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从中国历代文化经典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着眼于经典的性质,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类别,涉及儒道学说、佛教文化、科学技术、人文心声等方面。
课程力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同时尝试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学生感悟
@ 王坤宇:
《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在古代的儒生心中根植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通过完善自己的德行以成为“君子”,然后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仁”的品质发散到身边的人身上。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官的儒生就能以此教化百姓,并在贤明君主的带领下实现礼乐复兴、先王之治。
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我们就能发现孔子的《论语》教导我们如何修身言行并落实在日常行为上。而其中的政治理论也是在论述作为上位者的君子如何通过礼乐来规范自己,来使礼乐在国家中兴盛。虽说在今天的政治框架下,这样的道理过于理想主义,但其中修身齐家的精华可以说正是当代社会急切需要的。我们整天谈论的梦想,在《论语》就有着很好的定义:止定静安虑得,只有立志才能有非利益为核心的内驱力。这么多人烦恼的原因,像阿德勒所说的那样,是无法做到课题分离。而论语中的忠恕之道早已教会我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诚”为核心的人际交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思考方式能帮助我们避免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烦恼。《论语》中的君子其实更特指上位的管理者,而对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和领导人,《论语》中更是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己欲立而欲人”,所以加强员工培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告诉我们要各司其职,下位者不胡乱干涉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上位者则为下位者创造完美的环境去发挥。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专心于自己的职务,而不总是眼高手低地觊觎更多的权力和更好的待遇,一个公司或国家就能有希望调动所有人的能力并减少恶性竞争和投机行为。
黑格尔曾评价孔子的主张是各个国家或名族都存在的常识道德,以及孔子并没有创造出有特殊意义的学说,所以他只能被称为世间智者,而不是哲学家。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观点用来评论《论语》是正确的。因为《论语》教给我们的是“道理”,但无论是从民族角度还是文化角度,孔子的影响都能给他冠以圣人的名号。在美国最高法院的三圣像中就有孔子,他是道德的化身,伏尔泰也曾称赞中国以道德治国比西方以法律治国有优越性。
总而言之,孔子的《论语》之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有无限的启发和教育意义。而孔子理论的影响深埋在中华文化中,对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潜移默化的改造力。
@ 陈靖:
做一名“君子”是简单的,也是困难的。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君子是对上级不卑不亢,对同级和下级充满敬意,乐于好施的好人形象。而孔子所说的“君子”人格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孔子眼里,“君子”必须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并且不被外界信息所迷惑。而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这是极难做到的。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得到任何信息。但这些海量信息使我们失去了主观判断的能力。在如今的网络上,有不少的热门事件,在事件中总有对立的双方。一般的网民都会站边,但当我们选择站边时,就失去了成为君子的机会。因为你得到的任何信息都来源于其他人。无论证据有多么充足,它永远不是你自己发现的。所以成为一个主观的“君子”是十分困难的。但难不代表不行。事实上,在网络上不站队,不发表意见,不评论也是君子人格的表现。因为他人的事始终与我们无关,我们要做的只是让自己的生活平淡而又美好就够了。就如同君子人格中的“克己复礼”。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欲望,但我们应该去控制它,不要让自己的欲望冲昏头脑。作为一个普通人,成为君子的路很长很长。但是孔子那几千年来的教诲都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当我们有一天能够理解这些教诲后,我们离真正的君子也不远了。
@ 李哲锦:
虽然从古至今极少数士人能德才兼备以至和夫子相提并论,孔子所提出的“君子”这一概念,无疑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的道德准则。
君子好学,乃我们在学术上的目标及榜样。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夫子告诫后人学习应该真诚而投入,不可囫囵吞枣,自欺欺人,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让我联想到了《劝学》这一文章。但是士族当权,掌权人集结党羽,学习与教育染上了浓浓的政治色彩。因此,学生碍于面子不肯向同学请教,又不肯向师长学习,学术界一潭死水。究其根本,是他们没有学习圣人的学习态度。
君子克己复礼,遵守纪律,乃为人之道。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反映了孔子对封建礼教的遵守与坚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更是强调了礼乐的重要性。“君子不动,动必有道。”“三纲五常”“天地君卿师”等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夫子密不可分。
