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剂主治各种痰病,根据痰的性质可分为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五种。就其范围而言,脏腑经络皆可有之。痰饮阻肺则咳嗽、喘促,风、寒、热、燥、湿痰均可见,根据咯痰的性状而辨;痰阻清阳则头痛、眩晕,多属风痰范畴;痰扰于心则胸痛、心悸,是否兼热要看舌脉;痰饮停胃则呕恶,湿痰多见,亦分寒热;痰蒙心窍则见中风、痰厥、癫狂、惊痫等,亦多属风痰范畴;痰阻经络肌肉筋骨则发痰核、瘰疬等,寒性居多。
祛痰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湿痰时——宜燥湿健脾化痰为主,因其多是脾失健运,而聚湿成痰。主要表现除了痰多易咯,色白,或质稠,胸膈憋闷等的表现,或可有脾虚湿盛的表现,如形体虚浮,四肢倦怠,脘腹痞满等。痰与湿常并称即是因为湿可聚为痰,二者异名而同类,易相兼为病,尤其在上、中二焦。治疗上也多用茯苓、陈皮、薏苡仁健脾利湿为主,以祛生痰之源。二陈汤为基本方,半夏燥湿化痰,不可或缺;陈皮理气化痰,“气行则痰消"。
(2)治疗热痰时——清热化痰为主。因火热灼津,痰色黄质稠,时或难以咳出,口干且喜饮。也有痰色虽非黄稠,但有渴而喜饮,胸膈烦热,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表现中之一、二者。药用半夏、竹茹、鱼腥草、制南星、黄芩,甚或天竺黄等。咳嗽加杏仁、桔梗;口干喜饮加天花粉;瓜蒌实既可化痰又能润肠,适于热较甚而便结者。
热痰致胸膈痞闷,当用行气宽胸之瓜蒌实、枳实等;致呕恶呃逆,纳食不佳,用制半夏、竹茹、苏子化痰降逆,枳实、莱菔子行气消积;致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者,竹茹、黄连均可用,方如温胆汤。素体热盛而痰多者,日久易成实热老痰,易诱发癫痫、昏迷等意识障碍性疾患,宜滚痰丸。
(3)治疗燥痰时——宜润燥化痰。肺燥津亏,虚火炼液而为燥痰。与秋燥较难鉴别,二者均可见痰量少色黄或白,痰出艰难,口干咽燥,但就其根本原因则有外感内伤之别,可观其表证之有无。因于内燥,虚火较甚者,还可见夜间咳甚,形体大多消瘦,唇颊潮红,手心灼热,便结溲黄,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细数。津伤痰着,气道欠畅,非清润化痰之剂无以宁咳化痰,方用贝母瓜蒌散。诸如芦根、百合、桑白皮及雪羹汤等润肺化痰之品,皆可加入。外燥表证,已于治燥剂中述及。
(4)治疗寒痰时——宜温化寒痰为主。咳痰清稀色白,或伴背冷肢凉,舌淡苔薄而润,脉紧弦。治当用温肺化饮的“姜-辛”配合,或可加入温补脾肾之阳的仙灵脾、菟丝子等,此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5)治疗风痰时——祛风化痰。乃因风邪犯肺或是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所致。风邪犯肺证见咳声轻扬,痰多清稀夹有泡沫甚多,咽痒阵咳,甚则胸骨后也有痒感,舌淡苔薄白,脉浮滑;后者则是头痛、头晕,甚或发生中风、痰厥、癫痫等意识障碍性疾患。前者宜止嗽散加蝉衣、僵蚕、金沸草等疏风化痰效果佳;后者宜半夏白术天麻汤(晕呕)、定痫丸(癫痫)等,再加入开窍醒神之品。
嗓子痰多?总要吐痰?如何祛痰呢?
很多人都受痰多的困扰,痰总困在嗓子中,总要吐痰,要解决痰多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中医道理,就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当我们饮食不规律,或者思虑太多,都会损伤脾,脾虚就会生湿生痰,痰湿多数都会聚集在肺里面,所以肺为储痰之器,因此,祛痰湿不光要调理肺,还要调理脾。
1、如果经常痰多,白痰为主,痰液比较清晰,推荐大家参考:
方案一: 二陈丸 ——白痰多, 二陈丸是一个燥湿化痰的药物,尤其温化这种寒痰稀痰。
2、如果痰很多,而且还兼有肚子胀,那大家可以在配合平胃丸
方案二: 二陈丸+平胃丸 ——痰多兼有胃胀 ,二陈丸加平胃丸就组成了二陈平胃丸,不仅可以化痰祛湿,温化痰饮,还能消腹胀。
3、如果经常白痰多,稀痰多,还兼有咳嗽、气喘,这种情况,可以参考一个橘红化痰颗粒,橘红化痰颗粒不仅可以去寒痰,稀痰,还能润肺止咳。
方案三: 橘红化痰颗粒 ——白痰还兼有咳嗽
有的朋友会有疑问,痰液不是白色的,是黄色的,粘稠的,这种该怎么办呢?
