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育方式对幼儿人格及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孙怡 姜露 龚扬
日本立命馆大学全球创新研究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本研究以281名小班和中班幼儿为对象开展纵向调查,通过比较父母养育、祖父母养育、父母与祖父母共同养育三种不同养育方式的幼儿进入小班或中班1个月以及1年后的表现,探讨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对幼儿人格发展(气质特征及亲子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性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祖父母养育的幼儿入园时受挫反应强度高于父母养育的幼儿,入园1年后所有幼儿在怕生、受挫反应强度、入园分离焦虑及焦虑型亲子依恋等维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路径模型验证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幼儿情绪行为问题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幼儿的受挫反应强度及亲子依恋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其在幼儿园集体生活时间的增加,幼儿在人格特质上均有所变化,但早期的养育方式仍可能通过影响幼儿的人格从而间接影响到其入园后的社会适应。
关键词:养育方式;人格;社会适应性;学前儿童;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成人教育网格组团学习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LA180280);
原文引用请下载:[1]孙怡,姜露,龚扬.家庭养育方式对幼儿人格及社会适应性的影响[J].基础教育,2020,17(06):79-89.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不断变革,祖辈参与孙辈养育的比例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73%的中老年人为孙辈提供着不同强度的照料[1]。在西方国家,由于儿童父母去世、离婚、入狱、精神疾病等因素常常会导致祖辈不得不肩负起对孙辈的教育责任[2]。而在我国,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不仅是由于父母工作压力的影响,还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观念变化的影响[3,4]。中国传统讲求“儿孙绕膝”“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因此,很多祖辈也乐于帮助子女照看孙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家庭养育方式出现父母养育、祖辈与父辈共同养育、祖父母养育三种类型共存的现象[5]。父母单独养育是“核心家庭”中常见的一种养育方式,指父亲和母亲共同分担教养子女的重担。在我国城市家庭中,有将近八成的家庭祖辈参与孩子的教养,他们中绝大多数(93.8%)也乐意参与教养[6]。因此祖辈与父辈共同养育是指在新生家庭或原生家庭中,父辈转让部分抚养责任给祖辈,由祖辈与父辈共同养育第三代[7]。而祖父母养育则在我国农村地区比较普遍[8],隔代教养是指祖辈与孙辈一同生活,且祖辈承担着主要或全部的教养责任[9]。
随着祖父母参与教养,很多研究探讨了其利弊。有研究者发现祖辈丰富的教养经验和充裕的时间不仅能够缓解父辈养育子女的压力,还能有利于整合家庭的教育力量,增加祖辈晚年的充实感[10]。赵一名等对不同家庭抚养方式下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祖父母和父母共同养育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佳,这种养育方式改变了原本单一的社会关系,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而且能将父母教育的先进性与祖辈教育的经验性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11]。祖父母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也对幼儿的认知以及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2,13]。从共生视域看,祖辈与孙辈之间共同的价值认同可以实现其共同成长[14]。他们能满足幼儿早期生活的基本需要,对幼儿也更加接纳,有助于缓解由亲子分离给孩子带来的焦虑[15]。但是,祖父母参与养育也有其弊端。祖辈参与家庭的养育会导致儿童的注意力缺陷和同伴交往困难[16]。有研究发现祖父母的养育方式,尤其是祖父母的照顾和过度保护能显著预测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17]。国内也有很多学者探讨了祖辈参与养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由于祖辈年龄较大,观念陈旧,缺乏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容易出现对孙辈的溺爱、教育观念不一致、教养质量不高等问题[18]。就心理健康方面而言,主要表现在祖父母对孙子女的溺爱带来的负面影响[19]。祖父母往往比年轻父母更易于溺爱儿童,而当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时,这种溺爱会成倍增长,致使儿童极易形成偏执型、癔病型、自恋型人格障碍。另外由于祖辈自身的特点,如体力衰退、社会参与度降低、或者出于安全考虑,较多祖父母会让儿童主要待在家里,这样的儿童身体活动需求可能得不到充分满足,也有可能阻碍幼儿的外界探索和社会接触。因此,祖父母养育的儿童较为任性、胆小,不敢与人交往,独立生活能力较差[20,21]。此外,祖父母养育对儿童的早期阅读、人格及个性养成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22,23]。祖父母虽然能够在生活上照顾好孙辈,但在情感上无法取代父母的位置,而情感的缺失会影响孙辈安全依恋的建立及社会性发展[24]。
