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朗读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给宝宝朗读的益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父母给宝宝朗读的好处
科学依据宝宝3个月之后,就开始想和身边的人用语言进行交流了,而且还会尝试着发出连续的声音,而到了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分辨大部分各种不同的声音,6个月左右,在熟悉的环境里,宝宝会不断地牙牙学语,向你证明,我已经“长大”了!
1、为什么要提倡给宝宝朗读呢?
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你肯定会情不自禁地与他聊天,虽然你不知道他是否能听懂,但那种聊天的感觉让人惬意!而朗读是一种与宝宝聊天的特殊方式。
孩子学习阅读就像学习说话一样,并非一蹴而就,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很多父母会怀疑为婴儿朗读的可行性,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朗读,就是为其6岁时学习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你的朗读声中,他们会汲取到声音记忆,养成喜欢朗读的好习惯,为其今后主动阅读铺平道路。
2、朗读的好处
1)一边给宝宝朗读,一边爱抚她,无形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2)在与宝宝一起看书朗读的过程中,会增强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3)书中自有黄金屋,让宝宝从书中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奇妙世界。
4)大声的朗读有助于宝宝对语法结构的内在理解,为今后的阅读与写作奠定基础。
5)看图朗读有助于激发宝宝的想象力。
6)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宝宝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7)朗读可以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慢慢地学会看图画,一页结束后,引导宝宝自己去翻页。
3、如何为宝宝朗读
1)选择一些“耐看”的书籍,主要针对书的质地。为了避免宝宝撕咬书本,破坏“公物”,可以选择一些边缘圆滑的硬皮书,或者柔软的布书。这样一边给宝宝朗读,一边可以让他感受书的特殊质地。
2)选择一些“耐读”的书籍,主要针对书的内容。这个时期的宝宝不一定能听懂你说的话,但是你的声音对她来说就已经很美妙了,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有节奏韵律感的儿歌和谣,配上简单、色彩鲜明的图画,在刺激宝宝视觉的.同时,体会语言的美妙。
3)选择舒服的朗读地点。找一个光线适中,四周安静的地方,只有你和宝宝两个人,或是坐在沙发上,或是躺在床上,要么直接趴在地上,只要舒服就行。
4)选择不同的朗读时间。在清晨宝宝精力充足的时候、在午餐之后或在睡觉之前,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时间,这一时期的宝宝没有太集中的注意力,所以要以他的意愿为导向,不要强迫他,最初的朗读时间最好控制在3分钟以内,以后慢慢延长。
5)选择不同的朗读语调。朗读要富有感情,有节奏感地去感染宝宝,让她被你的声音所吸引,融入到你的热情中来,和你一起来朗读。时不时地和宝宝交流一下,听听她咿咿呀呀的表态。
6)选择不同的朗读姿势。6个月左右,宝宝会打滚、可以轻松地坐起来,抓握能力日益增强,所以不妨尝试不同的朗读姿势,让宝宝在运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比如和宝宝一起俯卧着大声念儿歌;继而让宝宝坐在你身上,一起拿着书进行朗读;试着让宝宝自己拿着书,看书上的图画,听着你欢快的读书声。在这种动静结合的氛围中,宝宝对阅读会越来越感兴趣。
二、准爸妈给胎儿朗读的好处
妈妈们都希望有个聪明健康的宝宝,早教必不可少,但你知道早教有哪些误区吗?
1、早教课的主体是孩子.
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和开发智力等等;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我说,感觉上早教课我比孩子还累的原因。因为,真正受教育的,是我啊。
2、早教课的责任在老师.
有些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寄托在早教课的老师身上,以为早教课的老师就像幼儿园老师或者小学老师一样,教书育人。其实,早教课的老师,主要是示范和引导,帮助家长和孩子进行互动游戏。
很多家长花钱报了早教班,因为自己工作繁忙,就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来陪孩子参加早教课,完成“陪读”的角色,心想反正有老师嘛。这都是不对的,最好由父母亲自陪伴孩子参加早教班,才能起到受教育的目的。
3、早教课是开发智力,能让孩子更聪明.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上了早教课,我的孩子就会更聪明,就比其他孩子赢了一个起跑线。其实,早期教育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早教也不是培养“神童”,早教课的内容还包括为孩子创建一个成长环境,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促进孩子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能力、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早教班并不是想象的神奇班,不是所有上过早教的孩子将来就有所作为,而没上早教班的孩子就什么都不是。
4、早教=早学习.
