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在我的公号留言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什么书?
是《三字经》。
看得出来,妈友们对国学启蒙的话题呼声最高,困惑也最多。
要聊国学启蒙,说实话我也蛮头疼的。大家可能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那就是——
国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三字经》是国学,《弟子规》是国学,古诗词是国学,阴阳五行是国学,还有火了好些年的“大语文”,好像也跟国学沾边儿。
关于“国学”这个名称的起源发展,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在这篇文章里,我把“国学”的框架设定在 与小学语文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经典,这么一个概念范围里。
通俗点说就是,在古代传下来的那些语文资源里,娃得学什么?
01
启蒙路线图
话不多说,先给大家发一张我总结的启蒙路线图。
设计这张路线图,我的原则也很简单,就是: 取其精华,紧密结合课内要求。
为什么要取其精华?那自然是要去其槽粕啦!
必须要承认,时代局限性是任何传统读物都无法突破的,古人的很多观念确实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不是古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古人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
跟几百年上千年前相比,我们现在无论是家庭结构、性别观念还是社会运转机制,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对于传统文化经典,也应该要抱有理性的态度。
背《弟子规》,跟你天天背《小学生行为守则》有什么区别呢?
有的家长说,我也觉得《弟子规》内容不好,那我就让孩子多读正统的“圣贤书”,这总没问题了吧?
现代文要不要读?英语数学要不要学?体育运动要不要加强?
02
用古诗词培养语感
经史子集,诗词这一部分属于“集”。
诗词有韵律和节奏感,就像儿歌童谣一样,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发展规律。 对于低龄儿童的传统文化启蒙,从古诗词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类似的读物,还有 《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都是着眼在格律。 不必强求背诵,可以作为“磨耳朵”的素材。
至于“学”古诗词的年龄,我觉得从效率的角度来看,三四岁以后比较好。
因为古诗词的记诵其实是需要反复滚动的。你可能听说过有2岁、3岁的神童牛娃,背完了《唐诗三百首》。但是如果停止反复记诵这些诗,等到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说不出几句了。
3、4岁开始朗读记诵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反复滚动,既帮助识字也培养语感。
6岁上学以后,认知理解能力提高了,再系统地学习更多的古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句背后的故事。
小学二三年级,开始默写已经背过的古诗词,深入理解字词。
这样背诗词,压力不大,而且经过几轮滚动学习,诗句已经深深刻入记忆中,以后也很难再忘记了。
至于古诗词的选篇,可以用目前流行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紧密贴合课内。
大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 “语文”,就可以获取了。
03
用成语为文言文打底
很多家长都会焦虑孩子的文言文学习,认为文言文太难了,如果学前就背点《论语》之类,会不会有点用呢?
我个人的建议,低龄孩子先学好成语,就是给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么一解释,小小的成语也变得高大上了吧!
所以啊,很多成语都是从古文原文总结而来,保留了文言文的语法。只要搞通了成语,就不愁古文阅读能力的底子。
比如,文言文中的一大类“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可是在成语里还保存着“标本”。
心不在焉的“焉”,就是“这里”的意思。而“心不在焉”这个成语,就出自《礼记·大学》的原文“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微乎其微的“乎”,是“……的样子”。“微乎其微”这个成语就出自古代辞书《尔雅》,原文是“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以此解释《诗经·邶风·式微》。
我上初中的时候,文言文学得不好,就干过一件事:拿一本《成语词典》,一条一条过了一遍。后来果然拿下了文言文板块的分数。
而且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成语短小精悍,很多还是来自寓言故事之类,有趣味性。从成语入手,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条“捷径”。
04
从小古文到经典文言文
到了二年级以后,有了古诗词和成语的底子,孩子就可以正式进入文言文学习了。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比以前友好了很多,还专门有个词,叫 “小古文”,听起来就透着可爱亲切劲儿。
小古文也是文言文,只是 长度短,难度低,简单易懂,是文言文的入门阶段。
目前流行的 《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可以挑着读一读,有兴趣的篇目适当背诵。
在小古文入门之后,就可以正式进入经典文言文篇章。
以前我们初中时代学的《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光耀千古的名篇佳作,都属于这个范畴。
我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不用东奔西走找资源,可以直接拿中学课本的文言文篇目来背,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在小古文和经典文言文的基础上,如果还想进步,可以读两类书:
第一类是儒家经典著作,就是经史子集的“经”,代表是《论语》。
第二类是古典传记文学,也就是经史子集的“史”,其代表是《史记》。
从这个范围里选,可以挑选篇目读一读,背一背。
怎么样,按这个国学启蒙路线走下来不难吧?
基本上走到这一步,课内考试的诗词、文言文板块就能预定高分了,平时写作,也能做到肚里有货。
至于家长经常咨询的《三字经》《千字文》,我的建议是可以当成学习文学常识的辅助,类似的还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里面有一些好玩的典故故事。如果有讲得好的音频课,让孩子听一听,就够了。长篇背诵显然没有必要。
好啦,一不留神又写了将近3000字,赶紧打住吧。关于传统文化启蒙的话题,后面咱们还可以继续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别忘了给我留言讨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