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许多尘封的或者原本已经趋于小众的元素,被再度翻找出来,成了稀缺的宝贝。这些要素中最典型的就是DIY和超频,于是就有了蓝天下放可更换性能级处理器的模具,也有了再度披挂上阵的可超频笔记本CPU。眼下比较火热的产品中,搭载桌面i7 6700K的蓝天P750DM型号可以说是前者的代表,而搭载i7 6820HK的机型就更多了。今天,我们就要简单试试——到底是殖民笔记本的桌面带K酷睿i7更强,还是原生的笔记本带K酷睿i7体质更高,判断一下外来的和尚是不是能念出更好的经。
测试两款蓝天模具笔记本配置信息
我们选取的两款笔记本都来自蓝天,型号分别是P750DMG(蓝天G155P,神舟对应产品为ZX8-GL7S1)和P650 RG。两款模具诞生在同一时代,搭配了相似的16GB双通道DDR4 2133内存,和频率完全一致的GTX980M 8GB显卡,除了CPU和主板搭配有着桌面/笔记本的差异外,其余配置基本一致,有很强的可比性。
严格意义上讲,P750DM的产品定位要高于P650RG,其体积更大、散热理论能力上限也更强,不过这也是他搭载桌面CPU平台的必然要求。
紫禁之巅 CPU信息对比
i7 6700K和i7 6820HK都是以K结尾的高端处理器,自从2011年Sandybridge平台推广以来,Intel处理器中的带K家族历来是高端的象征,我们下面就追根溯源,看看这两款处理器的家族定位如何。
i7 6820HK i7 6700K CPU规格对比
i7 6820HK i7 6700K 主板平台对比
i7 6820HK i7 6700K CPU跑分对比
i7 6700K AIDA 64温度睿频信息
i7 6820HK AIDA 64温度睿频信息
CPU-Z 1.74最新版仍然无法完美识别i7 6820HK,在标题栏目上显示成了i7 6100H,下方规格栏又能看到正常的i7 6820HK型号。CPU-Z将其搭配芯片组识别为P65(应为HM170)。
这款处理器的的规格描述:Skylake-H第六代BGA封装移动I7 处理器,采用14纳米制程,TDP45W,拥有完整的四个物理核心和额外的四个虚拟超线程,同时配备了完整的8MB L3三级缓存。在频率方面,其最大单核睿频为36倍频,基础频率为30倍频,待机频率为8倍频,四核满载睿频为32倍频。
默认热设计功耗相差一半,主频相差1Ghz,在都不锁倍频的情况下,低频的移动i7能否追上桌面的大哥呢?如果继续发烧超频下去,移动小弟传说中露电更少的晶元是否有奇效呢?下面我们就通过测试来一起看一下。
硬的不行 XTU软超设置
此时,我们就只有祭出Intel官方的超频工具了!
奋起直追 两个K系体质初窥
笔记本上处理器的频率,同时受到主板BIOS设定的功耗墙、温度墙限制,还受到主板供电能力的先天掣肘,是极难稳定下来的。桌面处理器动辄八相甚至数十相的供电能力、12CM/14CM大型塔式散热器甚至一体水冷的散热能力、默认全部解锁的BIOS设置都是笔记本望尘莫及的存在。
由于单核睿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出现的概率并不高,我们并不追求虚荣,而是采用保守的方式统一锁定各个核心的频率进行尝试。
在体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i7 6700K的期望较高,毕竟其基准频率较高,在桌面上达成双4.5Ghz(主频和缓存频率)的概率很高,平均体质远超五代i7 5775C,也优于四代的i7 4790K,所以尝试以1.2V以上电压冲击4.5Ghz。
而i7 6820HK的超频能力我们并没有直观的认识,其距离i7 4940XM的已经有了很大的血缘疏离感,很难直接照搬过去的经验,所以先从较低的频率开始试错。
最终我们发现,对于i7 6700而言,在笔记本上实现双4.5Ghz并不存在体质上的困难,但存在严重的散热瓶颈——同频率下,电压越低,总功耗越低,能够坚持4.5Ghz不降频的时间也就越长,成绩也就越高。当然,降压是有限度地,我们得到的结果是P750DM 上i7 6700k双4.5Ghz频率对应电压不得低于1.260V(此处为XTU指定电压,由于浮动设定,实际电压会高出0.05-0.1v),否则会出现黑屏断电现象。
对于i7 6820HK来说,虽然晶元的功耗更低,但是耐压能力和耐热能力反而更差,如果电压低于1.19V(此处为XTU指定电压,由于浮动设定,实际电压会高出0.05-0.1v),那么他断无可能达成超过4.2Ghz的频率,然而电压只要高于1.05V,这颗处理器就有降频的风险,降频的趋势不可捉摸,没有可验证性。
同频4.0Ghz 性能差异辨析