我曾听一个反对早教课的妈妈说:“现在的孩子真是累,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就要到处上课?还在吃奶的小屁孩,就开始学习?”她对早教课产生了一个误解,其实,早教课并不是让宝宝来学习知识的。
很多家长喜欢用“会认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诗”、“会数几个数”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早教的效果。然而,早教课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教会宝宝唱一首歌、认一个字或者背一首诗,而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生动有趣,让宝宝学的开心,在游戏中提高宝宝的独立性、想象力、记忆力、专注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5、早教课的效果立竿见影.
有的家长说,感觉宝宝上了早教课,也没什么改变没什么进步。其实宝宝的学习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1岁以下的小宝宝,接触的东西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不可能上了课立即就有效果。而且,因为早教课更注重潜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早教效果短时期内难以发现。
总之,早期教育是有效的,但不等于所有的早教课程都是有效的。事实上,相当多的早教课程被染上了商业味,炒作成分多。
一、激活语言神经,奠定语言能力基础
宝宝的语言能力并非 “突然觉醒”,而是在长期的语言输入中逐步发展。父母的朗读,能为宝宝提供丰富、规范的语言刺激,激活其大脑语言中枢,为后续说话、表达打下坚实基础。
0-1 岁:积累 “语言听觉库”:此阶段宝宝虽无法开口说话,但能通过听觉捕捉声音、语调、节奏。父母朗读时,温和的语气、抑扬顿挫的声调(如模仿动物叫声、角色对话),能让宝宝感知语言的韵律与情感,熟悉母语的发音规律。例如读《小熊宝宝绘本》时,用轻柔的声音说 “小熊起床啦”,用欢快的语气讲 “吃早餐啦”,宝宝会在反复聆听中,将 “小熊”“早餐” 等声音与具体场景关联,为未来理解词汇埋下伏笔。
1-3 岁:推动 “从听到说” 的跨越:当宝宝开始牙牙学语时,父母的朗读能提供 “可模仿的语言范本”。读绘本时,可故意放慢语速,强调关键词(如 “小兔子蹦蹦跳跳”,加重 “蹦蹦跳跳”),并配合手势(如做 “蹦跳” 的动作),帮助宝宝理解词汇含义;遇到重复句式(如《好饿的毛毛虫》中 “它吃了一个苹果,还是很饿”),宝宝会在多次聆听后主动模仿,甚至尝试替换词汇(如 “它吃了一个香蕉,还是很饿”),逐步实现语言输出的突破。
研究表明,3 岁前经常听父母朗读的宝宝,词汇量比同龄宝宝平均多 20%-30%,且语言表达的.流畅度、准确性更优。
二、拓展认知边界,构建对世界的初步认知
对宝宝而言,书籍是 “浓缩的世界”,父母通过朗读,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认知经验,帮助宝宝理解事物属性、人际关系、生活规则,拓展认知边界。
认识事物与场景:绘本中丰富的画面与文字,能让宝宝接触到日常生活中难以直接体验的内容。读《偷偷看里面农场》时,父母可指着画面说 “这是奶牛,它会产牛奶”“这是小鸡,它会咯咯叫”,结合实物(如给宝宝看牛奶盒、听小鸡叫声),让宝宝将书中形象与现实事物对应;读《城市交通工具》时,讲解 “公交车是载很多人的车”“救护车是救病人的车”,帮助宝宝建立 “事物功能” 的认知。
理解规则与情感:许多幼儿绘本蕴含生活规则与情感表达,父母通过朗读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宝宝。例如读《大卫,不可以》时,边读 “大卫不可以在墙上画画”,边轻轻摇头,让宝宝理解 “不能乱涂乱画” 的规则;读《爷爷一定有办法》时,用温暖的语气讲爷爷对约瑟的爱,让宝宝感知 “亲情” 的含义,理解 “珍惜”“陪伴” 等情感概念。
这种 “认知输入” 并非生硬说教,而是通过故事让宝宝主动感知、理解,记忆更深刻,也更易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三、强化亲子情感联结,给予宝宝安全感
