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汉字也是目前世界上仍然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和载体,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也就至关重要。在没有汉语拼音的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识字的呢?
在所有的印象中,无论是自己当年还是现在的小孩,自进入了小学一年级就要学习拼音。一些拼音不怎好的家长,在给孩子辅导功课时,也会感觉到吃力。拼音是我们现代人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所谓“拼音”,就是“拼读音节”的意思。根据普通话的音节规律,26个字母被分成了声母韵母等多个部分,此外再加上声调就成为了一个音节。汉字都是单音节的象形文字,表达的信息量上是各国文字中最丰富的一种。
曾有人这样形容汉字强大的表达能力:在联合国6种通用语言写成的6份报告中,闭着眼睛去摸,最薄的那一份文件一定是中文版。用英文写成的100页的文件,翻译成中文可能只需要30页,翻译成文言文则只需要7到8页!毫无疑问,汉字是世界上表达能力最强的。我们学习汉字时又爱又恨的拼音,最早只能追溯到1906年,由朱文熊编写的《江苏新字母》。那么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没有拼音的古人是怎么学习汉字的呢?
直音法
直音法是古人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书童而言,是最容易学会的方法。所谓“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的读音。举个简单的例子,“蒂”字就可以读“地”,因为读音相同。这种方法确实简便,但也有明显的缺陷:如果一些字的同音字很生僻、甚至没有同音字,那么这个方法就用不了了。
读若法
为了解决直音法的缺陷,读若法应运而生。因为是为了补充直音伐而出现的,所以读若法实际也是一种直音法。与直音法不同的是,读若法用于注音的字不一定非要是相同的音,也可以是读音相近的字,这自然就扩大了直音法的适用范围。举个例子,“退”字用读若法就可以标注为“推,去声”。一些小朋友喜欢用汉字标注英语,也是同样的原理。
譬况法
所谓“譬况”是指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譬况法与直音法和读若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关心字本身的读音,侧重点在于告诉人怎么发音、发音的重点在哪里。譬况法多用于先秦,“冀横口合唇言之,踧口开唇推气言之”便是譬况法的一句教学说明。因为出现的比较早,所以有人认为譬况法是汉字注音之始。
反切法
反切法跟我们今天用的拼音就很接近了,它起源于东汉。因为佛教的传入中国,用梵文写成的佛教太过晦涩难懂,反切法便由此诞生。反切法就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反切有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举例,《广韵》中有:“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和“宗”的韵母以及声调为“冬”字注音。反切为了补救直音法和读若法的不足而产生的,直到1918年,才被北洋政府教育部淘汰。
翻开古书,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地方无法理解。那是因为古人的发音和今人不同,而且各个朝代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如果穿越到古代,除了能看懂一些用楷书写的繁体字,其他的跟出趟国没什么区别。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即便是没有拼音也能够让汉字传承下来。当然,古人识字是离不开私塾先生的,没有领路人,全靠自己摸索通透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古代的夫子们,中华文化才能以汉字为载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