@ 薛梦羽:
在《论语》十则中,孔子以多种方式描述了君的形象,例如:敏事、慎言、志向、仁智、克己复礼、三戒等。而我认为,《论语》中的许多道理与现实结合依然适用于为人处事,因此我对自己由有感想的三则进行了分析。
首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现在很多时候大家都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苦恼、焦虑、抑郁、不满。而君子则不会被这些负面情感所束缚。坦荡、快乐、自由,更像君子之人所为。
其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曲肱而枕,疏食饮水,看起来贫困的生活为什么是快乐的?这便是现在强调的知足。不满只会让我们愈加痛苦,与其走旁门左道获取不义之财,满足于当下才是君子品性。
最后,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君子三戒中的戒之在色与斗。
其一,戒之在色,我们现在身处于青少年时期,而我又恰巧喜欢看案件,其中青少年犯罪最大的作案动机就是一个“色”。不仅如此,身边也发生过很多让我悟到戒之在色重要性的事情,我们青少年并没有成熟到驾驭“色”字,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戒之。
其二,戒之在斗。这个斗是好斗,逞强斗胜的意思。这并不是一个缺点,但如果一个人太争强好胜,会生活的疲惫且没有意义。一次次的虚假自我崇拜和耗尽精力无法产生很正面的效果。戒之在斗可以让人活得更轻松自然。
在这些句子之外,还有非常多的《论语》句子可以推敲,经典引人深思。
@ 李姵瑶: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生活中总有许多道理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透彻的理解了。
于我而言,“君子”人格中最核心的便是“自律”,而“自律”体现在生活中的一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常用在学习当中,说知道就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在学习中,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的接纳知识,不要不懂装懂甚至是显摆自己的无知,这难道不谓是一种“自律”吗?坦诚的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就是一种“自律”,一种“君子的品格”。
君子三戒中拿其中一种举例子,“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于现在而言,事实上,它更适合“少之时”。无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不仅自己选择忽视,还掩盖,或是婉拒他人的善意指出与提醒。在生活中,因为父母的一句提醒和警告就吵架拌嘴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极不稳定的状态中。“一点就爆”的脾性成为了当代“小年青”的代名词。沉稳一点,冷静地坐下与父母沟通而不是争吵难道不是一种“自律”吗?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门学问,一门终身受用的学问。学会它就是“自律”的一种表现,亦是“君子”人格的体现。
“自律”是个好东西,它是一种“君子”的品格,人格,更是一种跨越历史的学问。希望人人都能学会它。
@ 邓林涛:
我认为《论语》中对君子品格的描述,对我们生活有着无穷的启发。我从中引入一句哲言作为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戒之在得。”这里,孔子用一句话阐述了君子在三个人的不同时期需要抑制的三种欲望:年少时不要沉迷美色,年壮时不要争强好胜,年迈时不要害怕失去。这三个品质同时达到,方称君子。然而生活中,这种君子品格也是帮助我们陶冶自身,走向成功的良药。我们年少时杜绝沉迷于美色,而是发奋进取,努力学习知识,将来必是栋梁之材。而年壮时,在职场上不争强好胜,多听他人意见,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年迈时若拿得起放得下,便可少一分忧虚,可安享天伦之乐,子女们也可以少操一份心。
@ 周一鸣:
君子的反义词是小人,对我来说君子的品性是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在文中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首先,我觉得君子所需具备的一个特点就是才思敏捷,且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情商。要懂得听别人说,而不是一味的输出。我觉得这一条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点。”君子坦荡荡“这一句告诉我们作为君子需要做到心胸宽广,能够容纳百川。在生活中,特别是在这种互联网发展繁荣的时代,我们需要做到心胸宽广,不能因为网络上的一面之词就愤怒或者抑郁。
@ 欧阳曜:
“君子”这个话题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从幼儿园开始,父母、老师就开始教导我们要当一个君子。
最开始,我理解的君子的意思就是不与其他同学吵架,做一个听话的乖小孩,对什么事都默不作声,对待别人的挑衅、刁难也是一味忍让,因为我听过《论语》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在这种错误的理解下,我一直很难受,难道做君子就这么难吗?但随着后来知识文化水平的增加,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慎于言”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谨慎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一味的不说只有让事情朝着不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如今我不但会敏于事,还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尽管有时的想法会有错误,但是只要说出来了,就定有人会帮助你改正,而不是一错到底,坦然面对错误才是一个君子的表现。后来,等我知道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又在我的君子准则中加了一条——为人淡泊。虽然我现在还做不到完全的淡泊,但是我在朝着这个目标发展,做人要不骄不燥,不争不抢,不要太在乎一些虚荣的东西。要成为真正的君子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是我的君子守则在不断促进着我的成长。
