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火速破圈,让人们看到了AI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有人曾向ChatGPT提问:“人类相对于AI的独特优势是什么”。它的回答是:“人类相对于AI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包括:1.多样性;2.情感和情感理解;3.创造力和创新;4.社会互动。这些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胜过AI。”
不过,这个回答似乎并没能打消人们的顾虑,有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保持人类独特的优势正变得越来越难。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并向传统教育提出挑战!
在AI时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AI的发展又将为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AI未来已来,我们怎样才能破局?与大咖对话,与同学分享,教育与AI链接,我们与未来探索。当AI+教育相遇在复旦的盛夏,会碰出怎样的思维火花。
01
胥正川教授致开幕辞
胥教授提出三年疫情已经给我们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没想到疫情过去以后ChatGPT又来了,带来了更深的冲击和震撼。ChatGPT使得人工智能从人工智障转变为真正的智能,AI可以让我们和苏格拉底数字人对话,在交互体验方面,在后台知识处理和分解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恐慌。
胥教授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孔子提的因材施教,在AI的时代里,知识不再那么有用,随时触手可得,以前的传统的教育工具也不再有效,我们对未来教育孩子的能力模型产生了困惑和迷茫,AI时代下的教育信仰一定程度上坍塌了?我们该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这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质疑。
02
俱乐部简介
明博学社菁童会亲子俱乐部主席任华亮同学介绍俱乐部
复旦MBA K12教育俱乐部主席周卫江同学介绍俱乐部
03
1.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少年科学教育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机器人与自主无人系统实验室负责人商慧亮教授,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深刻的思考课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玩游戏?游戏能让孩子成迷,废寝忘食,但到学习时大多却都不喜欢。商教授解释是因为游戏有一个很强的正向激励的反馈机制,所以他提出游戏化学习的探索,能激发孩子自主的学习兴趣,而AI恰恰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这种创造力,发现每个孩子的天分和潜力,点燃孩子们的自驱力,让孩子们的眼里发光。家长们需要给孩子培养好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创造条件多去了解世界,多去了解科学,尤其是科技发展方向。
商教授现场引用了马斯克谈教育的部分观点,他说教育的本质是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有他自己的成长节奏,商教授建议我们的孩子们多线程发展,健康成长,让我们不要被别人的节奏拖垮,让孩子们主动去参与到实践中去。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商教授说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冲击,说的严重一点,会影响到80%以上的就业岗位可能会被销毁会被替代,我们去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就很重要。今天的教育就是要点燃学生心中的那一把火,学生的眼睛放光的时候,我的创新教育就做到位了。
2. AI 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上海市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顾敏霞校长结合从事20年的一线教育管理心得,说现代教育强调孩子的全面均衡发展,希望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AI帮助打破我们教育的很多边界,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连接,在顾校长深入浅出的分享中,引导了现场的观众进行深度的思考我们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未来。
顾校长表示未来教育关于教师的能力更多在于情感沟通的技能、个性化教育的技能、数据分析的技能、创新思维的技能。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以及教师育人权威的保全,可能是将来的一个我们教育真正的堵点和痛点。未来我们中国怎么样能够做到与人工智能共同深度协作,来深化推进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融合,会是这场变革的终点。
AI作为工具帮助每个学生都具备体验和生成审美和情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内心。但顾校长同时也强调,现在K12基础教育能够做的基础的实验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不能跟现实虚拟,不能跟现实脱离,未来的教育课程目标会偏向于塑造学生的一种整体的思维和问题拆解的能力。
顾校长建议现在学校的老师需要和学生明确能够使用AIGC或说明这个作业的布置的目的是什么,她认为AI时代未来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向是一个长期的模糊化的大作业,是长时间、有逻辑、连贯有序的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整体性思维,又可以避免学生将某个任务完全交给AIGC外包。
顾校长认为家长在未来的教育辅导方式上,面对孩子在作业中的AIGC的情况,家长易疏不易堵,孩子未来在学习生活中一定是跟AIGC相关联,而且相互影响的。那么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阶段,如果与新技术完全的隔开,会造成心理的逆反,同时还会弱化孩子对数字世界的适应能力。相信所有的家长都不比AIGC博学,但是我们的家长一定是基于经验比AIGC更多,家长要对事物有更多的想法和思考去跟孩子交流,跟孩子交流的过程是对孩子最有意义的辅导。
最后,顾校长她总结到,AI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教育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教育领域需要加快与AI技术的结合。技术不懂教育之困,教育不懂技术之难,她呼吁从事教育AI技术的从业者,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出发,能够更有一些教育情怀,教育管理者能有更大的格局和胸怀去直面我们AI对于未来教育的影响和挑战,与人工智能交融共生共享。
