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小小生态圈》是一套为初识自然的小小孩准备的科普翻翻书,包含《瓢虫》《蘑菇》《青蛙》《蜗牛》四册。而关于小小孩如何认识身边的自然之物,编辑有些话要说。
小小孩如何认识世界呢?
大人的惯常答案或许是“把知识教给他”。于是让他识字读书,牢牢记住上面说的话,再测试一下,哦没问题了——好吧,我来宣布,你认识了世界。
按照这个逻辑,读了《小小生态圈》这套书,对里面所有科普知识滚瓜烂熟,小小孩一定可以在某个关于蘑菇、瓢虫、蜗牛和青蛙的比赛中获得“十级学者”的美誉,这就意味着他认识了它们。
认识世界真的只是如此吗?
这套书告诉我这个无聊大人的,恰恰是相反的答案:记住知识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最先让我有如此感慨的,是《蘑菇》中的这幅图。
从妈妈今晚打算煮给全家人吃的香菇里,偷出不起眼的一小朵,照着这个简短的说明操作,辗转反侧地期待一晚上,会有神奇的脚印出现吗?
白纸上慢慢显露出来的魔术般的脚印,通过亲身试验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还有对书中内容的现实确认,将冲破“知识点”,成为小小孩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你问我凭什么知道这是件大事?因为它让我想起自己还是个小小孩的时候,读过一本跟《小小生态圈》差不多大小薄厚的书——《观察日记》。里面有篇日记说:妈妈从市场买回许多贝壳,过了一夜,壳纷纷打开露出柔软的身体,于是我就用手去戳它,结果壳啪地关上了。
神奇的是,我的记忆电影就直接在这个场景之后,粗暴地剪辑进这样一个画面——不知爸爸从哪里弄来一些贝壳,于是我真的在水盆前盯着它们,等它露出滑滑肥肥的身体,计划壮起胆来戳它。
贝壳关上了,果然!我亲眼看到了书里说的一切,但也有许多其他发现。贝壳不只有书中说的那一种,它们的纹路和颜色并不相同;但如果去戳,竟然真的会合上壳。
这个瞬间,对于贝壳,我或许可以说得上是有一点“认识”。
《小小生态圈》还翻出我脑海中很多其他记忆:
第一次见到瓢虫,它飞来落在我的白衣服上。飞的时候好大一坨,有很多层黑黑红红的东西,好像还会发出“滋滋”的声音。
第一次在潮湿的树下发现蘑菇,灰褐色的,根部像是腐烂长毛了一样,周身还会掉落很多小颗粒,如果摸了,就会粘在手上。
一个夏夜,在幽暗的公园边,某个凉凉重重的,仿佛粗糙橡胶球的东西,掉落到我穿着拖鞋的光脚上,我下意识地跳一下摆脱了它,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只癞蛤蟆。
第一次偶遇蜗牛,它爬过的地方留下鼻涕一样黏糊糊的痕迹,这让我起了欺负它的坏心,于是用手指碰它的触角,它迅疾地收了回去,最终躲进壳里。
老实讲,没有一个记忆是美好可爱的。每个场景中的我,说拒斥、拘谨都还算是含蓄,准确地说应该是感到浅浅的恶心和恐惧。于是你知道这套书放在桌上要开始编辑的时候,我的心情多么复杂(尤其是《青蛙》);而当我逐渐熟悉它,被它唤起如此之多记忆的时候,我又是多么惊讶于自己的改变:
瓢虫的翅膀其实有两层四片。外面的“鞘翅”听起来就硬硬的,保护着里面的那层软软的“膜翅”。它竟然能飞到海拔两千米。
触摸蘑菇之后粘在手上显得脏兮兮的东西是孢子。虽然在感受上,它们好像没什么差别,都把手弄得很不舒服,但在显微镜下,竟然有那么多种美丽的形态。
青蛙滑不溜丢的皮肤,可以在水中帮它呼吸。这只在水里靠皮肤呼吸的青蛙看起来好呆好无辜啊。
蜗牛那对大的触角,顶端是眼睛。感受一下人类对双眼的珍爱,我理解了蜗牛为什么会烦我、会躲起来。(没错,它把触角缩回去就是书里这副怪样子!)
