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会有很多年轻人会问,识字教材,这不是给幼儿园用的吗?
还真不是。
稍上年纪的人都会知道,建国初的识字教材,还真不是给幼儿园用的,它是给成万上亿的成年人用的。
那时的幼儿园应该叫幼稚园,应该只有在大城市才有,也只有富裕的人家的孩子才上得起。
很多人是上不起学的,他们长大了,有一个专用的词汇:文盲。
一、文盲
“文盲”一词,特指不识字并且不会写字的成年人。
按照我国的标准,特指年满十五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6亿人口中有4亿多是文盲,相当于总人口的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而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的标准,将文盲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常用图表)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文盲”,这个曾经笼罩中国几十年的灰色词汇,现在已经让人淡忘于记忆中。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已经成为历史。但对照联合国的最新定义,又有多少人还是“文盲”呢?
二、扫盲
文盲的产生,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
它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根源。
在古代中国,文盲,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女子,“女子无才便是德。”
自从有了共产党,才有了“扫盲”,这是在还旧中国的文化债。
早在三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设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学和识字组,孩子教妈妈识字、夫妻互教互学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
在扫盲运动中,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到1953年,参加学习的工人、农民将近2000万,其中参加“速成识字法”学习的近700万人。“使文盲在150小时里,会认1500到2000个字”,“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使很多战士、工人,在短时期内脱盲。
新中国成立后,共掀起过3次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
三、文盲趣事
先说一个文盲的趣事。
之一:文盲皇帝一首诗成千古绝唱
刘邦是农民出身,从小游手好闲,不问正事。据说他大字不识,应该算是一个文盲。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刘邦在登基时留下一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三句,但是成为了千古绝唱,至今无人能超越。这就是鼎鼎有名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再说两个扫盲的趣事
之二、谁先写完谁先跑:
1952年8月,第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运动大会在北京正式召开。打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发现,这届军运会的赛跑比赛有一条古怪的规定:赛跑不用发令枪,而是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相当于是由文化水平一决胜负。
之三、小山村因“识字经”成明星
高家柳沟村只是山东省莒南县县城东北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迫不得已,高家柳沟团支部创办了记工学习班,想尽办法组织社员学识字。社员们从学写身边人的名字开始,逐步学到土地、农活和各种农具的名字。初春了,他们边春耕边学习“春耕”这个词;推车送农家肥了,他们就学习“车襟”“推车”之类的词。
为了防止“不用就忘”,学员们利用劳动间隙,在田间地头开起了学习班。2个半月过去,参加学习的115名青年中有19个能当记账员,92人能记自己的工账。得知高家柳沟村的扫盲工作,毛泽东同志十分高兴。1955年12月,他对该村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作了亲笔批示。
从此,这里的300多户农民个个都成了明星,他们的“识字经”更是全国争先效仿的典型。
四、祁建华与扫盲教材《速成识字法》
祁建华出生于郏县堂街汪来湾祁家。10岁时干力所能及的活以外,一有时间他就趴在学堂窗下偷偷学习,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堂街三角堂民治中学。毕业后,由张奎光介绍,他相继到襄县(今襄城县)颖桥及漯河天桥学校任教。后因日军占领中原,他回到了家乡。
作为文化干事,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战士学文化。当时,绝大部分战士是文盲。政工组调来一个叫王祥德的政工员,他成了祁建华第一个“速成识字法”试验对象。王祥德按照祁建华学字、识字的方法,第一天就学会了注音字母,并以此为辅助工具,不到10天就学完了有500多个生字的《人民军队“三字经”》。
祁建华又从字典上挑选出2000个常用字,编成顺口溜,注上音,王祥德又用20天时间全部学会,在渡江作战和向西南进军的战斗空隙里,祁建华运用这种识字法,帮助一批看护员摘掉了文盲帽子。之后,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很快在全军推广。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速成识字法”为新中国扫除文盲1亿多人。
五、《职工速成识字教材》
我手头上的这本《职工速成识字教材》,我感觉应该也是根据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编写的。
该书封面显示教材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工农业余教育司编”,由“工人出版社”出版,东北人民出版社重印,新华印刷厂沈阳厂印刷,新华书店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