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菲:大学本科,执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教育格言:爱心献给学生,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课改中大胆实践,不断地进行教学角色的转变,从台前走向幕后,做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力求做到少讲、精讲、导难、导疑。让学生由旁观变为参与,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打造开放、自主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能高效地进行小组合作,以达到教学目标,我认为高效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把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除此外,团队的熔炼也尤为重要,团队意识的培养,责任感的增强,也是深度小组合作开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未来努力探索的方向。
01
学思反馈表
一、思考所得: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延军老师关于习作指导课和评改课的评课,习作指导课和评改课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短板。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只有习作指导课,很少涉及评改,因为不太清楚评改课的教学模式。
在陈老师的评课过程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习作课两课时之间的关联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配,只有设定好两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学中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去指导。
在习作指导课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要把教师的导放在引导习作的选材上,陈老师说选材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选择真实的素材,尽量避开大家都写的内容,在分享评价选材上要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对不符合情理的,情感不真实的选材予以指导。因为的学生习作就是传达自己的心声。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现感人之处,引导他们深切体味并积累感情。为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情感触发点,巧设情景来动之以情。
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醒学生,作文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切入点可以很小,但要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的大道理,否则就事论事,仅仅叙 述过程,却不提炼内在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是难以提高档次的,应该教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本身进行观察和思考,平时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是必不可少了。我们可以多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会悟理,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
对于本次习作的主题“那一刻我长大了”,对于“那一刻”的指导至关重要,只有清楚了“那一刻”学生才能够把那一刻的变化和情感表达出来,才能让学生的选材更加广泛、与众不同。“那一刻”可以短到一瞬间、几分钟、也可以是“突然的”、也可以是半天、一天以至于一个学期,还可以是一件事,这样孩子们清楚了“那一刻”在描述事例中,事例就会更具体,更清晰。
在习作评改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环节的设计,要凸显出评改课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地评改时间。在海老师的课上,海老师先带领学生回顾“那一刻”,让学生找一找自己习作中的“那一刻”,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在教师指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那一刻”自己在哪些方面长大了,然后分享例文,学习例文中是如何把“那一刻自己长大了”写具体的,学生在评价中回顾了习作的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可以帮助自己把“那一刻”写得更具体。在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修改学习单的范例,然后再在小组中相互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活动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让学生在活动的引领下学习评改,练习评改自己的习作,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习作课中,我要在选材指导和细致修改上多下功夫进行指导,让学生在选材上能够更新、思路上能够更宽。
二、行动计划:
以一个单元为例,根据陈老师对习作指导课和评改课的建议进行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感受指导课和评改课间的联系,有哪些不足之处再进行完善。
三、学习困惑:
在习作评改中,学生的习作应该到什么程度?
四、自主理解(对本次活动的自主点的思考):
在习作指导课点评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要把教师的导放在引导习作的选材上,陈老师说选材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选择真实的素材,尽量避开大家都写的内容,在分享评价选材上要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对不符合情理的,情感不真实的选材予以指导。因为的学生习作就是传达自己的心声。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现感人之处,引导他们深切体味并积累感情。为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情感触发点,巧设情景来动之以情。
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作文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切入点可以很小,但要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的大道理,否则就事论事,仅仅叙 述过程,却不提炼内在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是难以提高档次的,应该教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本身进行观察和思考,平时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是必不可少了。我们可以多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会悟理,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
02
学习心得
阅读《探索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的策略》有感
学习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要打破识字教学的固定模式,把握情感识字的理念。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首位,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与方法,把注重学生识字的情感作为一种自觉行为,贯穿于我们的识字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注意根据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化因素,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情趣参与学习活动,体现快乐学习。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实际改变:
在识字教学中,我尝试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一、多种方法识字
1.编故事识字法
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2.猜谜识字法
机械化地教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容易厌烦,特别是低年级同学,好动好玩,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语文识字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得以巩固和熟练。所以,在教学中,利用生字的组成特点,可以编一些简单的谜面,让学生认识生字,创设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提高识字的兴趣。如"告"的谜面可以是"一口咬掉牛尾巴"。"三木不是林,是什么?请回答。"还有春的谜面"三人同日行"等等。学生在猜谜中掌握方法。增强了教学效果,也使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很活跃
3.编口诀、编儿歌、编顺口溜识字
教学中,我们想方设法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编写成儿歌:千口舌,舌甘甜;人门闪,马门闯;心入门,闷得慌;合手拿,分手掰;土里埋,木帛棉……鼓励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识“喝”和“渴”时,真想不到学生也能自编顺口溜识记:“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喝是口字旁。”针对学生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老师给以高度的评价,如果学生在自编顺口溜中有困难时,给以帮助。
4.想象法
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丰富,有时甚至是出乎预料的想象力,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联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例如:教"怕"字,怕是竖心旁,跟心情有关,想象一个人心里很害怕,脸色都白了。"森"想象有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树木,所以成了森林。
5.直观演示法
有时候,直观演示不仅使孩子理解字义,也能使他们记住字形。如教学"灭"字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记忆,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准备了一块6公分长,1公分宽的条形磁板和一盒火柴,讲到"灭"字时,教师先点燃一小团纸,当纸团的火苗正旺时,用磁板迅速将火压灭,边做试验边向学生讲解条形磁板可想象为"灭"字的一横,燃烧的火苗就相当于"灭"字的"火"字,这是将会意字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有趣地接受,丰富感性认识,增强记忆的趣味的方法。
6.抓特点识字法
对于形近、音近的字,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如“兔”和“晚”,学生往往在点上出错。教学的时候,让他们仔细观察,哪个字有点,哪个字没点。学生很容易看出“兔”字有点。你再问他们为什么。学生有的说这点是兔子的眼睛,有的说是兔子的尾巴……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汉字的记忆。如“爱和受”,“坐和座”,“员圆元园”“及级极都可以在比较中达到深层认识。
二、在课外阅读中,认识积累生字
课外阅读中识字,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在学完汉语拼音后鼓励学生尝试读一些有趣的拼音读物,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读课外书籍时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圈画、积累书籍中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或好词好句。
学习困惑:
有时,在识字教学中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积极性也很高,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