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Karen 马蕾孕哺育 收录于话题#科学育儿41个
其实,只要提前学习一些化解招数,就能把未来的麻烦化于无形。
话说,自从宝宝出生后,身边都基本是同年龄宝宝战友群。大家相互安慰,共同支招,从喂奶、吐奶、睡眠、腹泻等问题,聊着聊着,孩子就长大了。
小月龄时群聊画风是这样的:
前晚吃了5顿奶,醒了3次,老母亲睡眠不足人是飘的;
昨天会翻身了,长本事了;
今天拉的是绿便便,约摸是因为吃西兰花导致的;
明日超市有活动,有机鸡肉打折啦……
1岁多后,画风渐渐成了这样的:
闹了一整天,这不那不,什么都是NO NO NO
脾气好大,一言不合扔东西、地上滚,
妈妈一头懵,完全摸不着头脑,到底哪里又触碰到雷区了……
于是,众姐妹们结论一致,传说中恐怖的Trouble 2来临了!!!
在众人惊呼之际,二位二宝妈,总是出奇地平静,露出意味深长的一笑……
Trouble 2 ?哪有这么简单!好戏在后头呢!
不管你是一个新手妈妈、熟手妈妈、还是准妈妈,相信对Trouble 2的威力都有所听闻。
那么,T2到底是什么?
T2到底是啥?
德国心理学家艾力逊将婴儿期至成人晚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当中十八个月至三岁的幼儿正处于第二阶段「自主与怀疑」的发展性任务阶段,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和跃跃欲试,希望有自主权和话语权等。
简单说来,
T2前的孩子是这样的:凡是大人说的就是对的!(画外音:我和妈妈是一体的,不然没人帮我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咋办?!)
T2中的孩子是这样的:我为啥要听你的?!(画外音:我已经是个独立的,超厉害的人了!)
是什么让孩子忽然有了底气呢?
原来小小人儿能力多了,和婴儿时期事事得依赖家长相比,这时的孩子,走路走稳了,会说的话多了,觉得自己厉害了。
他开始知道,世界不再是以大人为中心,想要自己去看看。
这时,在大人看来,是小天使变成了熊孩子。
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世界,他们慢慢学会了喜恶,慢慢从照顾者的依附,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自我意识萌芽了。
那么,当我们明白了T2的来处,T2又有何威力呢?
T2大拆解之一言不合就说NO
——我不吃这个
——我不要洗澡
——我不要穿这条裤子
2岁小人儿要求各有不同。
但如果问起2岁小人儿常用语,大家相信都会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字:不!
既然2岁小人儿开始觉得自己不再是妈妈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小人儿,自然觉得“不是妈妈说什么,我就要做什么!“
于是,他们要自己拿点主意,你说这个,他偏不要。
如果这时候,家人给予很激烈的反应,那正合着小人儿心理呢!
原来“不”字威力那么大,让大人反应那么大!那以后就会多多说啦!
所以,
如果想孩子配合,家长倒不如控制住当刻的反应,在平日给孩子建立一些常规去遵守呢。
见招拆招
一、清楚订立规则
不少家长都说,我有订立规则,经常教孩子遵守规矩,可是孩子就是不听呢,而且,越叫不做的,就偏要做。
那我们不妨看看规则是什么呢?
——不要乱跑
——不要打人
——不要浪费饭菜
……
2岁的孩子能知道,我们希望他做到的是什么吗?
做个心理学小实验,大家闭上眼睛,不要想象一只红色的恐龙,不要想象一只红色的恐龙,怎样?
估计,你一定想象到了一只红色的恐龙!
对孩子而言,当听到我们让他不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听到的重点,反而是那个事情呢!
而且,我们不妨看看孩子起床后一小时内会听到什么?
8:30am——“不要赖床啦~”
8:40am——“宝宝,不要玩水~”
9:00am——“这样吃饭不可以~”
9:10am——“不要走来走去~”
……
看,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精明的小人儿都学到了呢!