@ 丁思文:
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可谓是十分严苛。在我们现在看来,“君子”集结了一个人可以拥有的所有美德,而他也将会是孔子心目中最恰当的君王人选。孔子说出他对君子的定义,并非是让人们去找到这样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而是希望人们能一点点改去拥有的陋习,逐渐成为一名君子。因此,要成为一名君子,我们要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等等。诚然,要做到这些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是孔子尤其欣赏颜回的原因之一。颜回向我们证明了,孔子所定下的条例,并非不可完成,孔子所说的“君子”人格,在过去是会被人无比尊崇的。在今天,它仍然被人们所推崇,但过惯了灯红酒绿的现代人,又有几人能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我们现在因为多种娱乐方式的出现,不愿回到贫寒无趣的生活中去成为一名君子。但偶尔的返璞归真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 李锦诚:
就好比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对人对事,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并且对于结果心胸坦荡,那么大问题也不足为惧。这充分的给予我们更多解决问题的时间,空间,即使无法克服,我们也不怕吃亏,我们有足够的精力继续向前。反之,小人长戚戚。什么问题都要计较几分,怨天由人。一遭遇挫折,就失去动力,哀声叹气、指桑骂槐,形成恶性循环。可谓:"小人长戚戚”。又好比孔子所说:"食无永饱、居无求安。天下之事,并非理相,实则变幻莫测。有一句话叫"沧海桑田”。孔子这句话,表面上说是一个人朴实的品质,实则逻辑性极强的大智慧,因为只有有了动态的眼光看世界,人生才能长,路才会顺。“居安思危”,吃乃天下大事,但我认为,吃饱乃多此之举。好比这次疫情,虽你不知道哪一天你就没饭吃了,所以何不留些米,留给以后应对不测。正所谓“人居求安”,因为安可遇不可求。我们只能居安思危,才能成大事,才能在这个不定的世间寻求“定"。
@ 唐佳茜:
孔子所说的“君子人格”是在教育人道德规范,通过这些让自身道德加强。
如“君子坦荡荡”说的是做人要光明正大,不要骗人。欺骗是一种很不提倡的行为,因为一个欺骗会引发一个又一个的欺骗,最终导致不好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欺骗父母和老师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会下降。因此,我们不应该欺骗他人,学会坦荡做事。
“君子有三戒”是告诉人要学会克制。戒色、戒斗、戒得。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的。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对欲望要克制。一个学不会克制的人,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人克制了一些欲望后,才会有健全的发展、成长。因为他懂得管理自己。
@ 范娴茳:
君子其实指代了很多美德。可以说是做到这众多美德便可成为君子。君子需要有好学的精神,要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然后虚心向他人学习;要乐于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君子要顺应自然规则,在当下的年纪要做正确的事情,应天命,不逾矩;君子要讲诚信,对待他人要诚信,不做背叛他人,有损良心的事;君子不能一味地追求财富,更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想要的事物,这样不是君子的行为;君子要讲礼仪,对他人要尊敬;君子要懂得知足,不贪求美色、钱财、权力;君子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能依着一时的想法而冲动;君子要活得坦荡,旷达、乐观。做到以上这些,一个人便拥有了同很多人不同的品德,达到一种高度,一种境界,这样的人方能成为君子。
@ 邹润峰:
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谦虚、温文尔雅的人。做到这些要求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首先,我们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其次,我们应该学会谦虚,特别是在求学的道路上,不要因为自己有一些学术成就而沾沾自喜,需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来求学,正如孔子所提到的“不耻下问”这一故事一样。同时,我们也需要克制一下自己的冲动,无论是情绪上、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我们克制一下,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 龙则鸣:
孔子所说的君子,不仅是指了一类人,更加想表达和启发大家的是君子的自律以及行为规范,是希望启示弟子及后人,严格要求自身,自己不足的地方向他人学习,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可以同大家分享。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等等。”有三戒又或许不仅只有三戒。总之孔子启发我了:成为“君子”,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 苏宇晴:
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沉默尤其可贵,少说话指不定不是件坏事,但是说话之前得过脑子,就像孔子说:他每天给颜回讲学,但是他从来不反对和疑问,像个愚笨的人,但是退下之后,通过他自己的考察,他发现颜回的言行,和很多方面都可以给自己带来启发。这也是所谓的“君子“人格。
@ 邓妍钰:
