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职业教育发展擘画了系统性改革蓝图,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迈入“十五五”战略新纪元。
本系列推文罗Sir视角将以专业视角深度拆解规划核心脉络,从政策逻辑到实践路径,从产业需求到人才供给,全方位揭示未来五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变革方向。
“十五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政策深度解读之一:规模结构优化,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重点内容摘要
一、核心目标:精准对接需求,优化人才供给结构
1、扩大职业本科教育:夯实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基础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招生占比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 15%。这一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人才需求端来看,当下先进制造、新能源等 12 个重点领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对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精湛实践技能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以新能源领域为例,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运维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急需大量既懂专业技术又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增设相关专业,能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这些重点领域输送“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专业人才,有效填补人才缺口,推动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深化中高职衔接:畅通人才成长“立交桥”
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将扩大至 30%,并试点“3 + 2”“4 + 0”等多元化模式。此举旨在打通职业教育内部的升学通道,构建更加顺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3 + 2”模式是指学生在中职学习 3 年后,经考核合格可直接升入高职学习 2 年;“4 + 0”模式则是中职与高职联合培养,学生 4 年都在中职或联合培养基地完成学业,毕业后获得高职学历。这种多元化的贯通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避免了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因考试压力等因素导致的人才流失。同时,有利于培养具有系统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产业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3、强化职业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职业培训年均覆盖 5000 万人次,这一目标着眼于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技术也在持续迭代。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其他社会成员,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化。
扩大职业培训的覆盖面,能够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群提供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此外,这也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素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路径:多措并举,保障目标落地
1、院校扩容与产教深度融合
新增 50 所职业本科院校,这是扩大职业本科教育规模的关键举措。新增院校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布局,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机会。
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高校的教育资源。通过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其更加贴近职业教育的需求,从而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推动职业本科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产业学院能够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在产业学院中,企业可以参与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和实习实训指导,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工艺和标准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所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完善升学体系与贯通培养
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增加职业本科对口招生名额,是构建多元化招生考试体系的重要环节。“职教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中职学生提供了更多升入职业本科的机会,打破了以往职业教育升学渠道单一的局限。
构建中职 - 高职 - 职业本科 -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贯通培养体系,实现了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有机衔接。这种贯通培养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连续、系统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逐步提升学历和技能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案例支撑:产教融合实践典范
1、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蓝金领高技能人才工厂”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天塑机集团共建“蓝金领高技能人才工厂”,这是产教融合的典型范例。学生经过一年的企业实训后可直接签订就业协议,这种“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企业参与授课比例达 40%,这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技术标准和企业文化,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来源,降低了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2、广西南宁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服务地方产业
广西南宁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对接比亚迪电池生产基地,校企联合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 80%。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产教联合体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产教联合体,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而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则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机会。同时,毕业生本地就业率高,有利于促进地方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形成产业与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这种模式为其他地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
总结
综上所述,“十五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聚焦规模结构优化与多层次体系构建,目标清晰(本科扩容、贯通深化、培训普惠),路径务实(院校建设、本科转型、产教融合、高考改革、体系贯通)。典型案例印证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将为我国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升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