4、如果有黄痰,还咳嗽,痰粘不容易咳出来。这种就可以参考一个橘红丸,来清化热毯。
方案四: 橘红丸 ——黄痰兼有咳嗽,痰粘。
5、那最后,有的朋友会说,我主要是咽喉不利,不清爽,该怎么办呢?这种情况,大家可以参考金嗓利咽丸,不仅能化痰,还能利咽喉,疏肝理气。
方案五: 金嗓利咽丸 ——痰多兼有咽喉不利
以上就是常见的痰多,咽喉不舒服的几种常见方案了,寒痰热痰都包括,希望对大脚有所帮助。
1.怎么吃药最有效 服药的小常识 1.服药跟饭点很多人简单地把“饭前”理解成“吃正餐以前”,零食、水果等都不算。 其实,但凡肚子里有了食物,就算是“饭后”了。是由于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 注明饭后或餐时服用,多是因为此类药物对消化道有 *** ,食物或可减轻这种不适,或其中含有的脂类物质能促进药物吸收。一般饭前指的是在饭前半小时至1小时,空腹指的是进餐2—4小时后。 服药频率多为一天一次至一天三次,老百姓常把“一日三次”简单地等同于跟着三顿饭走。其实,一天服药几次,多长时间服一次,是药学家根据24小时内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制订出来的。徐燕侠指出,如果服药为“一日三次”,应每隔8小时服一次;若一日两次,应每隔12小时服一次。考虑到多数人的作息习惯,一日三次可以安排在早上7点,下午2点—3点,晚上10点;一日两次则应该安排在早上7点和晚上7点。2.怎样熬中药 熬制器具的选择不同的中药在熬制的过程中有所不同。如果是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最好使用陶器、砂器。如果条件不允许或者不想购买砂锅,使用不锈钢制品也是可以的,但是相比陶器和砂器的熬制效果会稍差一些。熬制前的浸泡在煎药前最好将药品浸泡30~60分钟,稍微再长点时间也可以,但不可太久,若浸泡时间太久,煮的是时间。泰兴市皮防院中西医结合科印利华 熬制器具的选择 不同的中药在熬制的过程中有所不同。 如果是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最好使用陶器、砂器。 如果条件不允许或者不想购买砂锅,使用不锈钢制品也是可以的,但是相比陶器和砂器的熬制效果会稍差一些。 熬制前的浸泡 在煎药前最好将药品浸泡30~60分钟,稍微再长点时间也可以,但不可太久,若浸泡时间太久,煮的是时间可相对缩短一点。赶时间的话可以略去这一步。 浸泡的水最好是凉开水,也可以是自来水,凉开水好的原因是:自来水中含有漂白粉,即有大量的氯元素,这样浸泡后熬制会对中药的药效造成影响。如果这两种水都没有,那么放置一段时间的自来水或者纯净水也可以替代。当然,如果有天然或者水质较好的井水或者泉水是最好的。 浸泡的加水量和第一煎的加水量 浸泡后,直接开始头煎就可以,若略去了浸泡这一步,直接进行头煎,头煎的加水量应与浸泡的加水量相同,且应在加好水后,将锅底擦干,再放在火上熬制。 一般的煎药常识上会说加水量为超过药面3-5厘米,但是大家可想而知,如果煎药器具的大小不同,那么3-5厘米的水量是大不相同的,一般量的药,可以参考一个加水量:600毫升-750毫升,大约相当于一般大小饮料瓶的一瓶再多些。 一煎/头煎和二煎的煎煮时间 一般在拿到药后医生都会大概讲解煎药的时间,病人也应该已经清楚自己的药属于哪一类,下面有针对的描述不同类药的煎煮时间 注意煎煮的时间都是从药液煮沸后开始计算 解表类药: 头煎需10-15分钟,二煎需10分钟左右; 一般类药: 头煎需20-25分钟,二煎需15-20分钟; 滋补类药: 头煎需40-50分钟,二煎需25-30分钟。 重要注意事项 ---千万不可使用铁、铝、铜等器具熬制,实在没有合适器具时,电饭锅也可以,但是微波炉不可以。 ---由于使用陶器或者砂器进行头煎时,刚放到火上的器具与猛火之间的温差很大,可能会导致炸锅,所以要将器具的底部完全擦干,先开中火,待器具加热后再开至大火为好。 ---切记熬糊的中药是不能喝的 3.治疗初期感冒的中药小药方有哪些呢 1、风寒感冒 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嗽、痰清稀色白、恶寒、无汗、头痛、肢节酸痛等症状,可能是风寒感冒引起的,应采取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方法。 推荐的流感预防方为:生姜,大枣,水煎服。适合于风寒感冒症状极轻时使用。 如果症状明显,大家还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含紫苏叶、葱白、生姜、防风等药物的中成药。 2、风热感冒 如果自觉发热明显(体温不一定升高)、稍感恶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口干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黏稠等症状,可能是风热感冒;应采取辛凉解表,清肺透邪的方法。 此时可选用此小药方:金莲花、薄荷、生甘草,代茶饮。症状稍重时可选用含有连翘、板蓝根、淡竹叶、薄荷、牛蒡子,芦根、黄芩、生石膏等药物的中成药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假如感冒时体温超过38C,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症状明显,出现严重咳嗽、甚至引起胸痛;或者在感冒时,自己服药3天仍效果不佳,也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甚至引起其他疾病。4.家庭常用中医小常识 减肥: 动作1:坐在椅子上,双腿弯曲膝盖并拢,脚尖绷直,双手环抱小腿,额头放在膝盖上,保持自然的呼吸,肩膀放松。 动作2:双脚脚尖勾回,双手握着脚尖。使脚尖尽量向回拉。尽量放松您的脚踝。 动作3:双腿并拢,俯身向下,将胸、腰、腹贴在大腿上,双手环抱小腿。 动作4:吸气双腿向前伸直,呼气双手向前尽量推,脚尖绷直,保持自然呼吸10—15秒。 功效:促进下半身血液循环,调节脊椎神经,活化经络,恢复肌肉的弹性与活力。 练习秘诀:做动作3和动作4的时候,为了防止椅子的滑动,可以把椅子靠着墙壁。