因此,清楚订立规则的第一步,是尽量使用正面的词语,减少“不”的使用。
比如,我们想孩子安坐在饭桌旁吃饭,
与其说“不要走来走去”,倒不如说“在椅子上坐好”;
与其说“不要乱扔玩具”,倒不如说“请爱护你的玩具”;
与其说“不要跑来跑去”,倒不如说“慢慢走路”。
记住,
我们订立规则,
是让孩子明白应该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
此外,规则应该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发展。
比如,对于不满2岁的孩子来说,“坐好吃饭”是合适的规则,但“干净地吃饭,不能掉下米粒”就是不可能的任务了。
同样,规则也是应该以孩子为本,而非方便大人。
比方说,总不能因为大人要“保持地方整洁”,而让孩子“不能自己吃饭”。
二、有限度的选择
既然2岁小人儿喜欢话事,在一些情况下,允许孩子做一些选择,满足他的自主意识,孩子自然乐于配合。
比如说,
今天穿红色的衣服,还是黄色的衣服?
去动物园先看老虎,还是猴子?
当然啦,这些都得是无伤大雅得事情,当孩子作出了选择,家长记得遵循啦!
T2大拆解之暴龙出动
米米妈妈很苦恼,原本性格平和的米米,当米米想要的东西拿不到,或者做事情被妈妈阻止的时候,米米就一哭二闹三滚地。
在家里的时候,妈妈还能哄、还能骂,可一到公众地方,周围的目光就足以令人不知所措……
为什么T2的孩子忽然变成了暴龙,总是发脾气?
见招拆招
一、明白宝宝心里苦
试想象一下,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仅仅懂得憋足的几句外语。
这时,你想去订造一个蛋糕,你有很多的想法,不论你费劲口舌,出尽浑身解数,店家也不明白你想要什么,这时你会怎样呢?失望?着急?再多试几次,对方仍是一头雾水,你又是否会气急败坏?
这就是经历着T2的孩子心境。
尽管他们比之前厉害得多,尽管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可现实中,这个小小儿却处处碰壁,因为不管言语、动作,他们远远没能足够独立生活呢!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都词不达意,或者想做的事情做不到,就往往以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失望了。
——这熊孩子,又来故意气我!
于是,我们也开始怒火中烧,准备迎战。
可是,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们心里苦,却又不懂如何说出来,搞不好还被爸妈训一顿,不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吗?
当我们体会到小孩的不易,面对着这个满地撒泼的孩儿,是否也会气消了一些?
二、做孩子的代言人
这时还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小锦囊——尝试帮孩子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他也会顿时释然呢!
有一天米米想把积木搭高,但尝试了很多次,积木都掉下来,米米忽然大哭着把积木都推到地上。
神奇吗?虽然事情不一定能得到解决,但通过“代言人“,孩子弄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说什么事情,心里会舒服多了。
三、带离现场,善用绘本
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在公众场合发飙,怎么办呢?
这时爸爸妈妈可以尝试把孩子带离现场,在安静的地方再和小朋友沟通、讲道理,或者带孩子看看新鲜事物,分散注意力。
切勿在众人面前大声骂孩子,这样只会令孩子更加激动,情况更加恶化。(心里默念:亲生的,亲生的)
当发现孩子有不恰当超越底线的行为,比如打人,危险动作等,爸爸妈妈与其苦口婆心,喋喋不休讲道理,还可以善用绘本故事,让孩子从中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
适当放手,T2其实了不起
其实,T2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步,在合适安全的情况下,家长不妨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多多尝试和探索。
虽然看起来,孩子好像在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甚至有一些小叛逆,孩子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培养自己的能力感,成为一个自信自主的人。
毕竟,作为父母,我们都有一个矛盾的心,尽管期盼孩子在身边,更希望看着他成为独立的人,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