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就是改错字的。”“不,没有我就没有这本书!”图书书稿著作出版业版权页

商务君按:写书的?卖书的?改错别字的?……习惯被误会的图书编辑,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

在家人尤其是长辈眼里,除了老师、医生、公务员等这些为大众熟知的职业,从事其他工作的人被统称为“打工的”。

老师教书育人,医生治病救人……那图书编辑到底是干什么的?似乎出版业以外的人对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多少了解。有位编辑老师就曾被家人和朋友误解为作家、书店店员,即便努力解释,对方可能还是不太明白。

“编辑不就是看看书,改改错别字嘛!”“你会写书呀?”“编辑是作者的伯乐”“有篇论文能帮我发表吗?”……周围人是如何看待你的职业的?被误解过吗?

商务君采访了29位编辑老师,希望他们的从业故事可以让更多人加深对图书编辑一职的了解,体会出书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更加尊重知识,珍惜每一本书。愿饱含做书人心血和汗水的好书不再“只要9块9”。

*以下按照素材回复顺序排列。

陈小林

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我2009年8月入职,至今14年。我不是主动选择进入出版业的,但进入这个行业后发现还蛮有意思的,就决定留下来。原因有三,一是专业还算对口,二是还能为学术文化事业敲敲边鼓、做点事,三是我随遇而安的秉性。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前,出版对我来说就是做个编辑,负责图书的编校工作。入行后,发现出版是个系统工程,编辑工作只是环节之一,单打独斗行不通,各环节相互配合好才能把编辑工作做好。而作为编辑,还要策划选题、维护作者、撰写营销文案,以及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等。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有朋友认为这份职业比较稳定和轻松,也有朋友认为这份职业很辛苦,当然我身边的朋友都同意这是很有文化的职业。我猜想可能他们也不好意思说我这职业收入偏低。一些朋友误解编辑就是看看书,找找错别字和病句。我对这类误解一般不解释,毕竟这也无伤大雅。

A:我做过的书里,一定要说“记忆最深刻”的话,《袁枚全集新编》吧。我本想约王英志老师整理一位清初作家的全集,他在电话彼端说没精力重起炉灶,但有做“袁枚全集新编本”的计划,于是我就跑到苏州他家里敲定此事。

那天下着雨,我一直记得有人叫我名字、我一抬眼就看到他在阳台上向我招手的情形。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一次。王老师去世后我又去过他家,站在他站过的位置四下眺望,一时有些恍惚:他当年如何笃定我就是他要等的编辑?

《袁枚全集新编》

作者:王英志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梅若冰

长江文艺出版社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我2016年毕业以后就入职长江文艺出版社了,现在已经是第7年了。作为有出版专业背景的编辑,入行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毕业之前,我有过很多实习经历,最终觉得自己的性格、特长、爱好都更适合与文字联系更紧密的编辑岗位。

从细节做起,负责任地将一部部书稿做出来,与优秀的作者沟通、学习,享受遇到好选题的快乐和满足,是这个职业给我的最大精神价值。另外,传媒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在不断变化,观察、研究这些变化,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因为专业背景的原因,我大概觉得没有太大变化。出版依然是一个信息筛选、重组、呈现的过程,只是现在的信息量比以往有了数量级的差异,编辑筛选信息的难度更大了,重组和呈现需要的技术含量更高了。现在市场呈现更加分化的趋势,读者对编辑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了。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经常有人觉得“编辑上班就是看看书”“编辑就是个看稿的”“编辑就是个改错别字的”,这是对我们工作内容的重大误解,听到都觉得哭笑不得。审稿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编辑还要承担做选题、联系作者、整体设计、出版流程、营销策划等非常琐碎和繁重的工作,而且每个环节都要细致负责……当然,哪怕只是把稿子编好审好都是相当难的,当编辑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A:《繁花(批注本)》可以称得上我做编辑以来参与的最有分量、时间最长、编辑工作最复杂的一部作品了。文本前后大修4次,小改不计其数;封面设计三易其稿,内页排版细到一个个字地抠细节;选纸和工艺也是不断尝试、推翻、再尝试:办公室的打样堆得如山高。

自2019年我接手这部稿子,4年时间里,整个世界在眼前急剧变化,人们的生活几乎被疫情颠了个个儿;其间我还休完了产假,直到现在这本书才出版,戏言做了一本“比生娃还难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证了作者金老师、沈老师、姜老师把这部作品当成一件艺术品细致雕琢的过程,真正感受到了“数年磨一剑”的辛苦和收获。

《繁花(批注本)》

作者:金宇澄/著,沈宏非/批注,姜庆共/排版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韩璐

少年儿童出版社综合出版编辑部副主任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自2013年5月进入出版社,我入行已整整10年啦。

小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玩具和电子产品,我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写完作业以后去翻父亲的藏书。我家屋子比较小,书架上的书都被我翻完以后,我便踩着凳子去翻那些被堆在吊柜里的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红楼梦诗词选注》《欧也妮·葛朗台》《十字军骑士》《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一整排的“鲁迅全集”。当时曾幻想,要是长大工作的时候还能整天看书该有多好啊!所以当毕业后有机会进入出版社成为编辑时,我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一职业。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之前,我对出版的理解很简单,以为只要检查一下书稿里的错别字,就可以把它印刷成书了。当我真正成为编辑以后,才知道出版的流程是多么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才能完成。而编辑就像一本书的“总导演”,需要把控出版的整个流程,从选题策划、三审三校,到后期的营销宣传,所有环节都要亲力亲为,处处关心。记得一位前辈曾说,如果你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也可以胜任任何其他工作。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很多人常常把书报刊混为一谈,觉得它们没什么区别。有时候我向别人介绍自己是在出版社工作的图书编辑,会被询问在哪个报社工作,或者可否发表学术论文。我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图书出版与报纸、期刊的区别,这也是一个让大家了解图书编辑工作的好机会。现在我去学校做讲座的时候,也会给孩子们分享一下图书编辑的工作日常,普及图书出版的一些专业术语——这就叫“从娃娃抓起”。

