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培养哪些好习惯独立幼儿

2~3岁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培养哪些好习惯?2~3岁幼儿生活上已经逐渐开始独立,作为家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

要培养他独立生活的习惯,不依赖母亲。

孩子如不送托儿所,白天跟着母亲或家里其他人后面转,家里的人总认为他还年幼无知,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其实这年龄已开始感觉自我的存在,也同时产生自立的思想,有基础进行独立生活习惯的培养。

刚接触早教的家长可能不会给宝宝做早教,推荐到“早教学堂”公众号获取0-6岁家庭早教课,我们群的宝妈们都是在那学习的。

首先培养他独自玩(如搭积木、摺纸、玩水)。他可以看得到母亲,如果发生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招呼,母亲也可以看到孩子,防止独自玩时发生意外。

但要注意二个极端,在此年龄培养过分独立的习惯会造成独断独行;强迫他独玩而孩子又不能适应,使孩子产生讨厌的情绪。

衣着随活动及气温变化而添减。

孩子正玩得高兴的时候最不喜欢别人打断游戏(如穿衣、脱衣),所以在他独玩之前要他遵守约定“玩前把衣服脱去一些,天冷时马上穿衣,天热时马上脱衣”,总之要养成随时调整穿着多少,这样才可避免伤风感冒,如果在这年龄不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则长大后更难以养成。

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如果这时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成人的支持,将开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大多数活动,包括学习,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那么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很可能是成人喜欢以“简单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对劳动和学习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从幼儿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要求“摆脱成人控制”。

2~3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

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二是,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洒在身上。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听话”、“犟”。

三是,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儿的一种发展性需要,2-3岁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他们特别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岁的幼儿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首先,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

“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

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

人的一生中,有一些关键点非常重要,甚至是幸福与不幸的转折点。中国家长教育工程归纳了人生“8个关键点”,包括0~3岁、5~8岁、青春期、恋爱择偶期、结婚头5年、结婚5~15年、中年、老年等,每个关键点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THE END
0.2到3岁的小孩怎么教育2.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接触各种不同的玩具、游戏和绘本等,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能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 3.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鼓励孩子说话、聆听和表达意见,逐渐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 4.鼓励孩子动手实践:让孩子参与到一些简单的制作活动中来,如画画、涂色、拼图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jvzquC41okv/rrsiiwumx7hqo1gtm8xvy{~Cw€_0jvsm
1.23岁的宝宝可以学什么快速问医生2-3岁的宝宝可以学习语言表达、生活自理、认知能力、社交技能、艺术启蒙等。 1. 语言表达:这个阶段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可通过亲子阅读、日常对话等方式,丰富词汇量,提升表达能力,鼓励其清晰表达需求和想法。 2. 生活自理:培养宝宝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衣、洗手、吃饭等,不仅能增强其独立性,还能提升自信jvzquC41o0732jxm0eun1ƒmkujo0c{y1okv`3:6485
2.2培养勇气与协作以及领袖精神的佳作,尤其是本书最后一群小鱼在小黑鱼的指挥下排成一个大鱼的形状,并把真的大鱼吓怕时,我被作者的创意的深深震撼了。本书画面精美,情节动人,强烈推荐家长朋友对3岁孩子进行本书的阅读。 6、《我爸爸》《我妈妈》——做孩子心中的理想爸妈吧 jvzquC41yy}/{~|gpoo/exr1nk€ik8xjwlo05=<4394ivvq
3.孩子的压岁钱怎么安排?2024年该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压岁钱?3、6岁-12岁教会孩子有规划地用钱 当孩子上小学后,接触的同学、朋友更多,可能受到的外界影响也会越多。这时,父母们不妨将重点放在怎么培养孩子正确金钱观上。 比如可以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孩子的零花钱,让孩子自由使用,但同时要规定限额,让孩子知道:“钱不能乱花,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钱就不能花。”当孩子越大,给予jvzquC41pg}t0tdcq4dqv4ctvodnn432;?96@<254=23A89594tj}rn
4.三岁前不需要朋友?培养社交能力早就要开始了1岁后孩子的社交圈会变广,邀请其他同龄孩子加入到玩耍,是帮助提高孩子的社交参与意识的重要过程。 如果父母很少外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孩子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爸爸妈妈可以多让孩子接触同龄的小朋友,例如,傍晚可以多带宝宝到花园散步,结识同龄的小伙伴;周末时间多带孩子到有小孩的朋友jvzquC41|j{bpsnc0ricck~0eqs/ew466:556A5;884ivvq
5.10岁前,抓住3个培养专注力的黄金期,孩子轻松变学霸!孩子有3个阶段,是专注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分别是0-3岁、4-7岁、8-10岁,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培养方式。 有家长说,孩子在家写作业时经常容易走神,写不了几分钟就开始玩铅笔、玩橡皮,要不就扣扣桌子,一刻不停,导致每次写作业都是拖拖拉拉。 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总是走神、坐不住,别的孩子却能认认真真写jvzquC41zwkrk~3eqo552=6638614875;4=63?7
6.为啥说孩子到了3岁就要上幼儿园?背后“鲶鱼效应”,家长要知晓不少宝妈都在问,“孩子三四岁了,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呢?”其实,宝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点都不稀奇。很多妈妈都是全职在家,有充足的时间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照顾好孩子。 相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里去,不仅浪费钱,还要担心孩子在学校里不适应,或是被人欺负了。这种顾虑太多了,妈妈们自然就会左右徘徊,犹豫该不该送jvzquC41yy}/d}z0eun0ls1ygh0497313604@4CTVO28<:526725=<346?/j}rn
7.寒假期间怎样管理手机?1.(1—3)岁孩子,尽量不让其接触手机,多让孩子玩玩具,看绘本。 2.(3—6)岁孩子,可以用手机,绝对不能接触手机游戏,手机上不能下载游戏,一定都得是健康的应用。 3.(7—12)岁孩子,可能受身边同伴影响,想拥有手机,针对手机问题,家长要正确引导,不能给孩子配手机,如果确实联系需要,可以配电话手表,但家长不能jvzquC41gf{/iv|0ep532;7/235388hqpvkovh6524=8;?55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