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 “鸡娃”,让教育回归初心。
本文作者:王钰
最近微博的热搜话题, #少儿编程课是不是智商税# 引发了大量家长群体特别是程序员家长群体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大量少儿编程广告极力渲染在儿童期学习编程的重要性。比如,“从小开始学编程,就有望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有部分家长因此对以搭积木、与机器人互动等形式为主的编程相关培训课程产生了兴趣。对于动辄按年缴费、学费上万的少儿编程课,有人认为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也有人将其定义为“智商税”。
打开知乎,输入“少儿编程”,排在靠前位置的消息基本都被各大教育机构的软文广告占领。套路基本上是:抛出一个概念和定位,首先用国家政策导向和教育部发文背书,强调编程教育的重要性,接着紧跟各大高校开设AI相关新专业以及人社部对AI相关新职业的认定。这一套走下来,摆事实讲道理,由点到面,有理有据,从娃开始上编程课一直到大学毕业这20几年的学习生涯规划蓝图基本就描实了。相信很多没空研究,不懂编程的家长,在看完这些营销文案之后,就已经妥妥的开始掏腰包报名,支付出一笔数额不小的学费。仿佛买了这编程课就是给自家孩子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像紧箍咒一样,牢牢套在每个家长的脑袋上。别人只要讲一句现在流行让孩子学什么,家长就非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去研究、去报名。其实少儿编程课程和从前流行的奥数英语钢琴芭蕾课程一样,都是在贩卖家长的焦虑。
现在网络上流行用“鸡娃”来形容那些每天被迫“打鸡血”的小朋友。
这些所谓的“鸡娃”是否就成为了解决家长焦虑的一种方式?甚至这些被“鸡娃”长大的孩子,“焦虑”是否又会成为他们人生的关键词?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少儿编程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掌握一项技能,更不是父母在应试教育上的必争之地,而是 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用编程思维,有逻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最近,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ACM程序设计竞赛代表队主教练、清华-得意音通声纹处理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邬晓钧博士也出了一本针对中小学生的编程书籍——《零基础学Scratch编程》。邬老师在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就足以让市面上诸多少儿编程书籍败下阵来。
他写道:
某天,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突然对我说: “爸爸,我想学编程。”
阅读完书籍前言内容,基本上可以完全了解邬老师编撰此书的初衷、编写过程、以及此本读物与市面上其他少儿编程书籍的区别。在“如何学习本书”这一部分,邬老师特别强调了不建议小学低年级甚至更小的孩子学习本书,因学习内容太难导致半途而废并不是好的体验。更加建议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学此书。邬老师表示,自学能力是个人不断成长的必备能力,培养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是本书的重要目的之一。希望给予孩子探索与收获的学习乐趣。
世间万物皆有时节,孩子成长亦有其个性与规律。以此为基础,适度挖掘其潜力、培养其兴趣,并无不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加码辅导力度的方式,也确实能在短期内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拔苗助长”“过度施肥”肯定种不出好庄稼。倘若家长们不顾实际一味养“鸡娃”,让子女长期面临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那么孩子很可能心理失衡,最终失去持续奔跑的勇气和能力。
《小王子》一书中写道:“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