我那些亲身感知收集的印象和信息,在书中获得确认的同时,也获得了调整和更新。那一瞬间,对于瓢虫、蘑菇、青蛙和蜗牛,我或许可以说得上是有一点“认识”。
当我从中科院图书馆筋疲力尽走出来的时候,我从未料到编辑这套给0-6岁孩子看的科普小书,会是这样的工作体验:明明只是介绍这么司空见惯的四个物种,呈现出的内容却超越了许多人惯常的、甚至专业的知识储备。
带我去图书馆的朋友,一位在生物界学术训练了许多年的专业人士,竟然也无奈于这套书的“难缠”。它还持续打扰了微博上的许多动物达人,也震惊了来自清华大学的审校老师。直到我们七拐八拐,冒昧地进入一个个专门的兴趣群组,经过那些有着冷僻爱好的大神指点,书中五花八门的蘑菇们、青蛙们、蜗牛们,才终于一个一个获得了中文世界相对较为确定的称呼。
引用一句审校专家的感慨:“书中科学严谨的描述,远超一般低幼读物”,但是“如果大学的课本这么有趣,大概我能全部满分吧”。这套书上市之后,很多大人也都在感慨:原来青蛙是这样生活的;原来蘑菇这么神奇啊;本来给孩子买的书我却看得津津有味;你别说,这些我还真是都不知道啊。
你与世界互动,有了感受;你读书看报,有了常识;你进入学校系统学习,有了专业知识储备……可是,嘿,谁又能真的敢说一声“我认识了世界”啊。认识世界面前,人人平等。
做这套书的最后环节,是要给四本小书取个套装的名字。当时,《蜗牛》比其他三本引进得稍晚,但美术编辑在排版前三本的时候就问我:“第四本是不是蜗牛啊?”我惊讶于她的未卜先知,她却说:“你看蜗牛在前三本里都友情出场多少次了。”
于是,最终我们决定将这套书称作《小小生态圈》。
确实,它们每一个都溜进了别人的书里——蜗牛吃掉了蘑菇,青蛙吃掉了甲虫和蜗牛。而看书的人,会吃掉这一切。(嗯,我扯远了,但你如果读了《蜗牛》这一本,你就能感觉到法国人对蜗牛究竟有多执着。)
是啊,蘑菇、瓢虫、青蛙、蜗牛,它们明明是四种再普通不过的生物。但你的脑海里曾有过它们是一个生态圈的概念吗?现在你有了。
而在我的脑海里,因为这套书长出的新观念还有很多:
与蜗牛玩耍点到即可,对待它要像它的腹足一样黏腻温柔。
如果瓢虫看似张牙舞爪地降落在你裸露的胳膊,数数它背上的星,或许与人类眼中的星一样多。
敬畏树下默不作声的蘑菇,它为菜单增添花样,也用魔魅的颜色和花纹,引诱强它百倍的生物吞下,随后被致幻乃至夺命。这同归于尽的决绝,是大自然的赐予和选择。
而连我最最害怕的两栖动物,都在这本书上展现出了憨厚的萌态。我是真的因为这套书,学会直视河沟里的青蛙,宠物店里的小蛇,纪录片里的蜥蜴,理解自然赋予它们的形态和习性,都有怎样非此不可的意义。
我们究竟怎样认识世界?这是个难解的问题。但与这套书相处下来,我愿意武断地说:“或许记住知识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记住知识当然也重要,它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上,免除从头学起的低效和麻烦,这正是书的功用。对于科普书来说,家长更是抱有这样的期待。
但记住的知识会被更新、被校正,甚至被推翻。更令人珍视的,或许是那些没写明的,字里行间不小心满溢出来的东西:
大自然微观和宏观上的精致、丰富、雄奇,物种与物种间的千丝万缕、盘根错节,它对人类认知无穷无尽的吸引力和不断发起的挑战。
人类如同收集癖般,不断拓展自身认识的努力,留下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路径和框架。
因为仔细了解同为地球居民的生物,从而免于恐惧、祛除蒙昧,甚至深深理解关怀其他生物的温暖。
还有因为以上所有,对身外的世界产生浓浓的好奇,愿意敬畏它、热爱它、与它真诚相处、避免它受到伤害的冲动。
这些,起码是与记住知识同等重要的部分,也是这套书让人认识世界、热爱世界的一个原因。
本文作者:读库编辑·肖若昕
文中图片均选自《小小生态圈》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入手《小小生态圈》↓
添加:Leonardo2010317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