A:2021年,我刚进少儿社不久,便向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徐鲁老师约稿。他谈起自己写过一本名为《少年人的太阳》的儿童诗集,本应在30年前就在我们少儿社出版,却因为客观原因未能付型。他还将这个遗憾写成一篇散文,我读后既唏嘘又感动。

审读完全部诗作后,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童诗集,并给徐鲁老师发了一段长长的微信:“这本书稿存放了30年而没有出版,或许,它一直在等待与某一个编辑相遇,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说不定,您也是一直在默默等待,等待有那么一天,让它重新回到30年前的那个地方。这本书如果最终还是由少儿社出版,那是多么神奇的缘分啊!”就这样,神奇的缘分让这本诗集尘封30年后最终回到了少儿社。

这次出版,我们保留了原诗集中未发表的部分诗作,并收入了作者近年来的一些新作,邀请新锐插画家须臾绘制多幅全彩插图,出版后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好评。用徐鲁老师的话说,这是“一阕跨越了30年时光,接通昨天和今天并面向未来的抒情之歌”。

《少年人的太阳》

作者:徐鲁/著,须臾/绘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谭苗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主编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前就知道做编辑是要做个“杂家”,入行后才知道“杂家”竟然那么“杂”!编辑不只是案头工作,不只跟文字打交道,还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接触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周围人有很多认为编辑是“文字民工”,是“挑错别字和改病句”的,当然也有很多作者对编辑充满敬意,非常钦佩和认可编辑的专业技能,感谢编辑在图书出版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有着共同价值观取向的人,我可以简单解释说明编辑的主要工作职责和工作压力所在;对于三观不同的人,也不必做过多解释,可以一笑了之。

A:每一本书都记忆深刻。《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导论》值得一提。该书从理论层面对生态道德教育进行了梳理与探讨,包括生态道德教育的源起、发展、概念内涵、目标方法与模式等方面;对“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进行理论架构与定位,尝试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确定方向。

做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休完产假回归工作岗位,与中国儿童中心负责此项目的老师在深入沟通的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直至今日,姐妹情谊历久弥新。做一本书除了收获知识,还能收获友情,这比收获名利更重要。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导论》

作者:中国儿童中心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姚冬霞

现代出版社策划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我入行已经15年了。小时候喜欢看书,觉得作家很神秘,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存在,于是我也想成为一个作家。长大后这种想法依然在脑海盘旋,奈何写作天赋不足。幸而成为一名编辑,让我可以近距离接触作家,了解作家这一群体及其创作作品的过程,也算间接实现梦想。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无知者无畏。入行前对出版一无所知。入行后,向许多老师和前辈学习,才知道出版就像一个复杂的系统。作者创作之后,编辑前后协调,众人合力,经过复杂的出版流程,才能成为与读者见面的“作品”艺术。出版不是一个人的精彩。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当我说我的职业是“编辑”的时候,大家会说“哦,你在报社上班”。我解释是在“出版社上班”,大家会说“哦,那你天天在写书吧”。我接着解释“不是不是,我不写书,我编书,给写书的作者服务”,大家恍然大悟“哦,给作家挑挑错别字,很轻松吧”。我继续绞尽脑汁耐心解释“就是生产商,负责把一部书生产出来的全流程”。一般到此时话题就终结了,大家就不再感兴趣了。

A:据说优秀的演员演完一出戏要调整很久,才能让自己从角色里出来,回到现实中。编辑接触不同类型的作品,有时也是这种感觉,每出版一部作品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有时也会夹着“私心”。

我一直很喜欢萌萌的大熊猫,尤其喜欢萌兰,觉得人类与大熊猫有着特殊的缘分。萌兰从成都基地回到北京动物园的时候,正好我怀孕了,特别开心去动物园看望了它。后来一直想做一本关于大熊猫的科普书,如今机缘巧合之下出版了《大熊猫之路》这本书,终于遂了心愿。

《大熊猫之路: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作者:考拉看看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王业云

天喜文化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从业16年。生在文化匮乏的农村,从小喜欢读书却无书可读,对书有严重的饥渴感。以为出版就是免费读书的工作,所以毕业即想方设法入出版行而不得,迂道8年后终遂所愿。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前以为出版就是免费读书的工作,入门后才渐渐发现,图书有庞大的分类体系和分层,读来怡情、适合反复阅读的书只是其中一部分,有些书只为少数专业人士出版,有大量的书作为工具使用,有的甚至是像一次性筷子一样用完就扔掉了。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身在北京,一般对人说“是编辑”或“做书的”就够了,尽管听者不可能完全了解你的工作内容。回乡时说“是编辑”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说“做书的”便可免去被追问不休的麻烦。

A:记忆深刻,也是我最可自豪的一本书是《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它是张远山庄学三书中最适合大众阅读的一本,因为是传记,初版书名就叫作《庄子传》。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做了一张20页Word页面长度的表格,没有这张表,整整100年的编年体《庄子传》(也是100年可靠可信的战国史)很难完成。

《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

作者:张远山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天喜文化 出品

王暮涵

江苏人民出版社政治图书出版中心编辑

Q:请问您入行多少年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马上就要两年啦!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其实是抱着一份好奇心,做着做着就觉得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是很适合充实自己的地方,而且认识了很多优秀且nice的老师和小伙伴~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前了解得比较少,只对所读书籍的出版社有个甲乙丙丁的印象;现在进入出版社并成为一名编辑后,体会到了版权页所载“责任编辑”的分量和付出,体会到了“出版”对作者来说是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体会到了“出版”是向大众推介不同文化、以文载道、以文传声的关键过程……但目前我的理解依旧还是浮于表层的,等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书籍和作者,向老师们多多学习,到时应该会有更深刻的新体会。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一般来说,在别人询问职业而我回答完“编辑”二字后,会陷入短暂的2秒沉默,接着是试探性询问:“编书的吗?需要写书吗?”我:“对的,是编书的,写书不用我们自己来。下次可以试试找一下‘责任编辑’栏。”(笑)

就像我们编书的过程,工作内容也不是三言两语的简短介绍可以囊括的。

A:最近的话,当属“学衡尔雅文库”第一辑中孙江老师的《人种》一书了。以前在学校读书时听过孙江老师的课,来到出版社以后还有幸参与了孙江老师主编的“学衡尔雅文库”。当时看到这本书,深觉只有像孙老师这样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才能在短短篇幅内道尽“人种”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演化。大家著小书,汇聚人文精粹!

