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年接触国学经典的陶冶,奠定了我人生的底色
我1959年生于秦岭深处商洛市丹凤县一个小学教师之家。受父亲严格要求,从小接触国学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等,爱读爱背,时不时把书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想法讲给村中的伙伴听。我七八岁时,我的大舅从山外来看我们,带了两块砖样的油纸包,让我母亲帮他收藏好。我好奇,就偷着看了。原来是《西游记》,古版本,我连认带蒙,竟把故事连贯起来了。我越读起劲,记了不少书中人物。我上小学时,能读到的国学内容精华,就用白纸订出小本子,记个大梗。有好句子、看到格言、警句,报纸上的哲理字词和当时要求背颂的《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语录》中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就整理成简短的学用体会记录下来,常常默写和背诵。到小学高年级时,我能够把《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讲给同学们,并在作文中熟练地应用。学习国学的好处,是我从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中,自己体悟出来的。从文革批判孔子的文章中,我体会到传统文化是了不起的,它给人的精神营养不是倒退的,而是积极向上的。孔子《论语》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一直作为是应该做自己的座佑铭的。特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克已复礼”、“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对我特别受用。
二、国学精神给我不断前进,提供了源动力
由于我比别的同学较早爱上国学古文,并形成了阅读习惯,走到那里都会自觉和不自觉地用上国学里所学的知识。无论初中、高中,还是当农民、当代理教师,我都努力践行心中有追求、说话有分寸,做事有标准的古训,赢得同学、老师和社会各届的较好口碑,说这孩子文质彬彬、忠厚、诚恳,知书达礼。我有什么困难,人家也都乐意帮助。学习国学,让我感到,用《论语》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可以成为人格健全的好人,可以在别人做不成事或不愿意做事的环境中,去坚持走好自己选准的人生道路。
我高中毕业后当过种茶工人、烧过木炭,生活中遇到很多人生想不到的灾难。我就用“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来鼓励自己。我一边吃苦,一边复习考大学,1978年,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的西北大学,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母校校长张忠贤邀请我回校给师弟师妹们汇报心得体会,我就用“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来讲我之所以坚持学习国学,才获得了攻读大学的巨大力量的。
我考入西北大学中文专业后,对国学是什么,一定要读什么书,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凡是国学积累厚重的老师,都给我和同学们很多教诲。大家按老师给的国学必读书目,象牛进入了菜园,越吃越香。四年的光阴,我从先秦诸子百家读起,一直到读到现当代国学大师的著作。文科必读的书,我都涉猎了一遍。我下决心要把没有读到的国学经典都读到。大学毕业后,一些同学分配到城市和省、市部门,我回到了大山沟中的山阳县,“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已无能也”。我愉快地返回秦岭大山中,想用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为农村的中学生开一条通向光明征程的简便道路。
三、践行国学精神,成就了我的一生
我被分配到县委文化宣传部门,用心去践行国学中的人生之道,用心领悟国学精神,体会当地的父母官怎样为百姓做主。三年的乡村生活,我一边继续学习经典,一边比照中外有贡献的人的成功经验,以民为本看人生。我更加感受到国学之于民生之道和当官之道的启迪意义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好处。我用非常正规的毛笔字 ,抄写几十万字的文稿寄给国学大师杨周翰、季羡林,探讨契诃夫笔下那些和中国国学标准格格不如的人和事,又把中国现代文学开山祖鲁迅笔下的国学人物与之比较,得到了北京大学杨、季二大师的赏识和鼓励。他们把我的长论文发表在《国外文学》1984年第3期。大师的提携,进一步激发了我深入学习和践行国学的浓厚兴趣,坚持教学科研互相促进。商洛市委党校、商洛师范发现了,同时发出商调函给我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在组织部门的协调下,我被调到商洛市委党校从事文化教学研究。这次调动,为我从热爱国学教学到国学研究开启了一扇大门。为了把国学教学引向党政干部讲坛,我从徐怀中先生编写的《大学语文》和陕西省教委编的教材《大学语文》的反复研读中,精选出百余篇适合党政干部专题课的教材反复阅读和思考,编写了融进自己体会的教材。这一讲就讲了8年,把国学专题课从干部讲堂,推广到为电大班、走读班和在职班的各个班次。还应邀为社会各届办的文化学习班讲了很多专题。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我被选调到发达城市广东东莞市,开始在大岭山中学当高中级部主任兼做高级语文老师。