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和精研文本,使《经典常谈》出乎作者意料而成为其学术著述的“经典”。
01
很喜欢一个成语:纲举目张。
“纲”指渔网上的总绳,“目”指网眼。提起大网的总绳,所有的网眼就都张开。它常用来比喻抓住事物的主要环节,就可带动一切,或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读书、做学问、做事情,心里都应该念着“纲举目张”,古人说“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现在我们说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是一个意思。
这本朱自清编写的《经典常谈》,就是中国传统经典文学学习的纲。
包括《说文解字》、《四书》、《五经》、《战国策》、史汉、诸子、辞赋、诗、文,共13篇,经史子集都有。
这实际上是深圳初中八年级下的一本课外读物,偶得而翻阅之,也很有意思,除诗、文两篇属于分类的文学史外,其他都是逐书讲解,言之有据、深入浅出、意无不达、雅俗共赏。
所以说,经典,不论哪个年龄,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能获得不同的滋养。
了解了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历史发展的“纲”,再去寻找原书,通过时间、空间、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就显得有的放矢了。这也是系统学习的方法。
经典要多读、要常读、要常谈,也许这就是朱自清把这本合集称为《经典常谈》的本意吧。
下述为一些知识点的记述,不做展开。
02
汉字的造字和使用,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
象形~物形的大概,如“日”“月”
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向无形的事类
会意~两个字组成,意义叠加,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
形声~两个字组成,一个声符,一个意符,如“江”、“河”
转注~转注字实际上是近音之异体字,体现了语言发展的规律。
假借~有音无形的字,借用别的同音字。
03
五行和八卦:五行的经典,在《尚书·洪范》,讲八卦则是《周易》
相传八卦源自伏羲的《河图》,五行的洪范,来自大禹得到的《洛书》
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儒家实际上是在阴阳家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下,给《周易》的卦爻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其实不过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自己的哲学,这就是《易传》。
到了汉代,成为六经之首。
04
《孟子》中那句“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意不是泛指所有的书,而就是特指《尚书》,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尚书残缺,且有各种伪本难以分辨。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尚书》,就是“上古帝王帝王之书”。
秦焚书坑儒,汉惠帝开书禁,伏生献书但有残缺,称为《今文尚书》,晁错学之;后汉景帝时拆孔子旧宅,墙壁里又得到《古文尚书》,孔安国献出。这是《尚书》颠沛流离的传奇。
05
上一期刚学习了《流沙河讲诗经》的精彩解读,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毛氏有两个人:一个毛亨,汉时鲁国人,人称为大毛公;一个毛苌,赵国人,人称为小毛公。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
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
06
礼的三本:是指儒家思想中关于礼的重要性和根本性提出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分别是:天地、先祖和君师。
1.天地:天地的根本性在于它们的生成和维持。荀子认为,没有天地、生命将无从起源,因此,敬奉天地是礼仪的核心,体现了对自然秩序的尊重与遵循。
2.先祖:先祖代表了家族的传承和血统的延续。荀子指出,先祖是类之本,即人类社会的根本,对先祖的尊敬和祭祀体现了对家族荣誉和血脉的重视,是礼仪的重要方面。
3.君师:君师指的是君亲和师长,代表了政治制度和教化力量,荀子认为,没有君师、社会将先去治理的根基、因此,尊崇君师是礼仪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
07
《春秋》就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是否参与进去存疑。
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中国第一部通史。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什么是春秋大义?两方面: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
08
中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小学和大学:小学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
朱熹定四书:为的是教人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在猎取功名。
目的:一方面固然为了引导初学者;另一方面,还有排斥道家、佛家,真正建立儒家的道统。这是朱熹不好明说的隐意。
09
自三家分晋始
战国七雄:秦楚燕韩魏赵齐
合纵连横:南北联合称合纵,东西联合(只有秦在东)称连横《韩非子· 说难篇》专论当时这些策士的技巧。
记载策士说辞的书,就叫《战国策,汉刘向编订。
特点: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曲折微妙的声口,丝丝入扣,千载如生。
10
更早的《尚书》《国语》战国策》等,都是记言的史书,不是记事的史书。
《史记》和汉书,是中国正史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的古典。所谓班马并称,《史》《汉》连举。
《报任安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开创断代史的先河。
