《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小学一、二年级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应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上的实践和思考:
一、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会写话的重要前提。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集中的汉字学习是单调的、枯燥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显著的随意性与情绪性,他们的感知活动很少受目的的控制,而更多受兴趣的控制,这导致他们感知事物通常是跟着兴趣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上应当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一切有利因素去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在此,教师可根据汉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有些生字可采取联想法:比如象形字“羊”。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想象:“羊”字上面的两点是羊头上的两只角,下面的部分是羊的身子和尾巴。这么一想象,学生不仅很快把这个字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同时还发展、创造了学生的想象力。
有些生字可采用比较法:比如形近字“漂”和“飘”。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对两个字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这两个字都可读“piāo”,都带有“票”。但不同的是,在水上的是“氵”部,在风中的是“风”部。学生通过比较汉字的偏旁,很快就理解了其表示的意义,以后都不会再混淆了。
还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巩固识字:比如学习了合体字以后,可设计一个游戏——“采蘑菇的小女孩”。将所学过的合体字的“部件”拆开,分别写在两个小蘑菇上,打乱贴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将两个“蘑菇”组成字,并读准,读对了,“蘑菇”就采着了。类似的游戏不仅能使学生兴趣高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快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
积累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是为以后的写作、与别人交流打下基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多观察、多积累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课文的朗读,朗读是一种口、耳、眼并用思维进行的综合活动,它可以使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重视课文朗读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背诵的指导,背诵能使学生将所学的词语和句子在脑海中牢牢巩固,从而更自如地对语言文字进行运用。在教学中,我会定期开展“朗读小能手”、“背诵大王”等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去感受朗读和背诵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和背诵量。
低年级阶段的学生除了要指导其课文的阅读,还要让学生爱上读书,自主地从课内外读物中获取养分。在教学中,我也会定期地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好书,使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我还让学生平时多留意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学会记录下来:如街道上语言简洁的标语;电视上含义深刻的广告语;人家门前朗朗上口的对联等,这些都是一笔不小的语言文字材料资源。
三、指导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导低年级学生学会写话、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中、高年级写作的重要基础。
要让学生学会写话,运用语言文字,首先要激发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时,在说话环节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课文中的“小白兔”,然后提出问题:“雪孩子为了救出小白兔,自己变成了空中的一朵白云,如果你是小白兔,你想对天上的雪孩子说什么呢?”这时,孩子一个个举起了小手,学生说话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把想说的话讲流利、讲完整,并及时表扬,这就鼓励了每位同学说话的兴趣,让他们敢于想、敢于表达。
其次是指导学生写话,让学生乐于将自己想说的话转化为文字写下来。如在《雪孩子》的说话指导环节后,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听了很感动,可是天上的雪孩子飞太高了,你们的话它听不见,你们可以把自己的话写在纸上,让风儿寄给它吗?”孩子们听到这里,写话的热情瞬间就被点燃了,都纷纷拿起笔来,我伺机引导学生们用以前学过的、积累下来的字、词将语言串联起来,并一一点评指导,逐一表扬。这样不仅呵护了学生们写话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写话的快乐,让学生开始爱上写话,从而学会写话,即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必须要善于利用儿童的年龄特点,采取科学、恰当的教学措施,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爱上识字、爱上说话、爱上写话,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