3.人工智能助力K12教育高质量发展
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科大讯飞教育BG方案咨询部总经理杨博先生为我们分享了通用人工智能前沿应用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如何促进育人方式变革,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分别从技术变革创新与教育发展趋势、通用人工智能当前机遇和挑战和教育领域融合应用探索与展望三个方面做了分享。
杨总认为当前教育要解决教育质量均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AI技术可以助力改变教学、学习、管理以及评价等方法进而改善教育的质量。无论教育怎么发展,无论技术怎么变革,教育的主场景一定是教与学,教育的角色一定是师生。让每一位老师都有专属AI教学助手,让每一位学生有AI学习助手,从而产生大量的过程性、结果性数据,基于模型助力分析,最终能够帮助师生减负增效,提升教学效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总在分享最后,希望作为人工智能企业代表,在教育领域不断的孜孜以求去探索,用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为师生减负增效,成为学生学习家长辅导老师教学的一个好帮手,善用AI技术,融合教育教学,更好的助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04
圆桌论坛,教育对话
在酷客多CEO郝宪玮先生的主持下,5位重磅嘉宾围绕“AIGC时代教育的未来”主题,为我们带来精彩纷呈的圆桌论坛讨论。
话题一:教育的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可以看到各个大厂都在发布自己的大模型,很多企业开始布局或已经实现或正在找自己的在其中的场景,对于教育来讲的话,它是国之根本价值重器,我们认为也要响应这个事的发展,请问5位嘉宾面对人工智能,我们的未来的教育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胡哲人(流利说联合创始人):
从中期来看,现在整个的教育体制都会完全被颠覆掉,因为此时此刻的K12的教育,很多本质上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因为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复制同一工种的产业工程师,所以才会诞生此时此刻这样的教育体制。一年多前身边就知道有人要做Open AI,去做融资,一年之后今天大家都知道人人都发布了大模型,现在中国大概有100个大模型,所以我认为整个教育都会被颠覆掉,甚至极端一点,有可能回到孔夫子那个年代,所有的教育都将回归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位和成就,其实都离不开工程师的人才结构,包括各类理工科学生,从软件工程师到机械工程师等等,但新的环境和产业都在剧烈的变化,接下来,我们的系统该怎么样发展?未来还需不需要培养这么多工程师?未来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
胥正川(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副教授):
胥教授提到原来人工智能的水平是单一数据单一模型,称为AI 1.0,实现成本过高,商业价值捕获成为一个问题,投资价值不大。但是ChatGPT来了以后它就变了,AI成为统一数据统一模型多任务,AI进化到了2.0时代,具有了极大的商业应用价值。
胥教授说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今天的AI 2.0仍然有两个缺点,第一个他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叫貌似正确或绝大部分正确,它并不代表完全正确,是需要人来判断的。第二个就说它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老师会引领学生往前走,但是AI不会,只会被动的响应,你提什么问题它就只能给你回答那个问题。
所以提问才是学生最大的能力,没有好问题,就没有好答案,在AI时代尤其明显。技术不知教育之困,这里面体现的是怎样把需求跟技术相结合,这恰恰是我们信息管理专业的强项,把商业的需求转变为技术的需求。
现在很多的学校,尤其是K12教育里,有太多所谓的标准答案,遏制了孩子们的创新和想象。我们应该允许有多种多样的答案。以前我们做不到,是因为老师的水平有限,老师需要用这个方式去选拔人才,但是今天这个AI时代,我们达到百花齐放的个性化教育目标的路径是可以有所变化的。
未来AI+教育到了以后,会使得教育更加多样化,尤其是教育更加平权了。我们需要教育培养抗挫能力强的孩子、有想法的孩子、敢尝尝试的孩子,而不是计算有多快的孩子,这才是教育的本源。所以说AI的到来,使得教育更加的公平,更加的回归本源,回归我们教育的初心。
商慧亮(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我们中国过去要是在自豪的几个点,比方说我们的奥赛有一堆的金牌,我们各种基础学科非常强,数学家物理家出了很多,但是我们国内最缺的是什么人?PPT里提到的5个人(扎克伯格、比尔盖茨、乔布斯、埃隆·马斯克和德米什·哈萨比斯)。
现在我们的孩子学习越来越辛苦,每天要学那么多的东西,然后也不能有任何差错,在做着低效内卷的知识学习,中国科技的未来不是那些满分的孩子,一定是眼里放光的那些孩子,一定是他从小他就喜欢什么并为此而付出一生的孩子。
中国其实也到了一个教育或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十字路口,我们现在的教育是200年前奠定的模式,服务于工业时代的,现在在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去拥抱它,这是我们从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到一个科技强国的转变非常重要的窗口,非常重要的挑战,它是充满机会的。
顾敏霞(上海市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校长):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以后,教育确实变得比以前更公平,现在ChatGPT出来了以后,让教育变得更有质量的公平了。教育往哪个方向发展,肯定是回归人的本源,标准性的一些考试肯定会受到挑战,前面大家说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会加两句,教学相长和学以致用。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有健康的人格,积极向上的那种心态,这是未来我们教育要去努力的一个方向。
杨博(科大讯飞教育BG方案咨询部总经理):
人工智能虽然进入了“智能涌现”的通用时代,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的尊重教育本质。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教育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技术的加持价值,深入到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等各个场景,让我们的教育更高效、更科学。
话题二:无论是从原有的远程教育到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现在智能化,是否存在重复建设问题?