《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

作者:孙江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杨云云

山东人民出版社文化艺术编辑室副主任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2011年加入山东人民出版社这个大家庭,已经有12年了。之所以选择出版业:一是爱书,爱读书,爱买书。书不仅可以丰富阅历,增长智慧,还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激励。二是出版业承载着大量文化遗产,能够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深入探讨,推动文化传承和传播。三是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仁互相学习,在团队协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理念。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前,认为出版就是通过纸媒将有价值的文化和知识广泛传播出去。入行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版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和转型。从纸质图书到数字出版,再到网络媒体的崛起,出版物的内容、形式和营销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现代社会亦正在变得更为多元化和知识化,高品质的内容及战略性的合作,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不二法宝。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有的人认为出版行业比较陈旧、过时,还有的人认为编辑工作很单一、单调,容易让人失去激情;更有一些人认为,出版行业发展没有前景,工资待遇不高。我会和他们说,出版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化产业,它的价值在于文化的传承和知识的传播,也在于它承担着非常特殊的社会使命,而编辑是怀着情怀和责任在履行着这种使命。所以对于这个职业,我选择相信它、享受它,并努力让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A:在编辑《悠悠石板路》这本红色经典绘本的时候,故事内容让我感动又受激励,记忆深刻。贺捷生将军(贺龙之女)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出生19天跟随父母长征,成为“走完长征的婴儿”,并把她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无私地献给了青海。

《悠悠石板路》

作者:贺捷生/文,沈尧伊/图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李傲男

华夏出版社助理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出版行业?

A:本人自2019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出版行业,至今已有4年。在我眼中,出版行业一直肩负着为大众筛选并打造有价值的知识产品的重任,反映并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出版人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最终选择从事出版行业。

Q:入行前后,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前,我认为出版就是帮助作者将作品以图书的形式推向市场,出版从业者充当的是助手的角色。入行后,我逐步体会到出版从业者应当站在高于作者的视角,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方面考虑应该带给读者怎样的作品。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作为一名编辑,被周围人误解的情况可能经常发生。他们常常将编辑工作误认为“校对”。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会说,一本书在问世前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绝不仅仅是错别字和语病。从内容来看,书稿的整体结构和专业表达需要编辑与作者共同打磨;从外观来看,从封面到版式都需要编辑与设计师进行深入沟通;从市场来看,一本好书能否被大众看见,需要编辑花费大量精力推广。

A:目前为止,在我做过的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迎接我的青春期》。这本书是我从寻找选题到编辑出版全程负责的第一本书。

《迎接我的青春期》是写给发育障碍儿童的性教育图书,为的是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分为“男孩”和“女孩”两本。国内图书市场对发育障碍儿童性教育的忽视让我想要为这些孩子制作这样一本书。在国内缺少此类书稿的情况下,我把视线转移到外版图书市场,结合发育障碍儿童的特点和性教育的专业知识,我对比了多本同类型外版书,最终选定了这本真实、客观、明了的“青春期成长手册”。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需要积累大量的背景知识,检索无数国内外最新资讯。这也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编辑工作的挑战性。

《迎接我的青春期:发育障碍男/女孩成长手册》

作者:[美]特丽·库温霍芬(Terri Couwenhoven,M.S.)/著,白萍、张勇/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李恩彤

广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我2012年就进入了出版行业,至今已经11年。进入出版行业的初心,是对文字、书籍和阅读的热爱,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传递思想、知识和文化。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出版社的编辑之后才发现,除了热爱还不够,做编辑需要具备较高的责任感,还要非常耐心细致。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前,我对“出版”的了解停留在原始阶段:图书出版。入行后才发现,出版不仅仅是做出一本书,而是如何让图书实现价值最大化。如何让图书到达读者手中、如何让图书拥有更加丰富的形式、如何增加图书的附加价值、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拓展图书的内容等,都是编辑需要考虑的问题。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其实大部分人对“编辑”这个职业的认识,早已不仅仅是“案头编辑”的形象。随着近年来数字出版、出版融合发展理念的提出,人们赋予“编辑”这个职业更加广泛的定义:出版融合编辑。除了传统编辑的工作内容外,出版融合编辑的作用不管在产品形式、出版流程,还是市场营销和传播渠道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A: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22年出版的《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伤心鹈鹕之歌》。《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是一套体现当代广西文学创作水平、体现浓郁民族特色的大型原创文学丛书,收录了20位近年来在国内有影响的广西作家,精选其创作成果集结成册。《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伤心鹈鹕之歌》是广西新锐小说作家徐小雅老师的作品集,以女性视角讲述了10个故事,如一个横切面,展现世间的众生百态。

接触了徐小雅老师之后才知道,她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学业时间非常紧张。然而,每当我对书稿的一些情节提出疑问时,徐小雅老师总能在第一时间答复。在我们反复的沟通和打磨下,这本书终于在2022年11月出版。在此,非常感谢徐小雅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伤心鹈鹕之歌》

作者:徐小雅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梁佳茜

大风文化资深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从2016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入行已超过7年。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不论什么书都爱看。在每一本书中,我都能找到想要的知识或者情绪价值。书对人的帮助是具有持久性和未来性的,许多书在读时一知半解,之后却令我茅塞顿开。一本书是许多人多年智慧、经验的结晶,它不仅能开阔人的眼界,帮助人们在片刻之内游遍世界,在短短几天增进学识,更如当头一棒,敲醒人们或愚昧或闭塞的大脑。

书是我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朋友,我希望在工作中也能有书为伴,更希望让书帮助更多人。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前,我以为出版从业者,尤其是编辑的工作就是围着书、围着文字打转,不需要考虑将书商品化,也没有什么人际交往,甚至一天都不用和别人说上几句话。