班家几位都是英才:哥哥班固,车骑将军窦宪秘书,编撰《汉书》,史学大家;弟弟班超,定远侯,平定西域五十余国,威名赫赫。妹妹班昭,在班固死后,完成续写编定《汉书》,也是一代英才。培养出优秀子女的父亲,是东汉学者班彪。
两部史书的异同: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史记》笔法还是春秋痕迹重些,《汉书》相对客观。
《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11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级,到了春秋战国,成了有才能的人的统称;
士农工商的“士”,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
第一个开门收徒发扬光大非农非公非商非官的“士”,就是孔子。儒家之后的大师,是孟子和荀子。
儒家,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制度,下层失业流民,出身微贱,催生了墨家。
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杨朱、老子、庄子。道家推崇最大的定律就是“物极必反“。所以”反者道之动“,从反面下手,反而减弱了冲突。
礼坏乐崩,人治、礼治都不管用了,需要一套新的政治方法,就出现了法家。法家又分三派:重势、重术、重法,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三者缺一不可。
还有礼乐家、阴阳家(巫术、祝由术),代表是齐人驺衍。
吕不韦《吕氏春秋》尝试统一思想,ni汉武帝时董仲舒,促成了独尊儒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12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端万绪的,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便是这样写成的。
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
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屈原其实也是一“子”,屈子,也是一家之学。可以说是神仙家,出于巫。
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弟子;《九辩》的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和《九章》,算是代屈原说话,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切罢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个描写“悲秋”的人。
汉代: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
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
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
13
汉武帝成立乐府,李延年做协律都尉
《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这些都是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
汉哀帝废除乐府
最早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诗。
钟嵘评古诗,“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因为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
汉献帝年间,兴起建安文学
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老、庄和屈原的信徒。他生在魏晋交替的时代,眼见司马氏三代专权,欺负曹家,压迫名士,一肚皮牢骚只得发泄在酒和诗里。他作了《咏怀诗》八十多首,述神话,引史事,叙艳情,托于鸟兽草木之名,主旨不外说富贵不能常保,祸患随时可至,年岁有限,一般人钻在利禄的圈子里,不知放怀远大,真是可怜之极。他的诗充满了这种悲悯的情感,“忧思独伤心”一句可以表见。
之后就是晋代的陶渊明和谢灵运。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再往后就是李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了。
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
宋诗三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
14
这一章读下来实在太精彩,堪堪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学史。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文”的标准,最早是昭明太子提出来的(就是编撰《金刚经》和《古诗十九首》昭明太子)。
他不选经、史、子,也不选“辞”,只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之作,翰藻就是典故和比喻。
这时候佛经的翻译,大大补充了国语的词汇和句式,鸠摩罗什和唐玄奘。
真正开了“文”的宗派的人,是韩愈。
他说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他实在是以文辞为教的创始者。他所谓“传道”,便是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道;所谓“解惑”,便是排斥佛、老。
昭明太子不收的,韩愈收了。他说他作文取法《尚书》、《春秋》、《左传》、《周易》、《诗经》以及《庄子》、《楚辞》、《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等。《文选》所不收的经子史,他都排进“文”里去。这是一个大改革、大解放。
古文运动,韩愈复古,但并不死板,他讲究“气”。“气”就是自然的语气,也就是自然的音节。
传道授业,柳宗元不如韩愈;学问见解,却在韩愈之上。
直到欧阳修、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
唐代新文体:语录和传奇。前者来源于禅宗,后者来源于结构体小说。白话小说的顶峰是四大名著,而集大成者,就是《红楼梦》。
近代则走向了打破古文格律的趋势,如梁启超的“新文体”,后来的“五四运动”新文化推行,从此走向了国语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