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名言荟萃:读的是国学经典,长的是智慧格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6.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明志

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4.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诚信

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轻诺必寡信。——《老子》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持节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重义

1.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2.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3.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贵和

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_'莀P'莀?山木》

厚仁

1.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

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l 务 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l 奉 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

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

漏掉。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 明,偏私则 政治黑暗。

l 勤 俭

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l 求 新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l 审 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l 好 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l 尚 勇

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诸子百家名言荟萃

1. 天地方圆,不是用规矩制作出来的;日月星散布光明,不是磨光的力量;春天鲜花灿烂,不是浸染所称的色彩。应当知道那至真,贵在天然啊。

2. 不要争取不可能得到的,不要勉强力不胜任的,不要告诉不想知道的。争取不可能得到的,勉强力不胜任的,告诉不想知道的,这就叫老而无功。

3.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拙劣的工人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羿这种神射手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改变拉弓的规格。君子拉满弓弦却不发箭,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他们在路上合适的地方站着,有能力的人就会跟上。”

4.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还不如抓紧片刻时间学到的多;我曾经踮起脚来远望,但不如登到高出看得远看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很远的人也能看到;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他善于走远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和黄河。君子与一般人的素质没有不同,只是他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 世人不管是愚笨,是聪明,都想多识人,广见事,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如同想饱而懒得做饭,想暖而又懒于裁衣了。

6.从事学习不如从事求师。老师,是做人的标本模范。

7. 勤学好问,闻见多,记忆力强,这种人才世间有很多;能够著书立说,议论古今的是非通变,一万人中难有一人。大凡学术贵在贯通的原因,是在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如果只是诵读,即读文学又读学术,即是诵读千篇以上,也不过如同鹦鹉学舌巴了。

8. 孔子说:“只是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厌恶人。”

9.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爱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爱。”

10.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

11.学习要牢固专一,一方面进入学习,一方面又离开学习,只不过是平庸之人罢了。全部地了解它,掌握它,这以后才称得上学习。君子之道不完全、不纯粹是不能够成为美的。

12. 孟子说:“一个人讲话很轻率,是因为他没有承担什么责任。”

13. 孔子说:“应当跟他谈话而没有跟他谈话,那是错过了人才;不应当跟他谈话却跟他谈话,那是浪费了话语。聪明的人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口舌。”

孔子说:“信仰主张不相同,不能一起商量事情。”

14. 孔子说:“诚心诚意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如果不听就算了,不要自讨羞辱。”

15. 我听说交友详审周全的不会失掉朋友,交友繁杂的大多好后悔。所以先哲总是首先选择而后结交,而不是先结交而后选择。

16. 以精神为主,身体会从而收益;受身体所控制,精神就会从而受害。

精神气志,在性情恬静、不断充实者那里,会日益强壮;在性格暴躁、不断消耗者那里,会日益衰竭。所以圣人会调养他的精神,和缓他的意气,平顺他的身体,从而与自然大道相沉浮俯仰。

17. 各种享乐,产生于治理得好的国家;忧患,产生于混乱的国家。一味追逐享乐却贻误治国的,并不是真懂得享受的人。所以贤明的君主,必定首先治理自己的国家,这以后各种享乐便可以从中获得;昏庸的君主必定一味追逐享乐却贻误治国。

18. 能言者无不赞扬尧,而尧时的政治并不一定都好;举世无不贬低纣,而那时政治并不一定都失误。所以一枝枯败,无损繁林的茂盛;灏麦冬生,不能缓解众多植物的枯败。西施有缺点而无损其美,是因为美多;嫫母有优点却不能挽救她的丑,是因为丑得厉害。

19. 见识不远的,不能和他谈论大道;智慧不高的,不能和他研究至理。

20. 大道广大妙绝,难以形容指称;大辨识透万物,难以平常言论;大仁惠爱群品,不讲小恩小惠;大廉洞察事理,并不讲求小的逊让;大用宏接外物,没有忌刻害人之心。

THE END
0.国学经典国学简介:《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详细>>相关经典: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三字经 弟子规 百家姓 千字文 增广贤文 中国历史朝代 诗词鉴赏 范文作文简历教案诗词国学散文励志jvzquC41o0jj{rkcpyko0lto1i{pz~j1
1.《国学经典(第三辑)》(中州古籍出版社著)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国学经典(第三辑)》,作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著,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最新《国学经典(第三辑)》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国学经典(第三辑)》,就上当当网。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74:;?60qyon
2.看央视,学国学CCTV节目官网《道德经》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解读《庄子》里的“养心术” 屈原因何在《离骚》中四次“穿越”,求婚上古美女? 凄美而缠绵 那些被写进《九歌》里的爱情故事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之所以长久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jvzquC41vx4de}{0eqs0uyjekcr0i~tzwg5l{|}iz1spdrqg1kteg3ujvsm
3.国学经典:《黄帝四经》四国学经典:《黄帝四经》四 《黄帝四经》是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作,汉以后失佚,不传于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这部书的帛书写本,书中所述“道论”与《史记》所述史事两相吻合。 此书由:“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经文组成,展现了丰富的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它强调了“文武并用,jvzquC41pg}t0qzdgkjbku~0pgz0oxgkng5da;5:9;;10qyon
4.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豆瓣)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共72册),这套丛书还有 《颜氏家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必读本)》《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线装大字本 传习录》《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名家诗词经典必读本:花间集》《本草纲目》等。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全部6 条 ) 热门 0 有用 一朵西蓝花 2023-04-19 16:39:06 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48?:9@:91
5.国学经典《尚书》十条经典名句国学国学经典《尚书》十条经典名句 《尚书》记始于尧、虞舜,中历夏、商、周,终于春秋中前期的秦穆公,1500多年的历史,是来自上古祖先的声音,也是后人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一、刑期于无刑。 出自《尚书·大禹谟》一文,阐述了国家实行刑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杜绝犯罪。其中,“期”是期望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执行刑罚的目的在于教育人们应 jvzq<84i0{uvvq3ep1€0496;235u496;2363a:6:53?6;7mvo
6.[视频]北京:传承《孟子》精神唱诵国学经典新闻频道[视频]北京:传承《孟子》精神 唱诵国学经典来源: 央视网 2012年09月21日 03:16 内容简介 北京孟子精神 主要内容 编辑:王青涛 编辑:刘一 新闻栏目推荐 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新闻直播间 新闻1+1 朝闻天下 CCTV-1综合 CCTV-2财经 CCTV-3综艺 CCTV-4中文国际 CCTV-5体育 CCTV-5+体育赛事 CCTV-6电影 jvzq<84vx0iov3ep1|jfnt1E3673?44g48b2lhf7dg5hA::;4k89B8d9cg:3o=
7.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作文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人的智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作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作文篇一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jvzquC41yy}/z~jzkng/exr1iwuywn4iwq~vgsnpifobp87457<757mvon
8.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 。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95:5:8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