君子人格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思想的载体,也是他毕生以求的人格美学理想的外化。在他看来,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从而激发人们不迷克己修身,向君子靠近。启发后人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事的尊敬、风度和礼貌,有强大的教育意义。
@ 肖子衿:
君子应当坦诚直率,仔细考虑言行,做事不拖沓…
这些是日常为人的道德准则,君子人格不仅是如此,还是人们的目标,方便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这些话表面上是在规范个人,实际上是在制造一个大同的社会,是人们互惠互利。比如说,考生规范个人行为,做到诚信参考,维护了公平公正,考试不理想,虚心接受批评指正,是为“君子坦荡”。
教师寄语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作为高三的学生,我们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较高层次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我们特开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希望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著有相对较为系统的涉猎学习。
经过一学期的探索,我们感受了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中国文化经典的深沉精思,与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进行近距离对话,更在课本内容之外研究拓展专题“孔子的思想与生涯”,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再次循着历史的轨迹了解孔夫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敬仰仲尼作为万世师表的伟大,也为他作为“人”所拥有的鲜活一面而会心一笑。此外,孔门七十二贤弟子,勇直的子路,勤朴的颜渊,善谋的子贡……即使隔着几千年的岁月,他们如金子般的心灵仍然闪耀在我们的眼前。最重要的是,通过再现那一次次师生之间貌似闲谈实则荟萃哲人们智慧思潮的师生对话,我们明白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谦谦君子,如何成为一个拥有高贵品质的大写的“人”。
士因视野辽阔,故不拘于窄隘之地。士因格局宏大,故不执于六尺之躯。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份谦虚与高贵,从中国走向世界,展示独属于中国人的君子魅力。
国学老师 丁维维
教师荐书
《孔子随喜》 薛仁明
薛仁明先生的这本著作分为两大部分,上篇《孔子九章》以笃诚、优游之笔闲谈孔子,读完后会让你深觉一活泼泼的孔子先生已跃然纸上。下篇《论语随喜》或细绎空门话语,或有吞吐开阖、气象宏阔之句,令人精神振奋,不自觉地想要追索生命的意义。总之,这是一本属于沉思者的书。
《论语别裁》 南怀瑾
此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耗费数年心血而撰成的。这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集注,且不同于一些艰深晦涩的阐释类著作,作者以讲述历史故事的形式将这些内容向读者娓娓道来。这本书又被称为“《论语》的《论语》”,是同学们的书单中不可漏失的选择。
《论语:君子与小人》 孟宪实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教授以自己的真实生平经历为引子畅谈古今,溯源中华民族千年君子文化。孔子的“君子”与“小人”观念对现代人到底有哪些启示?即将走向世界各个地方的我们又能从中汲取到哪些营养来帮助自己充盈内心世界?且看孟教授对孔子的“君子”观如何作现代解读。
《菜根谭》 洪应明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这儒家经典,被认为是“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同学们在心绪繁杂浮躁时,捧一盏香茗,对一窗月色,将这本书细细嚼来,你的内心会洞开一片清静悠远的自在。
《正是时候读庄子》蔡璧名
我们平时对庄子的了解若只限于庄周梦蝶、运斤成风、屠龙之技这几个成语典故,是否总觉隔靴搔痒,见不得庐山真面目?但汪洋恣肆、御风而行的南华真人,我们该如何走近他?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台湾大学中文系蔡璧名教授所著的《正是时候读庄子》便是答案。简易隽永的解说,通俗贴切的配图,这绝对会是一本让你翻开后就轻易舍不得合上的书。
名师指津
人的美,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外在美,是指容颜娇娆,形体匀称,姿态绰约,风韵洋溢。内在之美,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修炼后,形成的含蓄之美,内敛之秀。贤淑美,质朴美,知性美,儒雅美,修养美,精神美,灵魂美,这些美大多富含一个善字。
外在美,如果没有内在美的支持,往往给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所以,世界公认的集美貌、优雅于一身的著名演员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曾留下一则遗言:若要优美的嘴唇,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要记住行人不止你一个。
外在美如果能与纯朴、善良、勤劳、贤淑、智慧、聪颖等内在美结合,这种美才会更上档次,品位才会更高。内外兼修,大美至善。真正的大美,是要靠精神和灵魂以及气质的凸显才能昭著于世的。
“一个人四十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四十岁以后的脸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四十岁以后的长相负责。”
——林肯
我想说,一个人出生时候的相貌是父母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积淀,最终呈现给世人的相貌是自己赋予和决定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美好的灵魂香远益清。人生是一场修行,希望同学们用真正的文化提升自己,做一个内外兼修的、大美至善的人。通过努力,我们一定能遇见更美好的自己,美丽难得的人生,华彩此在的时空,芬芳恒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