以往研究也探讨了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比如,张烨将隔代抚养和非隔代抚养幼儿的体育参与程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与非隔代抚养的幼儿相比,隔代抚养幼儿的体育参与程度较低[25]。郭筱琳将祖辈单独养育和祖父母-父母共同养育进行了对比,发现与父母同住的祖辈抚养对儿童言语、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的发展无消极影响,而祖辈单独抚养仅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消极影响[26]。此外,徐炜芸等人研究了不同抚养方式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单独养育和祖父母-父母共同养育的幼儿创造力显著高于隔代养育组[27]。朱凯利对400名不同抚养模式下的幼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祖父母单独养育的儿童比父母养育以及祖父母-父母共同养育的儿童表现出更多情绪、性格、人际交往问题,而且社会适应性差,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8]。以上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相对于祖父母单独养育,父母养育和祖父母-父母共同养育背景下的儿童发展更好。
近年来,许多研究还关注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幼儿人格以及社会适应性等的影响。幼儿时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亲角色的表现、亲子关系、子女之间的互动等,都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幼儿人格的形成与发展[29]。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差、独立性和娱乐性差,矛盾性突出的家庭环境容易形成子女不良的人格特征[30]。父母的共同养育行为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31]。良好的亲子关系、情感支持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尤为重要,其中父母养育方式的性质和质量又对儿童未来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2]。不良的家庭养育方式则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33,34,35]。高尔伯特·格伦(Golbert-Glen)发现祖父母养育的儿童容易产生发展滞后、行为分裂及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马健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祖辈的溺爱、骄纵以及母亲严重的育儿焦虑,让很多儿童形成任性、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而逐渐形成外化行为问题[36]。此外,在祖父母养育背景下的幼儿安全型依恋比例略低于一般幼儿,而逃避混乱型依恋比例多于一般幼儿[37]。可见,家庭养育方式对儿童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作用的心理适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38],主要包括社会交往、社会容让、责任心、稳定性以及开放探索五个方面[39]。早期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还会影响儿童入园后的社会适应性发展[40,41]。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家庭养育方式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林磊研究发现积极型养育方式下的幼儿表现出更高的探究兴趣,而且乐群、喜欢与人互动,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42]。父母支持的共同养育行为与孩子的自我调节、正向的社会情绪、学业适应均有显著的正相关[43,44]。另一项研究发现老人抚养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高于父母单独抚养的儿童,这与老人与儿童的交往密度大于父母与儿童交往有关,父母快节奏的工作使之较少关注与幼儿的交往,因此儿童可以从祖父母那里学到更多的社会适应的技能[45]。而特博特和平夸特(Teubert&Pinquart)通过元分析选取了59项研究考察共同养育对儿童外显行为问题和内隐行为问题对的影响,发现共同养育对儿童适应的影响效应虽然很小,但控制了个人教养和婚姻质量后,效果量大小依然显著[46]。祖父母养育下的幼儿比父母养育、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下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性格缺陷、人际交往缺陷,而且适应性差[47]。汪萍等在上海地区的研究表明,隔代抚养组在社会适应、智力等发展区域均显著落后于对照组,即隔代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行为发展有不良的影响[48]。方永双等人也发现隔代抚养的儿童在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活动多性/游戏参与、总分等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亲代抚养组儿童[49]。此外,共同养育中,祖父母与父母间关系是否和谐也会对儿童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50]。
