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AI的发展,咱们很多父母都在关心,要不要让孩子学编程,是不是从小就要懂AI。
生怕跟不上时代,以后被AI抢了饭碗。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我从没推荐过编程课程,我的决策很朴素:
抓变化,那是层出不穷,想跟风也未必跟得上(但人性确实喜欢跟风);能先抓住亘古不变的,才是被无数历史周期反复验证的最重要的事。
他刚刚做了父亲,采访时被问到,儿子学什么才不会被AI淘汰?才能在AI时代端上铁饭碗。
图源:网络
很有意思,我们以为他会提AI,结果他压根没有谈及,却提出了三个“反认知”的重点。
01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这是Sam提出的第一点,我可太认同了。
图源:网络
因为我一直觉得,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知识是最开放和易得的,AI可以成为全知的知识库。但获取知识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才是孩子需要掌握的“元能力”。
那可以怎么做呢?
父母调整心态
这是第一条,也是最难的一条。当看到孩子成绩暂时落后,被老师叫家长,咱们可以先不慌,可以先不要应激反应地进入我们当年的老路:多刷题-报辅导班-把成绩搞上去。
而是按下暂停键,定位问题在哪里,先帮助孩子学会学习策略,再配合适当刷题,而不是“傻”刷题。
图源:网络
培养“学习力”而不是“知识点”
这个话题算是我公号的主旋律之一了,再来划重点一下。
展示元认知:
孩子想学弹一首周深的歌曲(小D最近的真实需求),我就会和她一起拆解步骤:
我们先要做什么?(看谱/看教程)
遇到困难怎么办?(分段练习/查找原因)
如何知道自己进步了?(录音/拍照对比)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怎么学”的实践。
图源:网络
培养资源思维:
面对孩子问怎么办,不要直接给答案,但也不要总是喊口号地说“自己动脑筋”,而是问问孩子:
我们可以从谁/从哪里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批判性思维:
不管是网上看到的知识,AI给出的答案,阅读收获的视角,都可以引导孩子提问:
这个答案全面吗?
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如果我重新改写结尾,我会怎么做?
我们现在都能感受的这个世界变化之快,但最糟糕的应对方式就是通过“刷题答题”,希望可以穷尽可能性,而这绝对就是伪命题。
真正应对不确定性的方式,就是学会“怎么学”,以不变应万变。
图源:网络
02
“懂人”比“懂AI”更重要
Sam说,AI再牛,也搞不懂“人到底想要啥” -- 你以为用户要的是产品,其实是安全感;你以为客户要的是方案,其实面子。
而这种能够理解人类真正的底层需求,才是未来最珍贵的,毕竟AI算不出来。
图源:网络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我的理解是,过去几十年,我们在学习如何让自己的大脑变得像机器一样强:记忆的知识更多、计算能力更快等等。
而如今,我们需要停下来认识到,当AI的出现,人类大脑再怎么训练都无法匹及AI的算力,那么这时候人更加像“人”,反而是我们的独家优势。
那可以怎么做呢?
识别情绪,与它相处。
这是基础,也是这个公号一直在聊的,今天文末也给大家放了专辑,这里就不展开了。
重视“无用”的闲聊
我家一直有个传统就是“家庭会议”,其实就是不谈成绩、不教育的闲谈。比如小D最近和好朋友有个不愉快,起因是她说好朋友“说谎”,好朋友觉得自己没说谎,而“说谎”这个词太重了,她不开心。
比起立马解释道歉,我其实更愿意和小D聊:你说谎、你说的不对、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这三件事有什么不同、具体场景是什么、说出这几句话对他人的影响。
而当小D明白了这些后,自己有没有伤害到好朋友,要不要道歉,孩子自然有判断。
图源:影视剧截图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这一次次和真实世界交互反馈带来的,比起“人机互动”,我更希望小D拥有“人人共鸣”的能力。
创造团队协作机会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当“优绩”成为单一追求目标后,就会养育出一大批“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是我提醒自己在避免的。
我会刻意多去创造让小D体验团队协作的机会,讲真这并不容易,毕竟进入小学后,你去看看,周末小区里的孩子都少了,都在上辅导班。
图源:网络
但如果这是我重视的,我就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小到我们家的大扫除的分工协作,再到周末有意识地约教育观相投的“遛娃饭搭子”,还有兴趣班的选择。
比如小D上的戏剧班,她从没做过C位,一开始从人形道具,再到路人甲,到最近的三号角色,都是让孩子从小明白,很多事情“主角”只有一个,但大家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齐心协力,这时候每个人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未来因为AI的到来,工作会无限被细化,更需要协作,而不是单打独斗,每个人只需要把一小块做专,学会去联结,就能创造一个更大的结果。
图源:自己拍的
阅读文学和讨论人性
这是我曾经缺失的一块,如今补上了,我觉得收获很大,那就是多读小说、看优秀的电影,并讨论其中角色的动机、选择和困境。
“为什么这个角色会这么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探讨,是AI无法给予的深度体验。
懂人,就是懂需求、懂人性,而AI只是工具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去实现。千万不要把目标和手段搞混了。
图源:影视剧截图
03
“抗造”比“聪明”更重要
Sam说的最后一点是,“抗造”比“聪明”更重要。
我很早开始就意识到,小D这一代成长中会有更多的“黑天鹅”事件,所以做父母的我们无法确保孩子一定多么成功,反而是要在我们还能陪伴的时刻,多带着他们去体验,一帆风顺是例外,遭遇挫折是常态。
打造成长型思维
经常使用“还没有”这个词
“你不是不擅长数学,你只是还没有掌握这个方法。”
“我们不是做不好,是还没有找到最佳策略。”
表扬努力和策略,而不是夸赞聪明和天赋。挫折只是暂时的方法不对,而不是自己天生不行。
图源:网络
拉伸孩子的“舒适区”
日常生活中允许孩子去体验一些“不适”,用左手刷牙、阅读一些需要难度的书籍、挑战更高级别的游戏关卡。
而且要允许更要舍得孩子遇到不适后哭泣,然后做孩子的伙伴,运用第一点里提到的,和孩子复盘,展现元认知和资源思维,想想可以怎么一步一步拆解,慢慢做到。
庆祝“失败”
可以重新定义“失败”,并不是只有成功了才能得到表扬,失败同样值得庆祝,这个在我们家是坚持了快6年的传统。
当我们都能大声庆祝失败时,慢慢行为就变成了思维模式,不管小D还是我们,都能脱口而出:
我暂时没做到,但我仍然在努力坚持没放弃,这值得庆祝;
真正的厉害不是不紧张,而是带着紧张照样继续;
尽管没有达到外界标准,但我通过努力,已经比自己以前强很多。
图源:网络
当然,我知道每次看到大佬的育儿经,总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们家已经财富自由了。
相反,成绩已经是我们普通父母最关注的默认选项,那么我们多去看看别人的观点,找到一些立马可以做的“盲区”,那就是我们能获得的最宝贵信息差。
于我而言,写这个公号11年,从第一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的育儿方向始终没变过,那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孩子成为一个:
自主的终身学习者(掌握了“怎么学”);
温暖而有力量的伙伴(深谙“如何懂人”);
打不倒的乐观主义者(拥有“抗造”的韧性)。
图源:网络
方向不偏,初心没忘,剩下的只是不同阶段的战略性调整而已,和你们共勉。
识别情绪:
建立心态:
元认知培养:
资源思维:
思维工具:
提问:
成长型思维:
“无用”的闲聊:
面对“失败”:
正在团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