入行后,我发现编辑比“话痨”还要话痨:在公司内部,编辑就像驱动一台机器运转的齿轮,需要串联起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公司外部,更要不断social,才能把握每一个机遇。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误解太多了。在我工作的前两年,我妈妈一直以为我是“写书的”,我奶奶一直以为我是“在印厂印书的”,向他们解释了很多次“编辑”这份工作,却又因为编辑的工作内容太繁琐,最后只能笼统地告诉她们——我是“做书的”。之前,因为配合图书推广工作做了几次直播,据说,我现在在亲戚嘴里又变成了“带货主播”。

另外,也曾有朋友认为编辑可以“想出什么书出什么书”,因此塞来不少自己拍的生活照、孩子画的涂鸦,想要我“做成书”。对此,我认为任何内容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编辑作为选题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公司、出版社的“打工仔”,也要综合考虑“价值”的不同维度。

如今,我把自己当作“有编辑经验的雷锋”,不论是谁想要了解编辑、出版相关内容,我都会一股脑地讲解许多相关知识,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做书的流程、困难、盈利情况、推广等工作,帮助更多有好的内容的人完成出版梦想,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捡起书本,发现书的可爱与可贵,让读书变成习惯。

A:《父亲写给女儿的中国绘画史》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套书。这套书是我从暖房子绘本馆的童书编辑,转型成为大风文化人文艺术书编辑的第一个项目。在做这套书之前,我对艺术、绘画史的了解仅停留在“小白爱好者”的程度。在做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查证内容是否有误,因此逛遍了各大博物馆及美术馆、画廊的线上网站,搜集了几个G的名画图片和信息;另一方面又沉浸在谢老师优美而有趣的文字中,久久不能自拔,于是更加深入地了解并爱上了艺术,坚定了要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小白艺术爱好者”找到进入艺术世界的入口。

在做这套书时,谢老师的一句话令我感悟颇深:“我希望让读者感受到仿佛和一位热爱艺术的好友在午后阳光下茶叙。”这也正是大风想要做的事情。大风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接触艺术,我们希望像谈论天气一样谈论艺术、像介绍朋友一样介绍艺术家,将艺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让每一个向往艺术的人,都有思考、表达的机会,一起发现人类文明中,时代交叠中,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在繁忙的生活中获得灵魂慰藉。而书,便是最好的媒介之一。

《父亲写给女儿的中国绘画史》&《父亲写给女儿的西方绘画史》

作者:谢伟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大风文化 出品

华昭

新星出版社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下个月就正式进入第7年了,好吓人……自己居然已经工作了这么久,可为啥还是觉得自己是个“编辑小白”?选择进入出版行业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编书,一想到读者们看的书里有一本是自己参与制作过的,而且能说出它背后的故事,就很激动!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真正入行之前,以为会很枯燥,要跟着前辈打好长时间的下手,一进社要端茶、倒水、拖地、擦玻璃之类,几个月后才会分到核红、校对的稿件啥的——可能是因为之前做的心理建设太足,所以入行半年后就可以做校对之外的工作时,高兴坏了,“这不挺有意思的嘛”,可以和作者交流,认识好玩的设计师,看到有意思的选题还可以去联系媒体和作者,询问有没有成书打算之类的。虽然工作6年依旧没攒下多少钱,但这部分的快乐还是可以稍稍抵消等待发工资时的痛苦的。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这本书出版一年后,俄乌战争爆发了,现在还没有结束。因为这本书,马里乌波尔这座城市,乌克兰这个国家,女性这个群体,开始被大家所熟知并深深地烙在了脑海中。一切远在战争爆发之前。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作者:[德]娜塔莎·沃丁/著,[德]祁沁雯/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夏文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我2019年入行,至今已4年有余,进入出版业完全是机缘巧合。2019年我刚刚硕士毕业,在北京找了研究类的单位实习,想给自己一些时间仔细思考下一步的打算。实习期间我碰巧参与了一本即将出版的社会学调查报告的发布会,觉得非常有意思。发布会的主办单位之一是一家出版社,正好有和我专业对口的职位正在招聘中,遂入行,闯入这一方有趣的天地。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之前我对“出版”的概念比较模糊,更多的是听学校的老师们聊关于出版自己著作的压力。

入行之后,我对出版的各个环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这种压力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本好书的出版是各方心血的凝结,作者、策划团队、编辑校对、营销发行,无不希望它被尽善尽美地尽快呈现在万千读者面前;如果图书出版是一条“生产线”,那么作者就是这条生产线的最上游,要为整本书的质量奠定基石,由此而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周围的朋友有时会觉得我的工作很“单纯”——整日沉浸在书稿之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太需要和人打交道。其实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有需要和人打交道的部分。对外,编辑需要通过沟通开拓新资源,理清新需求;对内,编辑需要与负责出版流程上下游的同事通力合作,解决问题,打通流程。对于编辑来说,和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需要有意识地锻炼、提高相关技能。

A: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国作家雷诺·温恩的第二部自传《寂静的旷野》,它是鼓楼新悦系列中温恩自传《盐之路》的续作,两本书一起讲述了一对老后破产的英国夫妻如何义无反顾地踏上徒步之路,逆风翻盘,重启人生的故事。

年过50的夫妻二人被卷入一场意料之外的官司,输掉了自住的房子——他们唯一的落脚之处与经济来源。在等待政府救济与踏上未知的徒步之旅之间,两个人默契地选择了后者,手牵手走入自然的怀抱,勇敢面对命运的剧变,却未曾想到人生处处有惊喜……在审稿的过程中,温恩细腻的文笔、二人纯粹的爱情以及自然的治愈力量无数次令我动容。这是一本疗愈人心的书。

《寂静的旷野:关于爱、疾病与自然的回忆录》

作者:[英]雷诺·温恩/著,姜思成、席坤/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张崇静

广东人民出版社学术文化出版中心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入行3年。自觉过往的20年人生读书太少,特别惭愧,再加上想找个“闲差”(当时这么以为),所以觉得把“读书”当工作逼自己多看书还蛮好。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没有变化,本质是内容运营嘛。但是“出版”本身的具体内涵确实会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自己作为出版业的“年轻新势力”,只觉得自己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尝试去丰满、填实“出版”这个抽象的概念。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这种误解还挺两极分化,一类是“不就是改错别字的”,一类是“你一定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吧”。我有过非常详细地向相亲对象说明编辑工作内容的经历,不过最后对方还是一脸茫然。后来我选择不解释了——“改错别字的”?嗯嗯,确实;“很有知识”?嘿嘿,也没毛病。