梳理文献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祖辈不断参与到家庭养育中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就父母养育、父母与祖父母共同养育或者祖父母隔代养育开展了不少研究,但主要集中于祖辈的参与对幼儿发展带来的影响,而也有比较隔代养育与父母养育的研究。但关于父母与祖父母共同养育与其他两种养育方式对儿童影响的对比研究却较少,且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混合养育情况下父母与祖父母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为复杂,这样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应该不同于单纯的隔代养育和完全父母养育,而且这种养育方式相对也较多,所以有必要对三种不同养育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其次,目前为止大量的研究支持了家庭养育方式对儿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儿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51,52]。而关于家庭养育方式、幼儿人格发展以及社会适应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因此,本研究采用纵向跟踪调查法,对比幼儿入园时及入园1年后的表现,来探讨不同家庭养育方式对幼儿人格以及幼儿入园后社会适应产生的影响及其持续性,以及家庭养育方式、幼儿的人格特征、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徐伟清等人提出气质作为幼儿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的入园适应情况密切相关[53]。夏敏等人也提出亲子交往时个体社会化的开端,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态度和行为也会修正儿童的行为倾向。因此,早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行为的交互作用塑造了儿童早期社会适应的结果[54]。关于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比如情绪行为问题),自我控制力(self-regulation,包括情绪控制,认知控制)是一个关键因素。而先行研究表面影响自我控制力的个体及家庭因素中,由生物神经特征决定的个体气质(temperament)及亲子依恋关系起到重要的影响[55,56,57]。同时,个体的气质和亲子依恋也是幼儿人格形成的基础[58,59]。那么,早期的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的气质及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呢?本研究首先根据祖父母的育儿参与度把家庭养育环境作简单的区分,分为父母养育,祖父母养育,父母与祖父母共同养育3种类型。然后把气质和亲子依恋归到人格范畴,同时探讨家庭养育类型对幼儿人格以及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这三者间的因果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某幼儿园的小班及中班儿童300人,在他们进入小班或中班一个月后(T1)以及1年后(T2)的2个时间点,分别请调查对象的家长根据各个儿童在调查实施前1个月内的行为表现完成了2次问卷调查。最终有效的问卷数据为281人,有效率为93.67%。其中小班142名,中班139名。最终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最终研究对象具体情况
(二)测量工具
1.幼儿气质评估量表
本研究测查幼儿气质特征采用的工具参照了卡里(Carey)等人编制的幼儿气质评估量表(Toddler Temperament Scale,TTS)以及洪琦、周胜利、姚凯等编制的TTS中文版[60,61]。本研究对量表内容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幼儿气质评估量表共12个题项,包括陌生情景下的趋避度———“怕生”(6个题项)以及在不顺心情况下的反应强度———“受挫反应强度”(6个题项)。“怕生”的具体项目如“孩子来到一个新地方时,即使有家长在旁边孩子也依然感到害怕”等。“受挫反应强度”的具体项目如“孩子一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就会作出激烈的反应(大声哭叫,或发出尖声)”等。怕生以及受挫反应强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0.78和0.83,表明幼儿气质评估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2.入园分离焦虑问卷
入园分离焦虑的问卷项目参考了刘惠军、于潮杰、李洋等编著的幼儿入园焦虑反应问卷,选取了其中5个具有代表性的题项[62]。比如“到教室后,孩子会有多种借口(找东西、上厕所)不让我马上离去”“孩子在我走后,会不高兴,会仍持续大哭,或变得很生气”。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82,信效度良好。
3.焦虑型亲子依恋问卷
有研究表明焦虑型依恋为我国儿童特有[63],在不安全型依恋关系中焦虑型亲子依恋类型的比例较高[64]。因此针对亲子陪伴时间不足,祖父母教养可能会导致儿童形成焦虑型亲子依恋的情况,本研究参照洪佩佩的依恋问卷自编了5个焦虑型亲子依恋的题项。题项包括“孩子在家里玩时,始终注意我在哪里,不时地叫我”“当我要出门,把孩子留给家里的保姆、孩子的祖父母或其他亲人时,孩子会哭闹,要求和我在一起”等。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60,信效度良好。
4.社会适应性问卷
社会适应性问卷采用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Goodman.R)编制的长处和困难(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的中文幼儿版。包括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活动过度、同伴相处、亲社会性这5个维度。具体题项有“经常不高兴,情绪低落或哭泣”“经常与别的小孩吵架或欺负他们”“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等。SDQ在国际上被广泛运用于评估儿童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过程与数据处理
