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科普
适合0-2岁宝宝的玩具有哪些?
作者:潘福兰 杨小霞 廖立红
单位:柳州市潭中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
主审:杜青
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玩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的天性,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玩”。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不仅丰富了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会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健康的身心。游戏是儿童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是给宝宝选玩具也是要根据宝宝年龄及发育特点进行针对性选择才能发挥玩具的最大作用呢。
0-2个月宝宝
摇响玩具:拨浪鼓、花铃棒等,摇动拨浪鼓,让宝宝寻找声源,训练听觉能力。让宝宝抓握拨浪鼓,摇动,促进精细动作的发育。
音乐玩具:让宝宝倾听声音,训练听觉能力,愉悦孩子情绪。
活动玩具:吸引宝宝的视线,追随玩具的活动,训练视觉能力。
悬挂玩具:悬挂在床头,能吸引宝宝的视线,发出声音,训练视觉、听觉能力。
沙锤、棒槌、小玩具
3-4个月宝宝
家庭相册:让宝宝认识自己、父母,训练视觉能力,培养社会情绪。
婴儿床拱架:悬挂各种玩具,便于宝宝抓握、踢打,训练全身的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
抓握类玩具:抓握、摇响,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能发出声音的手镯、脚环:带在宝宝的手腕、脚腕上,增加宝宝活动的兴趣,训练全身的动作。
适合宝宝特点的图书:读书,培养孩子对书的认识及阅读的兴趣。
手摇铃、圈圈
5-6个月宝宝
浴室玩具(包括沉、浮玩具):洗澡时放在澡盆或浴缸里,便于宝宝抓握,增加洗澡的乐趣,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
软性积木:认识积木,抓握积木,训练手眼协调能力,提高认知能力 。(家长给宝宝搭积木,做出新的造型)
软性球类:抓握,训练抓握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能够发出声音的填充玩具:认识填充玩具的名称,如娃娃、小猫等, 提高社会行为和认知能力。
不倒翁:摇晃、试图推倒,训练精细动作。
适合宝宝特点图书:读书,培养阅读的兴趣。
发音玩偶、卡片、积木
7-9个月宝宝
拉绳音乐盒:捆在婴儿车上,让宝宝学会如何通过拉绳使音乐盒发出声音,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玩具鼓:随意敲打,满足宝宝手的动作的需要,训练听觉刺激和手眼协调能力。
积木:练习抓握,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家长用积木搭出造型)
拖拉玩具:推拉,利用玩具上拴的绳把它拉过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带盖的盒子或瓶子:盖盖子,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装玩具的小盒子: 把玩具拿进拿出,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及认知能力。卡片:认识事物的名称,提高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玩具鼓、铃鼓
10-12个月宝宝
球:滚球、踢球,促进大肌肉运动。
爬行隧道:练习爬行、攀登,锻炼身体各项技能的协调能力,提高大肌肉运动和探索能力。
套塔/套杯:把套塔/套杯按照大小套上去,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大小概念、因果关系。旋转套塔/套杯,体会力量与速度的关系。
玩具琴:随意按键,满足宝宝手的动作的需要,训练听觉刺激和手眼协调能力。根据音乐做动作,给宝宝弹一首曲子。
形状分类玩具:认识形状,形成形状概念。
金属丝串珠玩具:上下移动珠子,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3D早教书、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积木、杯子、壶和其他不易碎的容器等等。
球、大象套圈
13-16个月宝宝的玩具
发展感知觉和认识能力的玩具:具有不同颜色、形状、质地、声音的玩具。
促进动作发展的玩具:能推拉的小车、球类、沙包等。
训练手的精细动作的玩具:套环、套筒、积木、串珠等。
促进语言和认知能力的玩具:小动物、交通工具、娃娃、小小生活用品、图书等。
训练思维和动手能力的玩具:能玩沙、玩水、拼搭、拼接的玩具。
小小生活用品、串珠
21-24个月孩子
颜料,简单的游戏拼图,简单的建筑模型,橡皮泥,假想的割草机和厨房用品,各种角色的木偶,积木、插孔玩具,简单形状的排列玩具,简单的拼图玩具,过家家类玩具种车辆玩具等。
拼图、形状版、插孔玩具、切水果
END
编辑:贾静、杨晓颜
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为全国获得2020年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表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的为数不多的学会组织之一,长期致力于打造“科普之翼”,凝聚以科普工作委员会为主干力量以及70多个分支机构康复同仁的共同努力,建立全国50余个科普示范基地,开展康复科普推广、学术培训与科技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及时、全方位的向全生命周期人群传播康复科技成果及健康知识,指引大众了解更多科学的防病治病知识,正确的认识疾病、了解康复、理解健康,努力融合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发展,借助多样化媒体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具有康复特色的现代化康复科普工作体系,形成符合创新型国家水平的康复科普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