其实大家也不是真的关心你在做什么。把自己的书做出来、做好,他们只需要知道:没有我就没有这本书,就足够了。

A:那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了,市场反响很不错。这不又赶上年中购物节,还挺应景,想再拿出来安利一波——毕竟众多真实读者反馈:扎心金句频出、读完购物欲直线下降50%。

这是目前我编辑过的书中,唯一一本在编的过程中就有非常强烈分享欲、能够感受到与作者思想同频共振的书,而且书里非常多生活化的例子,很有代入感。比如美国人类学家在法国洗澡的体验就跟我一个北方人冬天在南方洗澡、接受魔法攻击的体验一模一样,特别真实。总之就是在编辑的时候,就有种迫不及待想把书赶紧做出来让更多人感受共鸣的心情。这边建议亲们买一本常备案头,常看常清醒。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

作者:[法]安东尼·加卢佐/著,马雅/译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鲍红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教师教育分社策划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进入出版行业整整10年,喜欢与文字打交道,喜欢与文字背后的作者打交道。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对出版的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并非人人都能公开出版作品,编辑是对出版物内容进行把关和审核的第一关口,责任更显重要,要有政治站位、精品意识。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有些人以为我是写书的,有些人以为我是卖书的,还有些人以为我是改错字的……答案五花八门。我的解释就是,我是一名策划编辑,我的工作就是寻找优秀的作者,出版优秀的作品,做出优秀的业绩……

A:记忆深刻的是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120周年校庆之际,我策划出版了《北师大的先生们》《北师大的校友们》两本校庆图书。这两本书都是围绕“人”来写的,《北师大的先生们》写的是大学里的大师,通过大师们的弟子撰写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了解他们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故事;《北师大的校友们》写的是从北师大毕业的校友们对北师大的回忆、他们从事的职业,以及在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并回馈母校的故事。

人本身就是带有故事的。我在组稿和阅读每一篇文章的时候,就是在读一个个故事,尤其是在与个别文章作者面对面沟通时,更是在听一个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与北师大相关,如果你是北师大的校友,如果你想更多了解北师大的人和事,这两本书不容错过!

《北师大的先生们》

作者:顾明远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师大的校友们》(上、下册)

作者:周作宇、陈光巨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石诗瑶

《东方娃娃》图画书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2013年夏天研究生毕业后,我就进入出版社了。一开始,做编辑并不是清晰和坚定的选择。我的师姐和师兄们,大部分走两条路:老师和编辑,所以我就很自然地在这两个职业里考虑。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一些疑惑,例如学校的理想性如何与社会的现实性对话?当时确实很迷茫,所以选择了做编辑,想着先被社会毒打毒打,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解惑。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之前,我认为编辑是小说和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里的那样,在一间安静的屋子里看稿,木地板踩上去会嘎嘎响,没事大家就喝喝茶、聊聊文学。

入行之后,特别是逐渐接触全流程,以产品经理的概念做编辑后,发现“做书”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工作,我们需要捕捉社会的敏感点和读者需求,寻找适合的作品和作者,把想法转化成图书,同时还要找到目标读者,与他们产生联结。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有误解的主要是非同行的朋友以及老一辈的亲戚,有的认为编辑是改错别字的,有的认为是写小说的。一开始我会特别认真地解释,给他们讲述做书的全流程,或者挑一些好玩的事情讲,让他们了解编辑工作的复杂性。发现作用不大之后,我就不怎么解释了,但时常会给亲戚的小孩寄我做的书,书才是最重要的,收到照片和反馈,我就会特别开心。

A:近期记忆最深刻的是图画书《飞吧,飞过最高的山》,讲述了斑头雁这种“高原精灵”的生活习性和成长方式,特别是展现了它们最为独特而神秘的迁徙行为——飞越喜马拉雅山。

这本书是在疫情期间创作的,所以绘者王笑笑只能参考照片和纪录片,有一阵子在群聊的我们天就像几个动物研究者,讨论的是幼鸟嘴巴的颜色啊,身上的斑纹啊,甚至会对着屏幕琢磨湖面上冰雪的厚度,当时真的恨不得亲自去一趟。

《飞吧,飞过最高的山》

作者:杨翠平/文,王笑笑/图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东方娃娃 出品

李辉

奇想国童书科普人文组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从业4年。身为书影音重度爱好者以及幻想王国的常住居民,如果能把爱好变成工作,或者说,与精神食粮朝夕相处,那上班不也成了一件赛神仙的美事?书籍尤其是童书中的“奇想”与“希望”是我觉得真正有趣的东西,所以从实习开始就确定了方向。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对“出版”的理解没有变化,对“爱好”的理解变了。“爱好”不是兴趣,而是存在之必要,是为了更好地活着(to live而不仅是to exist),所以也就能承受很多压力、消解很多烦闷。兴趣有时会消失,但想要幸福生活的欲望不会,甚至,我们都会在某一时刻希望他人更加幸福。

书作为一个窗口,里面蕴藏的丰富可能性让人总是对未来饱含期待,有人说,幸福存在于期待之中。做书这件事,大概可以给人相信的力量吧。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因为时不时会给家里的小朋友寄自己公司的书,大家好像也并没有什么误解。但还是会在父母的眼里读出类似“玩够了就回家来”的讯息……

A:布兰登·文策尔的《屋里的猫》。审校这本书的时候正值疫情高峰,时不时就要居家办公。当时还有另一个项目要做众筹。众筹准备期十分磨人,设计、询价、打样、调整方案,因为疫情,时不时还要经历厂家休假、快递停运的断档期。

