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教育强国和设计强国的芬兰,也是全球最具创新⼒的国家之⼀。芬兰拥有成熟全面的艺术创意产业,还形成了自然美学的独特氛围。
今天我们再对这个国家探一探究竟,芬兰美育教育有哪些特点值得借鉴?他们的经验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先见林”的教育模式
芬兰的美育在教些什么
孩子被视为芬兰最珍贵的资源,芬兰人的理念是“没有一个人会被教育抛在后头”。
这里的美育通常被称为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作为必修科目,与学术课程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芬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和我们熟悉的不同,用大自然森林中的“树”与“林”打个比喻,我们习惯的教育是 “先见树,再见林”。
但是在芬兰,是“先见林,再见树”!
这两者的差异在哪里?
“先见林”,能让孩子在渐进式多元化的教学中,看到事物,以学科的大致面貌,从而点燃他们持续学习下去的兴趣,让他们持续学习,是专门继续专研的树,也是经过整理后循序深入教学。
而“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学生已经在既漫长又着重于树的细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因而错过了能透过一株株高耸树木,望见整座丰硕美丽“森林”风貌的喜悦。
芬兰主张以兴趣为主导,开展多领域融合的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专门从事艺术工作的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每一个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感受美的能力。
课表上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课程,都是艺术科目,在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芬兰教育体系将课程分为九个领域:
建筑
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刻、摄影等)
手工(缝纫、工艺、服装、纺织、设计)
媒体艺术(包括媒体设计,电影和影像艺术传统,媒体艺术,摄影,声音艺术,游戏,软件艺术,装置艺术,表演,和文化涂鸦)
音乐(演奏、演唱、音乐创作等)
文学艺术
马戏
舞蹈
戏剧
每种艺术形式又分为四个阶段开展:幼儿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成人教育阶段。每个阶段要发展的目标、使命和组织形式,各有不同,层层递进。
值得注意的是,芬兰没有名义上的“美术课”“音乐课”,但这些全部艺术形式又巧妙融合进了学生的课堂中。
站在一米的高度看孩子
芬兰第二大城市,埃斯波市的维尔凯利奥小学,该校校长曾在采访中表示:
“我们鼓励学生们多参与到户外的活动中去,因为我们有着美丽、干净的大自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可以给与艺术家灵感。”
学校会组织家长来共同完成一些艺术项目,比如邀请一位从事建筑设计的家长来学校分享他的工作,让学生沉浸式感受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未来可能选择的职业;学校定期组织学生来到户外,从大自然中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创作,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我们再走进芬兰罗瓦涅米市伊利克拉学校的一间木工教室。这里布置了标准的工具橱柜、电刨、拐尺、手锯、电锯、钻孔器等。
学生会在这里干什么?用工具往木桩中打孔;用拐尺进行测量并记录;根据事先准备好的画纸在材料上刷漆;小组聚在一起忙着设计图纸……
在缝纫教室,摆放着十几台电动缝纫机,学生用各种面料的布匹制作室内装饰品,用电脑设计着抱枕图纸;在编织教室,学生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编织头饰,根据手工画出的图纸,讨论何编织出装饰挂毯……
这些看起来不复杂的操作,我们能发现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从构想到设计,从测量到制作,从实际动手到艺术加工的全过程,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思考、积极讨论、主动设计、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形成对美学的认知和创造。
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一种特别“乱”的教室。教室墙上挂着一些“印象派”的学生作品和手工制品,除了绘画用的纸、水粉盒、画笔这些文具外,还能看到架子鼓、吉他、钢琴、尤克里里、贝斯等乐器分别摆设在不同的位置,课桌椅的摆放也看不出规律。
第一次走进这种教室,一定会分不清这是上音乐类还是美术类的教室,这就是芬兰学校的“综合教室”,是芬兰所倡导的全科多元教学理念的体现。
在这样的学校环境和氛围中,美育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比如,在芬兰儿童和青少年建筑学校,原本以为是老师教孩子学建筑,做模型示范之类的课程。但现场的真实情况是基本看不到教师,教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孩子自己发挥创意。
