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工具是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领域。
十年来,在追求效率的路上,我曾经被很多概念和产品的亮点真切地打动过,为一些超越式的想法和创意击节赞叹;也会经常写一些身边没人会看的应用测评和吐槽,在看到效率爱好者的文章时惺惺相惜。
在无意识地被动行研了这么久之后,今天想着力聊聊我对未来的办公工具和工作流的期待和想象。
全文共六千余字,主要包括我所想象的四个范式浪潮:基础概念的一体化,灵活视图的多样化,重复操作的自动化,第三方应用的集成化。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和探讨。
在我看来,未来的协同办公工具的目标在于尽可能提升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效率,提升沟通时的信噪比,保证信息编解码的时效性,减少交流摩擦和信息扭曲。
办公工具不仅要易于接受、容易上手,还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帮助用户理解自身需求,改善工作流程,甚至建立新的管理概念和系统(而不是用户期待什么就立刻做什么);这样才能反哺办公产品的更好发展和公司组织的高效运行。
具体而言,在功能上,一款协同办公工具产品应做到:
概念的一体化对应的是整个应用间定义的打通,不再存在任务、列表、项目这样的层级化表达方式,也不必去区分日程、文档、文本块,在未来的应用中,他们本质上都应该是一种东西,不妨用类来广而代之。
目前许多主打协同工作的效率工具,虽然在工具内试图集成 All in One 的工作环境,但受限于传统思维,只是将从前的不同功能区分门别类堆叠在一起,功能之间仍然是割裂的,很难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打通和联动。
例如企业 IM 中的优质信息依然难以迅速沉淀,依然需要手动设定会议日程、上传会议文档;功能区之间依然各自为政,不利于信息的迅速流动。
Domain Generalization. There are no specific entities like Tasks and Projects anymore. Everything is very fluid and you can define your own semantic.
更进一步,打通对话和邮件之间的壁垒,将邮件也按时间序放在消息流中,将Email+Slack(IM)+Notion(Doc)结合起来。对话内的每一条信息和邮件中的正文,都可以看作同一类,以此打通消息、日程、文档之间的壁垒。
在未来的协同工具中,直接将标记的消息拖动到日历中就可以新建一个日程。在拖放新建日程的这个过程中,用户实际上完成了新建一个类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可以方便地完成对标记的信息的安排。
同时,对有价值的讨论,可以直接在消息页转成文档,便于进一步地修改、分析和研究。
将消息直接引入日历和文档的操作,对交流者的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避免即时通讯时较低的沟通成本造成的鸡同鸭讲。规范员工在使用 IM 讨论时,也有意识像写作邮件时的心态靠拢,使其在表述中会力图更准确全面。
在概念一体化的基础上,办公工具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 SQL Database,传统意义上的不同功能(日程、文档等)对应着不同的字段(时间、地点、状态等)。
不同的视图对应着不同的 layout,或者说对一款 App 来讲,对应了不同的入口。那么究竟该怎么确定、由谁来确定视图的选取呢?不同的平台根据自己产品定位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的应用选择提供特定的几种常见视图,如日历、文档、甘特图等,直接推给用户或者由用户自己选择。
飞书选择提供收件箱、日历、文档三个主要的入口。
对于一个良好运转的协同效率系统,通过对自己日历的良好维护,员工可以清晰传递出自己适合沟通的时间区间,从而减少彼此之间约会议时的沟通摩擦。当整个系统都有意识这样运转起来,系统内对时间和效率的关切气氛就将油然而生。
疫情使得远程办公走入大众视野,除了日程和文档的一体化以外,在日历界面应当与会议功能集成,一键拨入会议或参与会议。
员工的工作时间可以不必浪费在重复的模板选取和强行回忆中,而仅通过日历事件的发生顺序就可以整理一天的工作。如果按上文所述,把整个办公工具的内部看作一个巨大的 SQL Database,这个过程也就相当于取出时间为今天的条目。Dashboard 的应用也能让 leader 对工作内容和时间的调配方便地可视化。
同时,基于之前提到的,类似于 Notion,文档间的每一个文本块也是这个数据库中的一条。相较于传统的文件柜式的树状分类法,网状组织的文档关系更符合人类大脑整理知识的逻辑。
也有产品如 Airtable 和 Coda,在视图的选取上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总体来讲,给用户自主权越大的平台,用户上手的难度就越大。
平台下放自主权后催生了两个方向:社区与咨询,应用的再生产。
在未来,无论是企业或者个人,都不再满足于根据工具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是更进一步,希望能按照自己特定的需求去改造工具,获得更舒适的使用体验。那么,相较于不断开发新的 feature,协助用户自己设定自动化规则无疑是更好的解决办法。