这时《屋里的猫》就成了我的精神支柱,一只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它的游乐场,哪儿都能看到好风光的猫咪。布兰登·文策尔笔下的世界变化、多元、开放,有这只喜欢拥抱未知的猫咪与我同行,挑战自己也变成了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屋里的猫》

作者:[美]布兰登·文策尔/著,常立/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奇想国童书 出品

张霓

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入行9年。当时我想从事和文字、图像打交道的工作,并没有局限于出版业,入行也是各种因缘吧。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前我对出版其实没有什么概念,没有想过一本书背后编辑会做什么工作,只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待一本书而已。

入行后,从最初只是约稿、把内容编排好后付印,到后来开始考虑选题的市场判断和后期的营销思路,再到了解了更多图书进入市场的通路,对“出版”的认识也来越丰富。“出版”的概念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然它背后有一些核心逻辑一直没有变。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最多的误解应该是认为“编辑”就是主要从事文字校对工作的善于咬文嚼字的人。很多人并不知道编辑还会面对图像、纸张的选择问题等等,当听到编辑还要从事选题的市场判断,考虑营销工作时更会惊讶不已。一般来说我不解释。朋友逛书店看到一本我做的书,给我拍照发过来时我会很开心。

A:《我爱我家·珍存集》是去年在摩点网众筹,金额突破了200万元的很成功的项目()。能出版这样一部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影视作品的剧本集,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它的出版过程和过去我所做的其他图书都不同,最初是由《我爱我家》的忠实观众——“家迷”们策划的。他们非常希望能有一部官方认证的剧本集,因而早就自行着手编辑了。我们很幸运接下了这个项目,全称都和“家迷”们保持紧密沟通。

《我爱我家·珍存集》可以说是“始于众筹,成于众筹”的一部货真价实的“众筹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是让人非常高兴的事。因为我相信每位编辑都希望能做既有内容价值,又能经受市场考验的书,让经典作品再次被更多人注意到,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而这一次在“内容”和“市场”之间扮演桥梁的,不仅仅是出版方,还有大量真实的读者。这让我看到了“出版”全新的模式,对好的内容更有信心了。

《我爱我家·珍存集》

作者:梁左 等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新世纪 出品

亢琪

中国书刊发行协会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本人入行10年了。选择进入出版业是因为大学期间就对少儿读物,尤其是图画书十分感兴趣,想要做出一些优秀的图画书跟读者分享。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入行前,以为出版就是改改错别字,把文字放到图片上印出来即可。入行后,发现选题策划、三审三校、质检、下印、营销……多有环节都很重要,编辑要全流程地深度参与。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有过误解,还不少呢。我是做图书编辑的,但是经常有人来问我能不能发表文章,把我当成期刊编辑了。所以我只能简单回复对方,我是出书的,不是出杂志期刊的,如果有好的书稿可以找我。

A:2022年我社出版的“甘肃省幼儿园课程资源·原创系列绘本”,我有幸参与编辑出版其中的中班下册。这套书由甘肃省的幼儿园教师原创,充分展示了甘肃特色,可以说是讲好了甘肃自己的故事。虽然老师们在文学、美术等专业方面仍有欠缺,但是不妨碍大家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甘肃省幼儿园课程资源·原创系列绘本(中班下册)》

作者: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妍

蒲蒲兰绘本馆美术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我已经入行9年了。出于上学时对报刊亭的迷恋,我选择进入了出版行业。那时的报刊亭里摆满了五花八门的书刊,有时多到一个亭子都放不下,还要再摆一个长长的摊位展示。每每路过报刊亭我都要停留一会儿,看看出了什么新刊,翻翻放过期书刊的箱子里有没有我想要的。当时就想,要是其中一本是我参与制作的该多好啊!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与工作后的自己相比,以前的我对“出版”的理解比较表面,就是简单的做书,是一种文编和美编配合的工作。现在对它的理解更丰富了,出版是一个为公众传播有价值、有意义内容的过程,包括书籍、杂志、报纸、网站、播客以及其他多种媒介形式。这个过程涉及编辑、设计和发行,以及营销和推广等方方面面的环节。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身边人认为编辑的工作应该就是编校。我通常会解释,虽然编辑确实善于发现和纠正文本上的错误,但编辑的工作内容可比单纯的纠错要多得多……例如原创作品的选题策划部分,编辑通常要提前介入作者的创作,与作者密切沟通,帮助他们拓展想法,改进写作风格,确保他们的作品更加清晰、简洁、引人入胜,甚至有时还会纠偏,毕竟有时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可能会让选题“跑偏”。

编辑也热衷寻找和推广高质量的作品,无论它是否成为畅销书,编辑都会全身心投入。而这些还仅仅是进入书稿编辑环节之前的那部分工作。

A: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刘玉峰、薛雯兮两位老师的“超威小神兵”系列。书稿的编辑过程充满了欢乐和脑洞,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之后,两位作者甚至给我们的四人组合(2位作者和2位编辑)取名“超能四人组”。

希望这套在欢乐的氛围中制作出来的原创作品,不但能为孩子们带来天马行空的故事,还能让他们真正享受轻松阅读的快乐,希望“超威小神兵”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充满幻想和欢笑的童年。

“超威小神兵”系列

作者:薛雯兮/文,刘玉峰/图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蒲蒲兰绘本馆 出品

文开琪

清华大学出版社下属单位外版书策划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弹指一挥,不知不觉就是20年。当初离开讲台进入出版行业,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跟随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早年在《电脑报》发表文章后认识了当时天极网的编辑林军(《沸腾十五年》作者和《雷锋网》创始人),此后短短两三年,从英语教师成为译者,到最后加入出版行业,亲历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

现在想来,促使自己做出本能选择的,或许是这样的信条:“笃行真善美,传播知识,传播快乐。”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变化太大了!入行之前,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对出版物的“产前”没有概念,眼里关注的只有结果,那就是成书和内容,对书的功能理解只停留于“求知、培养审美与智趣的资源”。至于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也只停留在诸如阿西莫夫经常去出版社找编辑聊天找灵感这样的奇闻轶事上。对于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完全没有概念。