对宝宝而言,“父母朗读” 不仅是 “听故事”,更是 “专属的陪伴时光”。在朗读过程中,父母的拥抱、眼神交流、温柔语气,能让宝宝感受到被关注、被爱,从而建立强烈的安全感,这对宝宝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创造 “高质量陪伴” 场景:现代父母常因忙碌而缺乏 “专注陪伴”,而朗读恰好能提供一段 “无干扰的亲子时光”。每天固定 15-20 分钟,将宝宝抱在怀里或坐在身边,专注地读绘本,不看手机、不接电话,让宝宝感受到 “此刻你只属于我”。这种专注的陪伴,能让宝宝在情感上获得满足,增强对父母的信任与依赖。
缓解情绪,传递情感支持:当宝宝烦躁、焦虑或害怕时(如打针后、与父母短暂分离后),父母的朗读能起到 “情绪安抚” 作用。例如宝宝因怕黑哭闹时,读《小黑鱼》中 “小黑鱼和朋友们一起战胜大鲨鱼” 的故事,用坚定的语气说 “小黑鱼很勇敢,宝宝也很勇敢”,既能转移宝宝注意力,又能通过故事传递 “勇气”,让宝宝在情感上获得支持,逐步缓解负面情绪。
心理学研究指出,早期亲子情感联结紧密的宝宝,长大后更自信、开朗,面对挫折时的心理韧性更强。
四、培养专注力与观察力,提升学习能力
宝宝的专注力、观察力是未来学习的核心能力,而朗读过程中的互动,能潜移默化地训练这些能力,让宝宝在 “玩中学”,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训练专注力:朗读时,父母可通过 “提问”“引导观察画面” 等方式,吸引宝宝持续关注。例如读《我爸爸》时,问宝宝 “爸爸戴着什么颜色的帽子呀?”“爸爸在做什么游戏呢?”,宝宝为了回答问题,会主动集中注意力观察画面、聆听内容;随着年龄增长,宝宝能专注听故事的时间会从最初的 3-5 分钟,逐步延长到 15-20 分钟,专注力得到有效提升。
提升观察力与细节捕捉能力:优质的幼儿绘本画面往往蕴含丰富细节,父母朗读时引导宝宝观察,能培养其细节捕捉能力。例如读《好饿的毛毛虫》时,让宝宝找 “毛毛虫吃了哪些水果”“叶子上有几个小洞”;读《蚯蚓的日记》时,让宝宝观察 “蚯蚓日记里画了什么小图案”。这些互动不仅能让宝宝更投入,还能训练其 “从整体到局部” 的观察思维,为未来阅读、学习中的细节分析能力打下基础。
五、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思维灵活性
绘本中的奇幻故事、夸张画面,能为宝宝打开想象力的大门,而父母的朗读与互动,能进一步激发宝宝的创造力,让其思维更灵活、更具探索欲。
点燃想象力火花:许多绘本充满奇幻元素,如《月亮的味道》中 “小动物们叠罗汉摘月亮”,《逃家小兔》中 “小兔变成小鱼、小花,妈妈变成渔夫、园丁”。父母朗读时,可鼓励宝宝 “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例如问 “如果是你,想变成什么去摘月亮呀?”“小兔还能变成什么,妈妈又会怎么找它呢?”,宝宝的回答可能天马行空(如 “变成小鸟飞到月亮上”“变成云朵藏起来”),这些想法正是想象力的体现,能逐步打破思维局限。
推动 “创造性表达”:当宝宝对绘本内容熟悉后,父母可引导其进行 “创造性改编”。例如读《三只小猪》时,问宝宝 “如果小猪不用砖头盖房子,还能用什么材料呢?”,宝宝可能会说 “用棉花糖”“用积木”,甚至编出 “小猪和朋友一起打败大灰狼” 的新情节。这种改编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更能培养其 “打破常规、主动创造” 的思维习惯,为未来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六、养成阅读习惯,让 “阅读” 成为终身爱好
父母的朗读,是在宝宝心中播下 “阅读兴趣” 的种子。当宝宝将 “听故事” 与 “快乐、温暖” 的体验绑定,会逐渐主动亲近书籍,从 “被动听读” 走向 “主动阅读”,最终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建立 “阅读 = 快乐” 的条件反射:宝宝对 “阅读” 的印象,完全来自父母的引导。若父母每次朗读都充满热情,用有趣的方式呈现故事(如角色扮演、道具辅助),宝宝会将 “翻开书” 与 “开心的时光” 关联,例如主动拿起绘本递给父母,说 “妈妈读”,这正是阅读兴趣萌芽的信号。
为自主阅读铺路: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听父母朗读的经历会让其对书籍产生 “亲切感”,当他们具备识字能力后,会更愿意主动翻开书阅读。许多从小听父母朗读的孩子,进入小学后无需家长催促,就能自主阅读课外书,且阅读兴趣更浓厚、阅读范围更广泛,这正是早期朗读积累的长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