有的孩子是独立用乐高组建房子、城堡、芬兰地标等,有的孩子是三五成群用塑料泡沫素材去合作、切割、拼接“盖房子”。
打动人的是芬兰的教育都能“站在一米的高度”看待孩子、看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真实有效的学习,不是从成人的嘴里倒入孩子的脑子里,而是孩子自己去看、去做、去听、去体验之后,他们自己生成对知识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这个过程就像我上文说提到的“先见林,后见树”的教育模式。
还有好多个瞬间,这位在芬兰养娃的妈妈都被芬兰人的巧妙设计、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用心打动,芬兰人将“逛博物馆”变成了一种常态:
· 阿尔瓦·阿尔托博物馆,里面有专门给儿童的建筑空间、让孩子做设计的木头、 简易画图的卡片、让孩子动手测验光影效果;
· 北极圈的森林博物馆,“这里的一切都可触摸,一切都要动手做,旨在让儿童在体验、互动、游戏、创造中感受森林、科技、建筑。这个博物馆的中央开辟出一大片区域,让孩子在这里练习搭帐篷,理解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功能;
· 赫尔辛基儿童设计周,不是让孩子去看别人的设计、绘画、建筑作品多好,而是提供场地、提供素材、提供人员,让全市的孩子来到这里“动手做”设计……
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各方面环境虽然有很大差别,但来自父母的心态和认知可以调整升级,帮孩子更健康、更忠于自我的成长。
教育的本质
为孩子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曾经我也一度思考到底该怎么给孩子做美育教育。带孩子去看展,带孩子去学美术,带孩子了解艺术,带孩子去大自然?
查阅过很多资料以后,我发现真正的美育是要接近孩子天性的,是要接地气的,美育教育并不意味着要让接受美育的孩子都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成为“生活中的艺术家”。
① 创造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
美育的核心是尊重鼓舞和熏陶。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特性,鼓舞孩子去发现,去尝试,去体验,去表达。
这都需要有一个融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包容、理解、尊重每个人的不同。
在我小儿子Sean很小的时候,他喜欢从公园里捡东西带回家里藏起来,我替他找了个盒子把东西收纳起来,里面有着带泥土气息的石头、形状奇特的枯树枝、具有艺术感的枯树叶……
虽然我不太清楚Sean捡回这些东西的意义是什么,但我相信他带回来的一定是他认为好的。
家庭成员热爱生活,从家里的布置,食物的制作,动植物的养护,都可以展现出来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感受和发现;同时,尊重孩子的审美观点,科学地引导并丰富孩子的审美意识。
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更容易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前面那位芬兰养娃的妈妈也提到,最初参加当地的工作坊、博物馆也是她自己喜欢,从早先孩子坐在婴儿车上被推来推去,不过进入场馆后,他便全情投入玩了起来;再到后来,是他主动玩,他会跟大人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周末去了哪里、玩了什么,他觉得好有趣,他也想去。
这个过程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所谓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照顾好自己的需求后,自然而然流淌进孩子心中的种子。
② 因材施教,而不是“改造”
对于教育,我们一直倡导要因材施教。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不同的,父母要开发孩子的这种差异性,并且成为孩子的长处,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但是真实情况是:一张考级证书满足的是家长的虚荣心,抚平的是家长的焦虑感,却消磨了孩子真正的热爱。
对此,有位妈妈的一段话说得很好,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孩子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我只是希望他能接触更多的可能性,希望他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想起曾经风雨无阻上课外班的经历,想起他通过努力和坚持学会某项技能的经历,让他能努力坚持不轻易放弃。
体育测评,是为了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只有健康的身体,未来的一切才更有意义。
美育测评,是为了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发现身边的美,并学会坚持、努力,更加快乐地做自己。
仅仅为了抚平焦虑,应对升学,这样的孩子不会幸福,家长们要顺应孩子的特点,找到孩子真正热爱的事情,帮助孩子获得更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