采用纵向跟踪调查法,调查上海市某幼儿园的小班及中班儿童入园及1年后在气质特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变化进行比较调查。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征得幼儿园班级教师和幼儿家长同意后,在幼儿进入小班或中班1个月后以及1年后的2个时间点,分别请幼儿的家长根据各个儿童最近1个月内的行为表现完成2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首先,使用统计软件SPSS.25进行数据的整理及分析,对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人口学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使用了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进行了差异分析。最后用AMOS.25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
为了调查幼儿1年后的人格及社会适应是否发生变化,进行了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在气质、亲子关系、入园分离焦虑的各项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1年后,幼儿在怕生、受挫反应强度、入园分离焦虑以及焦虑型依恋方面的得分都显著下降。
分别对小班和中班儿童在各维度上的表现进行t检验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在“怕生”“受挫反应强度”“焦虑型依恋”这三个维度上,两组儿童在1年后均有显著降低。但是,在“入园分离焦虑”维度上,仅小班儿童一年后有显著降低(t=-4.73,p<.01),中班儿童则没有显著性差异(t=-1.75,p=.83)。
以上结果表明,不管小班儿童还是中班儿童,经过1年的时间,在怕生、受挫反应强度及焦虑型亲子依恋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显著下降;另外,小班儿童在入园分离焦虑上的得分也显著降低。
为了检验三种养育类型对儿童的影响,分别对父母单独养育(A组)、父母与祖父母共同养育(B组)以及祖父母单独养育(C组)的儿童组做了t检验分析。结果发现1年后的A组儿童在“受挫反应强度”维度上无显著变化(t=-0.58,p=.56)(表3);而B组和C组儿童1年后在“受挫反应强度”维度上的得分上均有显著降低。
进一步对第一次调查时期(T1)中三组教养方式下儿童的“受挫反应强度”得分情况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三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F (2,278)=2.94,p<.05)。事后检验发现,C组儿童在“受挫反应强度”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A组儿童。而对第二次调查时(T2)三组儿童在“受挫反应强度”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后,结果表明三组儿童在“受挫反应强度”上没有显著差异。A组儿童在T1时就“受挫反应强度”较低,因此1年后的变化也不明显。而其他两组儿童则在T1时较高,经过一年时间明显降低,在T2时与A组儿童达到同一水平。
对儿童的早期养育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入园后的情绪行为问题这三个变量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早期的家庭养育方式与T1时的气质特征———受挫反应强度(r=.14,p<.05)及焦虑型依恋(r=.14,p<.05)有显著相关,但与1年后T2时的各变量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T1及T2的气质特征与T2的情绪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各种显著性相关关系。其中尤为明显的是T2上各变量间的相关,比如怕生与内化问题———情绪问题(r=.47,p<.01)、同伴交往问题(r=.22,p<.01)之间有较强正相关,说明怕生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紧张忧虑、害怕等负面情绪问题,也会遇到同伴相处困难等问题。相反,受挫反应强度则与外化问题———品行问题(r=.48,p<.01)、活动过度(r=.38,p<.01)之间存在较强正相关,即受挫反应强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与其他儿童争吵、经常发脾气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倾向等问题。
亲子关系与入园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也有显著相关。比如,入园分离焦虑与情绪问题(r=.228,p<.01)、品行问题(r=.224,p<.01)、同伴相处困难(r=.195,p<.01)均有显著正相关,与亲社会行为有显著负相关(r=-.139,p<.05)。焦虑型亲子依恋与情绪问题(r=.277,p<.01)、活动过度(r=.153,p<.05)及同伴相处困难(r=.207,p<.01)有显著正相关。
上述结果显示,儿童的气质特征(怕生及受挫反应强度)以及焦虑型亲子关系与入园后的情绪行为问题有关联,而受挫反应强度及亲子依恋关系又与早期养育方式有显著性相关。由此可见,早期养育方式虽然与入园后的情绪行为问题间没有直接关联,但可能会通过影响儿童的早期人格(如气质特征及亲子关系)来间接影响儿童入园后期的情绪行为问题。
为了验证这一因果关系,本研究进一步把T1和T2的变量投入到一个模型中,用统计软件Amos.21做了路径解析。结果显示,模型与数据的适配度指标良好:GFI=.983,CFI=.994,RMSEA=.016,AIC=69.592 (图1)。通过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早期的养育方式通过前期T1时间点的受挫反应强度和焦虑型依恋间接影响到后期T2的受挫反应强度和焦虑型依恋,从而进一步影响到T2时间点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即养育方式→T1受挫反应强度→T2受挫反应强度→T2品行问题/活动过度/亲社会性;养育方式→T1焦虑型依恋→T2焦虑型依恋→T2情绪问题。验证了早期养育方式通过儿童气质特征及亲子关系影响到后期儿童社会适应的因果关系(由于模型检测结果显示“同伴相处”与其他各变量之间没有显著关联,所以删除了该因子)。
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以及幼儿园集体生活和教育对幼儿气质发展所产生的综合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及幼儿园集体生活时间的增长,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提高,气质个性上也趋于平和。比如怕生程度明显减弱,逐渐敢于与周围的老师朋友互动交流;碰到不顺心的事情能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乱发脾气,即受挫反应强度倾向减弱;焦虑型亲子依恋明显降低,即亲子间安全感有所提高。