杨博(科大讯飞教育BG方案咨询部总经理):
一般来说建设前需要做非常详尽的调研和场勘,尽量合理利旧、减少重复投入。作为企业来说,我们希望能够发挥产品、方案、技术和研究等力量,提高当地教育数字化、教育智能化的价值,让教育能够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为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提供助力。
话题三:AI数字人已经慢慢进入各个领域,我们曾设想教育行业也需要一种数字人,我们暂且称呼为“树洞数字人”,它专门是陪伴在孩子身边,解决孩子日常学习和心理问题,包括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所以不知道顾校长你认可这种方式或者模式吗,未来有没有可能进入到孩子的视野?
顾敏霞(上海市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校长):
AI已经全面的渗透到我们教育中,那会不会进入到学生中,我觉得以AI企业这样的开发速度迟早一定会进入的,那就需要校长或者说我们教育管理者的一种定力,你面对纷繁的那些一些AI的应用,怎么去抉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情或者根据自己的校情去做抉择,将非常考验校长的定力和校长的眼光。
商慧亮(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精英大多都都不是在高压之下培养起来的人才,高压之下很难有创造性。现在的教育我们只能尽我们所能去给孩子们创造一些条件。例如我要搞创新实验室,利用好这个互动教育和参与式教育的优势,我们在实验室里大量的基本构建单元,然后再跟孩子布置任务,让孩子们参与甚至在对抗中学习。参与实验室的孩子们玩了乐高机械组合以后,他就不玩游戏了,而且他学会了创造,学会了团队合作,甚至他发现感兴趣了,回家以后为了能有这个机会能进到复旦实验室,他努力学习,甚至已经立志要考我的专业了。
教育本身应该符合人性,我们要尊重人性,要尊重孩子的人性,孩子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有些孩子他成长晚,心智晚熟,我们要给他创造机会,要跟他平等交流,甚至要多带他到大学里去看看,去开拓他的视野,很多孩子选择专业或者选择职业就是一念之间。
胥正川(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副教授):
像商教授这样的人才太少,我们教育体系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同学,数字化最大的本事就是平权,数字化将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手段提供了更个性化的服务成为可能。
第一、你在这个行业里面,是不是真的能够认知到客户的痛点究竟是什么?就像我们做教育能不能认识到学生的痛点是什么?用户的痛点是你思考创业的起点。
第二、你需要把痛点转变为用户的需求,这就作为工程的优势,你能不能实现对那种需求的满足。
第三、然后你就要开始以较低的成本去响应,比如用一个数字系统来响应用户的痛点需求。
第四、反复的这样来做,创业门槛进一步降低,那么这个时候拼的是你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你是不是真的了解到用户需求的动力?