躬身入局之后,才真正接触到“后厨”的不容易,亲历出版之前的种种问号如何才能变成读者所看到的感叹号。一本书的诞生,作者及其影响圈和对口出版社“有话要说”,是一个长链的生命周期过程,包括选题策划、洽谈、质量、制作、发行、上架以及产品线的完善。一本书能够活下来,更离不开作者、出版社及其合作伙伴们和读者群体的多方共业。对于出版,最底层的逻辑就是普世的价值,是作者、出版社和编辑的社会责任及其对选题方向、质量和价值的理解与“变现”。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看到我们埋头精修书稿,家人们觉得编辑就是改稿子的,中途不得轻易打扰。精益敏捷圈的朋友们认为,编辑是作者新作的第一批甚至第一位读者,是帮助作者提高作品质量的,是优秀的“助产士”和作者的伯乐,善于挖掘时代的价值。小朋友则实名羡慕,只看书,不考试,这个工作太美好了。

有时候,也会解释一下,但隔行如隔山,如果是你热爱的,你可能不觉得这些细碎全都是宝藏。只有鉴别能力提高了,专业能力提升了,编辑的作业才能成为作品,创造真正的价值,或者最终帮助读者习得技能而实现升职加薪,或者最终帮助读者消除焦虑而获得幸福。

A:《代码大全2》这本书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顶流作者究竟牛在哪里。首先是作者目标精准,大学期间哲学和计算机的跨学科背景,使得史蒂夫看问题的角度与普通程序员不同。经历学习和实践的鸿沟之后,史蒂夫果断对准大家避而不谈但并非不重要的“软件构建”这个主题(也是出于对建筑的热爱,所以我们中文纪念版的封面也用贝聿铭老先生的卢浮宫金字塔呼应了一下),将自己对高质量的代码的执念贯穿全书。

其次是作者专注于成Complete,从最初设想的200多页,历时4年累计3500个小时,史蒂夫查阅的书刊杂志多达300多种,最终用清晰的结构写成了这部堪称“编码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

第三是作者善用隐喻。《代码大全2》行文机智幽默,善于运用大家比较熟悉的习惯用语。更妙的是,作者在谈到软件行业的工匠精神的时候,特别设置了与苏格拉底辩论的场景,带读者穿越时空,看看苏格拉底也是程序员的话会怎样。我们在出版之前和之后组织过好几次剧本连读,形式和语言迭代过好几个版本。最有趣的莫过于方言版,还有最年轻的格劳孔版。

一本好书,值得分享的故事还有很多,始终聚焦高质量的代码,依托巧妙的架构和凝练的文字,具备严密的逻辑与是非分明的情感,一部好的专业书籍就是这样成为大多数程序员培养和提升编程素养的教科书。是的,程序员分两种,一种是看过《代码大全》的,一种是没有看过《代码大全》的。()

《代码大全2》(纪念版)

作者:[美]史蒂夫.麦康奈尔(Steve McConnell)/著,陈玉毅 等/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小马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图书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2020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了出版行业,即将满3年。读书期间的专业是哲学,毕业前曾在一家出版社实习过一段时间,参与编辑了一本法国哲学家的传记。毕业后在机缘巧合之下,正式进入了出版业,成为一名图书编辑。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正式入行以前,对“出版”的理解一方面比较笼统、模糊,另一方面笼罩在人文的光晕之下。踏入这个行业切实地工作了快3年后,对出版或图书的理解渐渐趋于理性,书籍在我们的社会里承担着传播智识和文化的作用,而做书的众多环节实际上和其他工作一样,是由比较琐碎的工作内容积累起来的。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周围人目前没有对我的职业产生过误解,但会有一些好奇,比如当一个图书编辑究竟要做些什么?通常向他人解释时,我会把一本书表达成一个项目,包含策划选题、处理文字、设计封面、印刷和宣传这样一套流程,而编辑的工作就像在拼拼图或乐高,要统筹好各项工作,这样解释对方基本上都能理解。

A:《工作室里的自画像》是我从业以来独立责编的第一本书。读书时曾读到过阿甘本的著作,工作后能以这种形式与阿甘本相遇,是一种幸运和惊喜。

和阿甘本的其他著作相比,这本书的性质与众不同,它是身为哲学家的阿甘本对自己生命历程的考古和反思,是作为生命个体的阿甘本关于生与死、爱与信的陈述。在这本书里,阿甘本向我们呈现了一种诗意的生命形式,以及一切塑形其生命的思想、一切滋养其写作的相遇……

《工作室里的自画像》

作者:[意]吉奥乔·阿甘本/著,尉光吉/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拜德雅 出品

张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Q:您入行多久了?为什么选择进入出版业?

A:准确来说,快两年了。说是入行,其实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哈哈哈),我们专业同学当老师与走选调方向的居多,一开始我也是其中一员,但做了一阵子后发现并不适合,于是打算试试别的,比如编辑,也是中文系学生的选择之一,而且我们这届有好几个同学入“坑”。恰巧我室友在华师大社实习过,而社里也在招实习生,接下来的事情就自然而然了。

Q:入行前后,您对“出版”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A:说到这个,我想起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段子,做出版前,拿到一本书是翻翻目录,看看作者、译者,接着就开始读了;做出版后,让我来看看版权页!!

其实我没有怎么想过“出版”这个概念。接触编辑工作前,对其的理解就停留在编辑与“做书”上,至于二者关系的更多细枝末节,在我这里就是被一本本书以及文字包裹的抽象物。现在,或许我们可以用一本书的出版来看“出版”,就是一个发现、整合、给与的延展性动作,其最终呈现会在读者手里完成。

Q:周围人是如何看待您的职业的,有过误解吗?您是怎样解释的?