而且椅子的高度一定要适当。如果您做不到让胸部去贴腿部,那可以慢慢来。 美白 祛痘: 只要是绿色的蔬菜,来者不拒,吃豆腐,水果不断,吃得最多的还是苹果、弥猴桃、西红柿。土豆不要吃多了,那个东西容易使皮肤变黑,芹菜也是的,好像是感光食物吧,吃后晒太阳了,容易使黑色素沉着,还有柠檬和木瓜也是的。 然后是喝的水了,晚都是要喝一杯蜂蜜(汪氏的)和珍珠粉(洞庭水殖的)泡的水,然后在办公室就喝的薏米茶(在超市里买的薏米,有家里炒熟后泡茶). 再来就是护肤品了,如果你的年级不大,我建议你还不要用那些大牌,国产的佰草集不错,那个新七白面膜我就在用,效果还是很好的,不过用了一个多月才见效。但在很多坛子里听MM说过,立竿见影的美白产品是对皮肤有副作用的,所以,我就认为这个中药的面膜对皮肤应该没害吧。还有,这个面膜还被评了一个什么奖,忘记了。搭配佰草集的洗面奶,我觉得我的皮肤还是很舒服的,最主要的是价格也不贵。另外我还自制面膜,用蜂蜜和珍珠粉加蛋清调和的,敷在脸上粘粘的,还有点效果吧,痘痘少了很多,皮肤也嫩了不少 生发护发: 1.宜多吃含硫蛋白质:鸡蛋、牛奶、瘦肉、豆类、鱼贝、酵母等。 2.宜多食蔬菜、水果:内含有许多构成发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3.宜多食维生素B6、E:维生素B6及E有预防白发和促进头发生长的作用,例如麦片、花生、豆类、香蕉、酵母、蜂蜜、蛋类及猪肝。5.中药医学常识 应该包括什么 中医基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五行,经脉分布,气血津液,三焦,五脏六腑 中医诊断:望(神态五官,舌),闻,问,切,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病性辨证(六淫,气血,津液,情志),脏腑辨证(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女子胞),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上,中,下) 中药:解表药(发散风寒,发散风热),清热药(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泻下药(攻下,润下,峻下逐水),祛风湿药(祛风寒湿,祛风湿热,祛风湿强筋骨),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凉血止血,化淤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稹),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清化热痰,止咳平喘),安神药(重镇安神,养心安神),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补气,补阳,补血,补阴),收涩药(固表止汗,敛肺涩肠,固精缩尿止带),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 方剂: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祛暑剂(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益气),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表里双解(解表清里,解表温里,解表攻里),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交通心肾),开窍剂(凉开,温开),理气剂(行气,降气),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治燥剂(轻宣外燥,滋润内燥),祛湿剂(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治风化痰),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消稹化积),驱虫剂,涌吐剂,治疡剂(散结消痈,拖里透脓,补虚敛疮)6.中药服用的时间是怎么样的,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 不知道你是什么病?不同的病症服药方法是不同的。 常见的有以下服用方法:(1)空腹服:清晨空腹时,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故俊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均适宜空腹服。(2)饭前服:饭前胃空虚,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消化吸收,故多数药特别是补药和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都宜饭前服用。 (3)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以减少药物对胃的 *** ,故消食健胃药或对胃肠有 *** 的药物宜饭后服。(4)睡前服:安神药宜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以便安眠;涩精至遗药宜在临睡时服,以便治疗梦遗滑精;缓下剂宜在睡时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 (5)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只有发病前某时服才能见效,如截疟药应在发前2小时服。(6)不拘时服:病情急险,则当不拘时服。7.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 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 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