我在学习粤语方言和客家方言时,发现了汉唐国学经典“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我就运用所学国学知识和力量,组织全国选聘的18名老师,践行《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用孔子启发式、讨论式,解决学生和家长看不到前途的问题。以教学相长、有教无类,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认为的“读书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现实思想问题,使所在学校为实现高考“零的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由于为此尽了努力,被东莞市委党校选调为党政干部的老师,除了在校内开设国学类专题班,还在全市的市民讲堂、周日党课、少年论坛和中小学课堂推广国学教学。
我的国学专题教学带起了传统文化学习热潮。随着文化强国的时代需要,我把国学教学应用于党校教学的实践,注重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和文化传统的结合,率先在市级党校开设了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不仅自己讲国学类专题如语言表达专题班、写作培训专题班、文明礼仪培训班、书法艺术专题课,还在组织部门的支持下,请国内著名教授和国学大师到东莞党校上国学类专题课。为了把东莞文化建设推向新的台阶,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东莞党校还对文化名城建设干部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办学方法,不惜把学员班带出去,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办班。
在全力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千家万户的同时,我结合南粤历史文化的学习,开辟了以沉香(莞香)文化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让莞香文化研究的成果为城市提升服务、为干部文化素质的提高加油,从而为全民总体文化素质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莞香及其文化产业蓬勃兴起,连续十二年全国香博会在东莞举办,莞香种植、莞香地标、莞香加工技术、莞香特色文化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品牌,影响遍及珠三角地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标识。三年疫情期间,沉香为首的、莞香为国香的中医药品牌效应也成为国人的追求。现在,东莞这个“双超千万”的城市(人口和经济)把“一城莞香 万家平安”做为宣传语,响及了全中国。我自己也被媒体朋友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地方文化的发掘者”“莞香文化的倡导者”“国学文化的践行者”,受到学员的欢迎。
四、传承好文化传统,让我的人生晚年更有意义
2019年.我因母亲年事已高,加之在老家摔坏了左臂膀,生活不能自理,经组织同意,我按时退休回到家乡。为了不忘初心,为以德育人,实现自已奉献余生,尽忠尽孝的终身追求,我一方面创办丹竹书院,用国学精神助力家乡教育和文化振兴,为丹凤县新教师讲“学以师范 以德育人”专题,为竹林关中学树立读国学榜样,为少年儿童亲授礼仪、语言、素养课,一方面为地方文化发展献计献策,协助地方家风家规和文化资料征集活动,开设“红色讲堂”“国学讲堂”“书法交流”“地方戏曲展示”等国学类活动。协助竹林关村办好陕西省图书馆竹林关分馆,家风家教展馆,地方特产博物馆。我和当地文友经过三年调查研究,给政府提供了文化发展的八项工程,得到所在县政府部门的肯定。在尽孝方面,我在母亲最后不能生活自理的情况下,亲自为母亲煎药、洗衣、洗脚,推轮椅到村里观光,参加社区群众性的敬老养老风尚启动式。市、县、镇多次给予我荣誉奖励,评为“乡村文化振兴优秀工作者”、“十佳文明家庭”、“丹凤县文化文艺优秀人才”。
回顾个人的成长经历,我讲得多的感受,如同北京人文学院蔡宏奇院所讲,是国学给了我人生的底色,给了我永恒的不以时光为转移的奋进动力。我真切地认识到,学好国学、用好国学,人生的底色才不会变质,人生前行的动力才不会衰退。学好国学,把国学精神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融入中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我们国人就不会走下坡路,我们的民族复兴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简介]
丹竹居士,原名刘建中,作家、评论家、文化学者、教授。系商洛文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评论家,有“商洛第一吹”(方英文语),为贾平凹、京夫、方英文、刘少鸿、鱼在洋、董发亮、余良虎等商洛文学大军作过系统的评介,见于《当代作家评论》《文学评论家》《小说评论》《散文》《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商洛日报》《文学报》等大型文学报刊。有评论集《突破与超越》散文集《兰斋小语》《兰斋香语》,文化论集《兰斋新语》《中国文化发展之思》《莞香文化导论》等二十多种专著、编著出版。曾主编《信息荟萃报》《大岭山报》《莞邑论坛》《香路》报刊。现退休安居丹凤县桃花谷,任丹竹书院院长、竹林关中学名誉校长、东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