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案例并非孤例。某具身智能创始团队成员李峰也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其所在相关产业社群中,“某家企业又完成亿元级融资”、“某大厂战投已入场”等消息不断。但李峰也表示,当前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包装精巧的“具身智能项目”,这类项目仅需几步操作,就能快速成型,并登上路演舞台。李峰称,这类“遥操作造假”在机器人领域已是公开的“潜规则”。
“转手订单+贴牌生产”模式
“但我们判断其本质并非科技企业,而更像一家依靠资源获取订单、进行贴牌销售的贸易公司,其订单真实性也难以核实。”刘尚宪称。
上述李峰提及的“具身智能项目”项目则更具欺骗性。据其介绍,这类项目往往在办公区以纸箱、货架搭建简易场景,伪装成“物流分拣系统”。硬件上采用两套数字舵机机械臂套件,外观呈现四条机械臂协作,实际仅两条从臂具备动力,主臂仅作采集用途。组装过程也不难:团队用铝型材将两条从臂固定,再在结构顶部安装结构光摄像头,以此营造“感知—执行一体化”的假象。
李峰称,软件层面更具表演性,即在普通台式机上调用qwen-VL等开源模型提取目标,再借助OpenCV绘制检测框、叠加深度图,包装成具备“多模态感知”的视觉系统。完成技术包装后,团队便开始了路演表演。团队便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检测框,宣称其大模型“能理解世界上所有物体”,机械臂具备“全自主分拣能力”,“再投入几亿元即可研发出AGI机器人”。
然而,这套看似流畅的“全自主分拣”系统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骗局。李峰告诉蓝鲸科技记者,所谓的智能操作实为精心伪装的“遥操作”:演示过程中,数字舵机主臂的控制线被刻意延伸至画面之外,由人员在投资人视线盲区手动操控完成动作。整个系统并无真正的感知与决策能力,却被公然标榜为“全自主智能分拣”。
Gashero指出,不仅初创团队,部分知名公司也曾采用类似手法。他强调,遥操作本身具备技术价值,问题在于有意混淆“人在回路的半自主”与“全自主智能”,误导投资人判断。
有投资人“100个项目,才投1-2个”
Gashero称,许多曾被看重的“技术背景”,如今可能已难以真实反映当下的研发能力。他举例说,就在一年多前,行业还普遍认可具身智能的VLA技术路线,认为可以将复杂规划任务完全交由大语言模型处理,但几个月后的实践就证明,大模型在规划任务上的可靠性仍显不足。
面对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投资人的风险逻辑也在不断演变。“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这是基本规律,”Gashero强调,投资人不应追求无风险的高回报。在他看来,投资人的核心职责并非精准预测未来,而是有效识别真实价值,剔除虚假包装。
面对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挑战,有专业投资机构在谨慎应对。已投资部分具身企业的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依婷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我们投资团队包括MIT的博士、牛津的博士等。市场化的GP主要就是靠专业吃饭,所以前台都是理工科博士。”
在萧依婷看来,专业投资人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鉴别能力。“专业投资人是不会被骗的,被骗的投资人就是功课没做足。”她直言,“当然技术好,也有成功和失败,但专业判断是投资的前提。”
“当前具身智能企业确实存在滥竽充数,”萧依婷表示,“我们有时候看了100个项目才投1-2个。”
不过,投资行为往往有时也关乎预算逻辑。深圳某投资经理就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为用完当年额度、维持来年预算,即使项目存疑也可能投资。“既然某些基金核心收入是管理费,且风险本就预期之内,那么亏损也就成了‘合规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