由于4.2Ghz的i7 6820HK稳定性欠奉,有宕机的可能性,高于4.3Ghz的i7 6700K也不遑多让,所以我们先让i7 6820Hk锁定到i7 6700K的默认四核睿频4.0Ghz,对比他们同频下的性能差距。理论上,同频同规格的处理器,在其他配件基本相同时,测试成绩应该完全相同,那么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从实际成绩的验证看,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一方面i7 6820HK确实在某些项目中会有一定幅度的降频,难以坚持设定的参数组合要求的水平;另一方面,即使是不降频的i7 6820HK,在所有设定都保持一致时,成绩仍然低于i7 6700K。
极限潜能 探究到底谁是鳌头
最后,从我们的尝试来看,这两款处理器并没有超到很高的频率。在加压剧烈降频和降压断电或卡死的两难境地中,我们只能挑选相对降频不那么剧烈的电压组合。
由于散热天花板的到来,i7 6700K虽然频率明显更高,但是成绩的领先幅度大幅缩水,某些项目上甚至4.5Ghz超了等于没超,让人比较扼腕。i7 6820HK由于默认频率较低,表现相对让人心理更平衡一些。
最大频率COD11游戏对比
由于最大频率下,两款处理器想通过拷机测试都不太现实(实际上P750DM在不超频时拷机就会降频),我们用大型3D游戏来实际验证一下他们都超频之后彼此相差多少。出于频率敏感性考虑,我们选择了《使命召唤11》这款游戏。
作为登陆PS4的第一代作品,本次系列最新的《使命召唤 高级战争》在画质上更是达到了第一流水准,提升巨大。多样的玩儿法、近未来的科幻设定让这款作品有了新的可玩性和生命力。不过画质提升也意味着《使命召唤》进一步进入了显卡杀手行列。
然而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在对处理器主频非常敏感的《使命召唤11》中,超频到4.5Ghz的i7 6700K却明显地输给了i7 6820HK,差距虽然不是很大,但也不能忽略。
对比数据汇总与测试结论
我们把所有的测试成绩统一归纳,整理成表格如下:
通过两张表格我们可以看到,i7 6700K默认状态下领先i7 6820HK的幅度很大,两者都超频后,这个差距被极大地缩小了,这是散热天花板的直接结果。
i7 6820HK的超频相对来说还是很成功的,虽然理论上应该维持4.3Ghz时他成绩仅与默认满载4.0Ghz的i7 6700K相当,同样降频严重,但毕竟提升的幅度很大。如果将i7 6820HK与i7 6700HQ相比,无疑是有着很大的优势,即使面对i7 6900HQ系列,如果后者不解锁TDP,也会被轻易超越。
那么, 用户面对i7 6700K和i7 6820HK如何选择呢?
首先, 通常情况下,i7 6700K不会比i7 6820HK弱。
其次,i7 6700K默认频率基本可以发挥出等同于桌面的性能,蓝天P750DM模具足以支撑其4Ghz的完美运行。
最后,i7 6820HK毕竟是笔记本CPU,成本上劣势明显,其官方指导价格为\$378.00,而i7 6700k 仅有\$316。即便是在桌面i7 6700K缺货热炒的情况下,同一厂商在模具相近时选择桌面CPU仍然更便宜。有些厂商有可能将i7 6700K准系统版模具的价格定的稍低一些,这将会是比较实惠的选择。但如果i7 6700K版的产品成品卖的很贵,也不具有特别高的选购价值。
雷神G155P采用的P750DM同之前的P750ZM\P770ZM一脉相承,在外观整体风格上,同蓝天过去一年之中推出的其他模具十分相似。我们简单描述一下这款产品的外观特点:
其一,两段式转轴和音箱中置,转轴方向机身有抬升段,机身背部布置两个大型散热窗。这种设计与P670/655系列模具保持一致。开机键、飞行模式指示灯等布置在键盘上方中段,与P655\N151系列模具趋同。
雷神G155P
雷神G155P
其三,取消光驱,三个USB.0接口,一个USB3.1 Type C(新加入的新接口)接口分居左右两侧;RJ45和SD卡槽位于机身左侧,同侧布置有esata&USB3.0两用接口。机身后部正中布置视频接口——HDMI+DP *2。
雷神G155P
其四,输入设备方面,触控板面积较大,下方左偏,配备防滑图层和中键指纹识别;配备小键盘,W\S\A\D游戏按键特别标注,手感适中,回弹稍软。
附文:整机外观综合设计
神舟战神Z8(P650 RG)的官方体积规格是385mm(w) x 271mm(d) x 28.8mm(h),比战神Z7也即(P650SE)略厚一些。两者的差别不大,Z8在内置扩展接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共有两个可更换的2.5寸硬盘位,一个是7mm规格,另一个则是7mm/9.5mm兼容规格。
在机身后部,神舟战神Z8的散热窗面积巨大,包裹有银边,出于保证GTX980M散热水平的需求,其总体面积是大于相近系列的Z7的。在运行游戏和烤机时,战神Z8后部的出风口风量十足,强劲有力,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产品底部,神舟为战神Z8设计了多组散热窗,对应三风扇的内部配置,其组合位置,同之前的Z7基本相同,靠着较大的总面积,冀图达成较好的散热效果,而产品的电池采用了内置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