在入园分离焦虑上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在小班儿童身上。一方面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生理发育的成熟,自我控制力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经验的增加以及教师的引导教育,儿童对自我、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交往方式的认知都会逐渐发展完善,因此在待人接物上的个性表现也会趋于成熟。此外,本研究观察到祖父母单独养育或祖父母参与共同养育的儿童,与父母单独养育的儿童相比,在受挫反应强度上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这进一步说明,祖父母的溺爱可能容易造成幼儿任性、脾气大等问题,但随着外部经验的增加,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本研究中,隔代养育对幼儿入园后社会适应的影响问题没有得到完全验证。虽然先行研究表明祖父母育儿对1-3岁幼儿的心理行为方面产生不良影响[65,66,67],但是本研究没有发现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直接因果关系。即幼儿的早期养育方式与入园后的社会适应性(情绪行为问题)之间没有显著的直接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儿童年龄增长以及集体生活经验的增加,早期的养育方式对后期幼儿的社会适应力的影响并不明显。由此推测,祖父母育儿的弊端可能在于祖父母的年迈、体力不足、户外活动较少、过度保护等导致儿童与外界接触较少[68],社会性不高,而这些弊端可以通过幼儿园集体生活得到弥补。
早期养育方式通过幼儿气质特征从而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的假设得到了充分验证。首先,本研究验证了幼儿的气质对社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怕生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内化问题,如情绪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而受挫反应强度得分高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外化问题,如品行问题和活动过度。其次,本研究发现早期的养育方式(即祖父母的育儿参与度)对儿童的个性及亲子关系有较长久影响,而且会通过儿童的个性及亲子关系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的发展。此结果不但与先行研究的家庭环境及儿童气质与其问题行为相关的结论一致[69],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这三者间的影响过程。
五、结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对幼儿人格发展及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一方面,祖父母养育对幼儿的气质特征以及亲子关系的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这可能是由于祖父母平日比较宠爱孙辈,较容易满足其各种需求,导致幼儿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也可能因为祖父母参与养育的时间越多,亲子交流时间就越少,从而导致形成焦虑型亲子依恋的可能性越高。另一方面,早期家庭环境对幼儿的人格气质发展有一定影响力,但随着幼儿与外界社会接触的增多,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力也逐渐显现,两者相互作用。在幼儿入园一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幼儿园集体生活经验的增多,幼儿在各项气质特征和亲子关系上都趋于平和,尤其是小班儿童在分离焦虑上的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祖父母参与养育的儿童在受挫反应强度上也有明显降低。最后,本研究还发现早期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持续性影响力,同时也验证了早期家庭养育方式通过影响幼儿人格特征进而间接影响其后期社会适应性的间接因果模型。
在父母无法照顾幼儿的情况下,祖父母可能是最好的代替性养育者,因此有必要把握祖父母参与养育的利弊。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给家长及幼儿教育工作者,以及祖父母育儿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今后,可以更深入分析祖父母育儿的利弊关系,以促进祖父母参与育儿环境下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桂,杜鹏,陈功.隔代照料对于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探析[J].人口与发展,2016,22(6):93-100+109.
[3]王亚鹏.脑科学视野中的隔代教养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4(2):44-47.
[4]唐晓菁.城市“隔代抚育”:制度安排与新生代父母的角色及情感限制[J].河北学刊,2017,37(1):160-164.
[5]王海英.扬中市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6]岳坤.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状况调查[J].少年儿童研究,2018(1):3-20.
[7]李晓巍,谢娟,宋雅婷.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的特点及其与母亲养育压力、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6(4):71-78.
[8]马晓霞,张丽维.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6):13-15.