基于上文提到的概念一体化,在应用内集成自动化变得更加容易。传统上自动化的想法可以追溯到 Excel 的公式和宏,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逻辑关系就完成可复用的功能设计,进而避免重复冗余的劳动。
Coda选择开放了自己的API,在自动化方面的效果很好,这也符合其 doc as an APP 的口号。而相较而言 Notion 在自动化方面只支持公式和 Button,某种意义上 Button 相当于模板的延续。
无疑在协同办公工具中实现操作的自动化可以将用户从重复的工作内容中解救出来,着眼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但自动化实现的难度很高,在把重复的流程抽象出来形成自动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 corner case 难以考虑周全。这或许也是很多工作流程繁冗的原因所在。
对第三方软件,办公工具可以选择整合应用进入自身的工作流中,也可以选择建立类似于谷歌浏览器插件商店的应用市场。
市场中的应用可以是应用内部自研用来进一步支持产品功能改善产品体验,也可以由办公软件本身作为平台,吸引其他的公司来完成小功能并获利,办公软件本身作为平台得以分成。
作为主要面向B端的企业服务产品,为企业用户提供企业版产品并收费是传统的商业化战略。除此之外,未来的协同办公工具应用根据自身定位的不同,还可以开发以下的商业化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商业化路径不一定要立刻寻求变现,应当合理评估产品的公共性和用户体验,保持克制而有效的商业化姿态。
在商业化方面,上文提到关于 Coda 的 white-label APP 方向可以拓展办公平台应用的功能,并为之提供收益。
同时,他也提到了 LEGO School 的概念。
相较于传统上公司请知名外部团队为其做数字化变革的咨询,花十几天的时间和高昂的金钱大兴土木设计数字化应用,这样的 LEGO APP 的定制化使用无论是成本还是灵活度都更胜一筹。通过教授这样的乐高应用来建立定制化的企业服务应用,可能成为利润率更高的下一个埃森哲。
对于 All in One 的办公平台,功能的聚合程度需要反复考量。如果支持的功能太少,就无法减少用户不断切换应用的摩擦;而过多的功能聚合在一起又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增加误触的概率,反而提高了噪音的比例。
上文提到类似于「插件商店」的设计,可以在保证应用的基础功能简洁之外,进一步释放应用的想象力。
主体办公工具可以担任平台和市场的功能,而其他商家通过 API 接入该软件,依附在该办公软件上,为用户提供免费或付费的服务,商家和办公工具都可以从中获利。
如上所述,未来的办公工具可能存在一定的使用门槛,因此在运营层面,咨询顾问的存在必不可少。办公平台应用内部的客户服务应该不仅满足传统意义上「客服」解决已知问题的需求,更应该起到咨询顾问的作用。
也可以积极建立和维护产品交流社区,提供帮助支持和反馈,和上文谈到的 LEGO School 不谋而合。
相对于传统行业,对一款创新的协作办公应用来说,新兴科技行业和大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接受度。
在刚刚过去的基于网课的一学期,对于学校和教师,远程教育的概念不再是躺在新闻上的虚词。实践过后,师生对远程课堂和协同工作的认知度更高。
通过一款协作办公工具,教师和助教可以方便地通过文档下发讲义、直接在文档内嵌入文件和网页、分配课堂小组,学生也能一次性看见自己的日程安排,看见群内的全部上下文,甚至直接在应用内完成作业提交;这对师生来说,都能提高沟通效率,改善学习心情。
同时,课堂内的同学可以覆盖一个大学生大量的社交关系,而当其大部分的社交关系都在这款应用上时,他们聊天和交流的主战场也会从目前市占率最高的即时通讯工具中悄然迁移。当这些大学生走入社会,他们就将是这款应用的「自来水」。这类似于 Trojan-horse 的推广战略。
企业服务应用面向的对象主要是 B 端用户,但上文所畅想的未来的办公工具,不仅可以完成组织内部的办公协作,也完全可以支持个人用户的日程管理和知识库搭建。
无论是 Media Kit,还是从自有的其他 C 端流量导流,建立个人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可以起到销售概念的作用。
当概念深入人心,企业领导和员工或许才会选择将工作和生活交流分剥开,不再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来工作。或许才会 buy in 协同办公的理念,提升高效办公的意识。在概念先行的前提下,前文所述的面向未来的协同办公工具才有成功的余地。
目前,企业服务市场依然空间巨大,但由于迁移难度高、企业对既有产品路径依赖程度高、政企校企关系建立难、巨头企业早已占据生态位,新产品很难仅靠交互和用户体验打开新天地。
当自上而下的路变得拥挤,直接面向企业方老板的商务拓展已经难以撼动既有产品的地位。或许,像 Slack 一样,用真诚的产品功能和服务意识打动每个 C 端消费者,自下而上的变革能够更加润物无声。
本文主要从四个大方面畅想了未来的协同办公工具可能的发展趋势,也纸上谈兵地分析了商业化和用户增长的路径和痛点。篇幅所限,依然有太多产品表现层面的细节之处难以一一俱陈,作为个人用户,很多体验也尚不全面。期待各位读者的讨论和看法,也心怀好奇地观望接下来协同办公工具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