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成陶理事 郑英
成都市新津区万和小学校长,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全国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者、成都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成都市师德先进个人,新津县三八红旗手、新津县优秀共产党员、新津县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田园水乡,菜花金黄,桃红柳绿,蜂舞蝶飞,新津区万和小学就坐落在这田园风光中。学校始建于1911年,是一所距县城7公里的百年乡村学校。近二十余年,万和小学践行着本乡走出去的人民教育家刘绍禹“做学校主人”的办学理念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通过“生活教育”课程建设,让儿童在课程中学习生活的知识、生存的本领、生命的意义。
“生活教育”课程哲学
1. 教育哲学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动手实践、自主创新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实现生活教育。万和小学一直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传承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把“生活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哲学。
2. 课程理念
用课程奠基未来生活,用生活提升今天教育。我们将课程理念定义为:学为生活。
课程即生活的节奏。陶行知先生说:“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当孩子们踏入人生的第一天开始,生活即与他们密不可分,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课程伴随着生活,应该像音乐般美好,课程就是生活的节奏。
课程即心灵的寻访。课程要让学生实现“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眼睛、头脑、双手嘴和他们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六大解放”,才能让学生的创造力不拘泥于一种学习形式,不呆板于一种教材,不局限于一个空间;实现“六大解放”,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能自觉地阅读、自动地搜集,自觉地感受真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即美妙的体验。每一项课程都是活动,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让这种真实感受成为成长的美妙体验。
课程即生命的张力。种子破土而出的一刹那,奔跑撞线的那一倏忽,课堂上举手发言的那一瞬间,试卷上写下姓名的那一时刻,当学生沉浸在课程中,生命的张力开始无形释放,这种力量,让我们无不感叹成长是如此具有力量。
“生活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土壤,万和小学“生活教育”课程是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以“学为生活”课程理念作为顶层设计,结合办学实际,构建“生活教育”课程体系。
“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学习力、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万和小学从2大类9个系列30个模块入手,推进“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
1. 基础性课程——让师生悦纳共享
基础性课程主要分为:品性养成课程、学科智育课程、学科艺体课程。基础性课程是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我们打造‘活而实’的绿色课堂,开展县级课题《小学“活而实”的绿色课堂教学研究》的教学研究。要求教师认认真真备课,简简单单教学,一堂课只要让学生能“获取一点知识,养成一点习惯,培养一点兴趣,体验一点情感”就是最成功的课堂教学。上课教师围绕“活”与“实”设计课堂教学,评课教师根据《万和小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里面的思维活跃、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风格朴实、教学过程扎实五个一级指标,十八个二级指标进行评课议课。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老师们不断地探索,推行“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动手动脑”的教学改革,追求教学做合一的有效课堂教学。
2. 拓展性课程——点燃智慧的火花
拓展性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旨在通过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丰富和完善学科教学认知结构,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主要分为学科拓展课程、德育成长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主题实践课程和家校共育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设置有阅读与表达、国学经典诵读、绘本阅读、趣味数学、数棋、农博与版画、生命教育等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当地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在尝试与体验中理解、发现、思考、顿悟、重构,进而加深对基础性学科的理解,培养特长爱好。
德育成长课程。设置“小主人”课程,制定《万和小学礼仪常规二十条》,让乡村孩子养成十好习惯:走好路、行好礼、说好话、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穿好衣、吃好饭、扫好地、睡好觉,成为文明的小主人。成立学生校长助理、校园“110”、 班级文明劝导队,开展自我服务劳动、朝会五个十五分钟等小主人教育活动,让学生成为自主管理的小主人。
社团活动课程。万和小学倡导“学习是主旋律,生活应该多样化”,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田间地头去,到实践中去,成为活动的小主人。以市级课题《实施三色体验教育,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为载体,对“三色体验教育”课程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结构化的探索。利用校内校外六大基地,即依托校内操场和功能室,依托校外现代农业基地等社区资源,利用每周五下午开展三色体验教育活动。红色体验活动就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军乐、乡灯、剪纸、陶泥、版画、扎染等特色活动;绿色体验活动就是让学生走进现代农业基地学种植养殖,承包学校“菜园子”学习“种菜”的培养新型小农民的田园体验活动;彩色体验活动就是踩高跷等民间游戏、包饺子钉纽扣、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兴趣活动。
主题节日课程。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节日传承着不同的习俗及庆祝活动,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富有仪式感的节庆活动是构建“生活教育”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载体,是增强课程实施成效的有力保障,更是学生快乐成长、自由发展的重要平台。校园“三节”课程,即艺术节、体育节、科创节,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传统节日”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了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二十四节气”课程通过亲历自然、资料收集、实践活动等方式了解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长三礼”课程,即“入学礼”“集体生日礼”“毕业礼”,让学生在每一个人生的重要时刻都有仪式感,都能留下成长的美好回忆。
实践研学课程。通过参观场馆、探索大自然等活动,让学生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参观学校校史陈列室,了解学校的历史变迁、办学理念、优秀师生,增强热爱学校的情感。参观成都市科技馆,了解百科知识,丰富生活阅历,感受科学魅力,激发创新精神。依托“天府农博小镇”资源的“农博+”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长大后建设家乡的志向。
家校共育课程。学校不能改变每一个家庭,但却可以影响每一个家庭。我们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长讲堂、家庭才艺大赛、家长义工等课程拉近家校距离,增强家校合作。
课程评价
万和小学以“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为指导思想,采用了激励为主、多元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孩子的成长。要求教师在每堂课中对每一位学生都抱以积极、热情的希望,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一改过去非对即错的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爱心的鼓励性评价。教师热情真诚的激励性评语,小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校还采用了“五星闪闪,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激励学生。构建了《小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方案》,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评价学生,每个方面为一个五角星,鼓励学生争得星星,以此去争当进步生、礼仪标兵、“五星学生”,期末校级表彰学生面达80%以上,余下20%左右的学生都会受到班级层面的表扬与肯定,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课程建设的未来思考
1. 认清改革现状,阵痛中求发展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但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巨大,高考“指挥棒”尚未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家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仍看重分数评价,应试教育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强大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仍难突破。在这种应试教育大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再加上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能力较弱,进行课程建设还需接地气、迈小步。
2. 提升教师素质,使其成为改造乡村的灵魂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给孩子一片成长天空的就是教师。而陶行知先生在80多年前说的农村教育“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的现状至今仍未改变,分数、就业、谋生依然是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要改变这些现状,关键在教师,我们应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素质,加强乡村教师建设,让乡村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生力军,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教育回归本源。
多年的课程建设历程,“生活教育”课程已深深根植在万和小学每位师生与家长的心中。未来,我们定将在“生活教育”课程建设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努力前行,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0年11月刊/栏目:生活教育
编辑 | 邱滋培
-END-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