[9]段飞艳,李静.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16.
[10]郑观蕾.隔代照料者视角下的隔代照料---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2):78-85.
[11]赵一名,吕梦莹,金芳.不同家庭抚养方式下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6(3):92-96.
[14]王涛.“共生”视域下隔代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31-33.
[18] 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672-674.
[19]王因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隔辈抚育[J].北京社会科学,1995(3):120-126.
[20]陈亚.幼儿园应对祖辈教养状况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1]汪萍,宋璞,陈彩平,梁娟,简芳芳,张金宝.隔代抚养对1~3岁婴幼儿智能发展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1006-1007.
[22]杨达,肖艳.浅析隔代教育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0):126-129.
[23]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72-674.
[24]宗羽,秦大伟.隔代抚养对个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33(7):36-40.
[25]张烨,全海英,张琪,贾懿超,孙博谦.隔代抚养幼儿的体育参与程度及其干预[J].学前教育研究,2017(10):28-37.
[26]郭筱琳.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一年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6):1072-1076+1081.
[27]徐炜芸,徐璐璐.隔代抚养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18(7):72-75.
[28]朱凯利.隔代抚养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与对策[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62-65.
[29] 阿德勒.阿德勒的人格哲学[M].刘烨,编译.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136-157.
[30]方双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9-103+139.
[31]邹萍.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4]吕勤,王莉,陈会昌,等.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3(1):89-92.
[35]李梅.近十年来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研究现状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130-133.
[37]叶晓璐.隔代抚养幼儿的心理理论、祖孙依恋、同伴接纳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38]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Z].李伯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799.
[39]嵇宇虹.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60-63.
[40]浦昆华,李辉,白新杰,等.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及夫妻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预测[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1):4136-4139.
[42]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43-47+54.
[47] 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72-674.
[48] 汪萍,宋璞,陈彩平,梁娟,简芳芳,张金宝.隔代抚养对1~3岁婴幼儿智能发展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1006-1007.
[49]方永双,张媛媛,石惠卿,等.不同养育方式下上海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0):171-175.
[50]王争艳,程南华.共同养育研究及对儿童适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6):889-901.
[51]季元德,魏钢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会适应性之关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4):81-86.
[52]张守臣,宋文琼.中学生人格和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关系[J].心理科学,2010,33(1):113-117.
[54]夏敏,梁宗保,张光珍,邓慧华.气质与父母养育对儿童社会适应的交互作用:代表性理论及其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5):837-845.
[61]洪琦,周胜利,姚凯南,刘灵.1~3岁幼儿气质量表的修订和标准化[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8(3):201-203.
[62]刘惠军,于潮杰,李洋,等.入园焦虑儿童的心理理论及其气质类型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6):496-498.
[63]梁兰芝,陈会昌,陈欣银.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J].心理科学,2000,23(3):69-73
[64]洪佩佩.2-4岁幼儿依恋问卷的编制和依恋安全性的测量[D].杭州:浙江大学,2008.
[65] 汪萍,宋璞,陈彩平,梁娟,简芳芳,张金宝.隔代抚养对1~3岁婴幼儿智能发展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1006-1007.
[66] 陈亚.幼儿园应对祖辈教养状况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67]周念丽,徐芳芳.父母育儿缺失对农村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基于湖南958名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26-30.
[68]张月芳,王伟,朱亚宁,杨丽芳,张欢.隔代抚养对婴幼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0):1044-1046.
[69]刘雅静,刘超,项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及气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10):1144-1147.
中医幼儿园,国学幼儿园,新时代中国特色幼儿园,果雪儿学前教育,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阶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1年儿童中医启蒙诵读活动,暨果雪儿亲子健康绘本阅读、亲子中医诵读活动,常年开展,欢迎对接。
另有家长中医养生健康家庭365计划、幼儿园教师系统系列国学启蒙、儿童中医启蒙课程,敬请联系。
果雪儿国学玩起来
中华文化活起来
全人格养成教育推广起来
学前教育幸福起来
果雪儿国学教育线上平台
特色服务
识别二维码,具体咨询
王老师
18500389897
最近活动
果 雪 儿 国 学 玩 起 来
国医养国娃,国学为国家
致力于中国特色幼儿园
国学与中医启蒙教育
我知道你“在看”呦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