你跟用户的交流到什么样的深度,你能不能Get到用户的痛点就变得尤其重要,这个恰恰是未来我们的孩子们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而不是考试的能力,解决问题去突破现有手段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这个才更重要,而这个能力恰恰是我们管理学院的MBA项目能够提供的。
05
教育对话,干货满满
Q1:“作为曾经奋斗和焦虑的家长,一个业外行者调研过中国的宏观教育,这个教育问题在全社会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包括各位嘉宾讲了很多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他所谓心理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都看到了,但就是很难得到解决,如此之顽固的得不到解决是什么原因?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A1:“这个问题其实蛮尖锐的,其实我们心里知道这个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不是我们能解决的,我提个建议怎么解决。运用多线程思维,孩子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成长,但是要保证他一个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把他内心的钥匙给他打开,让他眼睛放光,然后这些成绩并不那么重要,或者考到什么学校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的人生有无数次机会去逆袭,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可以为这个孩子设计一条能够适合他的路径。我们强调健全的人格和性格,而且要有极强的创作能力和极强的抗挫折能力,因为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就会坚守内心的种子,只要有一点点机会,都会生根发芽,这个特质很重要。”
——来自圆桌嘉宾商慧亮教授的回答
Q2:“语文进阶阅读上面是不是可以通过AI来代替更多的用教具,用摄像头来指导,因为有很多的不是唯一答案,是不是可以AI来辅助老师?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规模是二十多个,而如果用教具来操作的话,1个老师只能对6个孩子,是否可以通过AI技术来突破这种这个的瓶颈?”
A2:这几年我们国内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去监控学生的行为动作来判断对学习质量的效果,首先这个对我们来说是并不认可的。学生在一个受监督下做任何事情他一定会关注到监控,那个是反人性的,也是我提到的AI要关注伦理的问题,一些中文资源的阅读上,企业要去监控和审核,特别是否内容存在政治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在理科工具上和语文学习上,用AI来去做辅助是可以的,但用于监控孩子的学习我想是不合适的。
——来自圆桌嘉宾杨博总经理的回答
圆桌对话在酷客多CEO郝宪玮先生的主持下,各位嘉宾对于AIGC时代教育的未来的观点分享精彩纷呈,一次次将现场观众的情绪带向高潮。最后郝宪玮先生总结到:“今天我们主题是AI未来已来,我认为人工智能真的到来了,一切才刚刚开始,愿我们的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借助人工智能东风,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结语
AI未来已来,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变与不变,变是教育的方式和传播途径在变,变的是AI可以让教育更加正确的平权;不变的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不变的是教育的本源是情感,教育的培养重点是思考力和创造力。
可以将所有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呈现出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彻底改变和颠覆我们对数字化的认知。与其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如说是一个很大的福利。今天的我们有幸参与这个时代,作为一份子在时代中体会这种变革,希望大家对此怀有思辨态度,将人工智能为教育所用,让科技赋能高质量的教育!
明博学社菁童会亲子俱乐部
“菁”——精华、美好、繁茂。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本着孩子与精英校友一起成长的宗旨,打造港大-复旦IMBA项目孩子与孩子的社交网络、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共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
明博学社
诞生于2014年5月的明博学社是一个由香港大学-复旦大学IMBA项目校友们自主发起的校友平台。“明”取自港大校训“明德格物”,“博”取自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寓意从两所底蕴深厚的百年学府中汲取滋养、发展壮大。作为校友社团,明博学社以“助力校友,成就精英”为目标,通过打造一系列的行业、兴趣及资源平台,助力校友们的职业发展。目前,明博学社下设企业家俱乐部、金融投资俱乐部、医疗健康产业俱乐部、汽车行业俱乐部、菁童会亲子俱乐部、壹燃科技俱乐部,及漕河泾校友分会。未来,更多的行业或兴趣俱乐部及地域分会将不断涌现,成为连接港大-复旦IMBA项目校友的跨年级、跨行业、跨地域的校友服务平台。
关于港大-复旦IMBA项目
港大-复旦IMBA项目是由香港大学与复旦大学于1998年联合创办的在职MBA项目,旨在充分结合沪港两地百年名校的商科优势和人文根基,培养更具前沿理念、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高阶工商管理人才。
在2023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位居世界第21位,蝉联香港第1位。复旦大学位居世界第34位,大陆高校第3位。2022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项目排名中,项目位列全球EMBA项目第18位、蝉联全球在职MBA项目第1位,薪资涨幅115%,位列全球第一。
项目特色:
两所百年名校的商科沉淀及校友资源
两校顶级师资联合授课
与国际接轨的灵活招生模式(可接受自主英语笔试/GMAT/TOEFL/IELTS/GRE/全国联考/海外学位等多种报考方式)
采用国际视野与本土使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你了解我么? 2023年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国际)硕士项目联考分数线公布
2023,齐“兔”并进 共迎1/4世纪
蝉联在职MBA全球第一!薪酬增长率全球第一!| 英国《金融时报》2022全球EMBA排名
实力不凡!港大和复旦QS世界大学排名再创佳绩,彰显国际MBA项目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