A:其实好多人问过我编辑主要是在做什么,真的只是问,甚至都谈不上误解,因为就是不了解(“冷门”实锤)。

刚开始实习那会儿,我会说我在做关于书稿的改错、核对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改错词错字、标点符号;后来,大家聊到这个问题,我更倾向结合手头正在做的书或者事情讲一讲,除了最基本的审稿,还有走校对、做质检、设计封面、沟通作者、配合营销……从接手初稿到新书上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编辑参与。

很多时候,向大家讲编辑做书类似于做“产品”,是最容易让大家了解的,但我对这种说法比较谨慎。

A:其实做一本书的周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趣资料专注知识付费免费课程趣资料是一个精品教程分享的资源网站,找资源网站上趣资料,趣资料是汇集最新课程资源的教程分享平台。jvzquC41yy}/s~knkgp0lto1
1.工程制图及CAD12篇(全文)为了使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3],让名师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被更多的学生学习,课程网络资源要求将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相关要求,经过成员组对该课程内容合理的分层分类处理,《工程制图与CAD》课程资源网站确定有11个模块内容:课程描述、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h{lkr{ko0jvsm
2.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精选5篇)首先需要得到学校及上级部门领导的重视,组织一批美术专业的教师队伍外出参加各地民间美术培训(其中包括河南淮阳泥泥狗的设计、制作、包装的学习),利用教研会时间进行讨论研究:设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安排好教学课程,分配好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安排。 2)尝试变换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方式 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847:?90qyon
3.B站上有哪些学习资源?我们都知道B站是一个学习网站(确信),之前央视也曾经支持过B站。B站上面的确有不少学习资源,一些课程真的能够称得上是精品。 所以小派在这里整理了一部分B站的课程资源,这里的内容选取的都是长视频,每一视频资源的时长都超过了30分钟。 小派之前说减少推送,提高推送质量其实也是为了能够给自己一些整理资料的时间,因为之jvzquC41o0jpwkfp0eun1wtvg1=82A<985>0
4.Drawspace绘画爱好者:从未接触过绘画,对绘画感兴趣,想学习绘画技巧、提升绘画水平。 学生:从儿童到青少年,在学校课程之外进一步提升绘画技能,或为艺术专业学习打基础。 艺术教师:教师基于丰富教学资源、节省备课时间,寻找高质量绘画课程用在课堂教学。 家长:家长为孩子提供绘画学习机会,培养孩子创造力和艺术素养。 jvzquC41yy}/z~j:pc|/exr1ukzfu86430nuou
5.当下美育当下美育官网当下美育网站4.地区资源差距 不是所有人都在资源丰富的城市,有的地方连个正规的画室都没有,老师水平都拿不出手,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集训吗?去集训也会根据成绩分为369等,这个不需要反驳。线上他们可以选择好的老师,好的课程,但目前网上很少做美术网课的,基本都是一些画室宣传用的,或者是盗版视频。 jvzquC41yy}/onnujwp/exr1ctzjeuj1fgzbku2322<367mvon
6.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在进行学习者分析后,需针对学生特点对课程现有资源进行分析,课程资源分析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和确定、学习支持分析、和课程资源分析。通过课程资源分析了解目前课程已有哪些资源,是否适用于现在的教学,是否需重建新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后,有助于下一步进行课程的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揭示学习内容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qv1==9446/j}rn
7.家庭劳动教育方案范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4276/j}rn
8.🎨美术绘画🎨(58.7GB)百度网盘资源下载【加餐】助教直播:作业批改7.15[优选课程网www.youxuan68.com].mp4 311.3MB 【加餐】助教作业批改直播(5.13)[优选课程网www.youxuan68.com].mp4 389.5MB 第13课:如何画出不同比例的人物角色?[优选课程网www.youxuan68.com].mp4 194.5MB 宣导片:人体绘画入门修炼!一起来吧![优 jvzquC41yy}/krjk0io1{juqwxdg8igvcom1l<56e
9.绘啦收获超出预期,能感受到是用心在打磨课程的。 张* 报名了提升造型力和大师课的课程,平台的教务老师都很负责。课程的配套资源也整理的很及时,很赞。 江* 最满意的一次网课! 老师可是一脚把我踹进了艺术的大门。上个星期老师说他材质做的也挺好的,希望下次还能跟着绘啦平台的老师学习其它课程。 水馒* jvzquC41gf{/ipfe0eun1
10.史上最全设计师必备的83个设计资源网站资源设网站本文整理了83个设计资源网站,涵盖Logo、字体、图片、图标、网站模板、设计灵感、配色方案、设计工具和设计课程,助力设计师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才能完成一个成功的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除了巧妙的设计构思,设计资源也必不可少。如何才能快速找到这些设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在本篇文章中,小编为大家整理83个设计资源网站。jvzquC41dnuh0lxfp0tfv8fkogkuj8ftvkimg8igvcomu8=874866?
11.荟学习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是语言艺术,广义的艺术概念包括文学在内。 大美汉字 民间艺术 艺术鉴赏 传统文化 统计学概论 杜子芳-中国人民大学 为推进普通高等教育统计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出版书网jvzquC41jwoywn}k0exux~u0eqs/ew4
12.中国美术史论文范文这样的改革不仅是名字上的改变,而是使美术学科超越了传统“纯绘画”或“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学习领域。然而长期以来高师美术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绘画史课程,对于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的历史成就有所忽视。对此,应调整本课程中绘画和其他美术种类所占的比重,加大对绘画史以外的学习领域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569467mvon
13.摄影大师作品集,各种相机RAW原片、可商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图集素材摄影岛是一个专注发布摄影大师作品、可商用图片视频插画、raw原片、摄影教程、后期预设、画家绘画作品等资源图集素材的下载网站jvzquC41yy}/u‚icq0io1
14.建筑学长——千万建筑师的资源库和AI绘图创作平台建筑学长官网,为青年设计师建立的线上资源共享及AI绘图创作渲染平台,免费提供海量设计案例、CAD图纸、SU模型、PS素材、软件插件下载,提供丰富的设计软件教学与灵感参考素材图库。jvzq<84yyy4kkjs|jw~vgƒmcpi4dqv4
15.设计师必备的9类网站提高工作效率,网站资源也是必不可少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80个设计资源网站 包括Logo、字体、图片、工具、网站模板 灵感、配色方案、图标、课程等9类资源 NO.1 Logo设计资源网站 1. Logoed 拥有丰富的Logo资源库 以博客的形式展示 网址:http://www./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1585;158859=;;a?82<=:48;/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