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作者 | 龚乃宁
单位 | 鄂州市鄂城区西山街道社工站、鄂州市伟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近年来,鄂州市西山街道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社区治理,以街道社工站为平台,以月畔湾社区为试点,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巧用社会组织,善使社区公益金,探索、构建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4个支持、5个举措、4个牢记,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激活发挥社区公益金效能,实现了月畔湾社区早教服务“进社区再进小区”的“递进式”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是:
一、“难题巧做” 创新思维强谋划
西山街道月畔湾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社区,总人口15545,其中青年人占61.7%。辖区三分之一居民皆为还建房居民,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年轻父母一般缺少时间和精力进行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现象在辖区内被彻底具象化;而年轻父母一般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在面对早教机构的高昂费用时,也只能“望而却步”。
基于社区的实际情况,西山街道充分研究决定“放低姿态、调整视角”将注意力放在0-3岁的学龄前儿童身上。
结合社区需求与优势分析,西山街道决定在月畔湾社区开展试点对月畔湾社区提供支持:
一是打造一个阵地。统筹社区盘活、打造现有闲置功能室作为早教阵地;
二是盘活一些资源。协助社区积极链接妇联、辖区内早教机构和幼儿园等资源,倡导深化“公益服务”理念;
三是组建一支队伍。引导社区组建志愿者团队,吸纳社区党员、共建单位、教师,以及年轻家长等人员;
四是构筑一套机制。充分调动居民与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保障志愿者权益、划分职责与准入标准,制定志愿者管理与激励机制。
二、“险题稳做” 谨慎应对求突破
面对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早教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巨大鸿沟,西山街道从五个方面发力:
(一)导向鲜明,巧乘东风,筑平台
乘着妇联实施的民心工程项目的东风,西山街道率先为社区二楼占地60平方米的闲置活动室“亮身份”“派任务”——既作为早教活动室,又作为“益童护苗”志愿服务队的活动阵地,首次开放便迎来了社区20余位家长及幼儿;乘街道社区场景打造行动东风,社区将二楼整体空间进行了升级和改造,打造了集早教室、活动室、游乐区、母婴室、幼儿读书角、积木角为一体的活动阵地,社区早教室更名为“月亮宝宝成长营”。
(二)群策群力,设计部署,找资源
发动社区链接辖区早教机构、幼儿园成立早教公益联盟,将早教课程引入社区,向辖区家庭普及早教意识。开设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创意美术、手工活动、唱跳课程、趣味游戏等特色课程。全年共计开展四期课程,以三个月为一周期,每周一、三、五上午常态化开课。
(三)精耕细作,互换共享,育队伍
西山街道提出“服务资源互换共享”合作机制,即立足早教室,临近学校、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向居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从而获得生源,而居民也能够提前了解学校、幼儿园、早教机构的师资力量,做出更贴合自身需求的选择。
此机制一经提出,便吸引到宝兴幼儿园的11位专业幼儿园老师和20对亲子的加入,让志愿服务队伍更有力量,在2022年“益童护苗”志愿服务队获得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社区计划”竞赛铜奖。
(四)务实重干,提档升级,建制度
定时开展宝妈志愿者培训沙龙为抓手,成功吸纳接受社区早教服务的50余名宝妈志愿者。在西山街道的统筹、社区的引导下,接受服务者转变为提供服务者,队伍的专业程度也是“水涨船高”,从制定团队公约到构建早教室准入准则以及志愿者管理、积分兑换制度,有效实现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五)审时度势,追赶跨越,转服务
西山街道指出早教服务需从公益服务走向低偿服务,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到“回血”的循环。
建立社区公益基金,以“月亮宝宝成长营”项目的形式利用湖北省慈善机构“幸福家园”平台引导可持续的公益募捐;通过参加市、区公益创投比赛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在筹集资金的同时打响社区项目品牌,夯实公益服务资源的基础;每众筹节课十元公益金捐赠到公益基金中,用于课堂日常运行及“益童护苗”志愿者积分兑换。
截至目前,“月亮宝宝成长营”培育志愿者80余名,共开设公益早教课堂966课时、开展户外亲子活动50余次、特色主题活动35余次,累计筹集资金3万余元让项目可持续运营。
三、“杂题细做” 精心梳理创佳绩
西山街道强调社区在提供早教服务的同时,亦注重志愿服务的多样性:
一是牢记帮扶。要让困难家庭的孩子们也得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锻炼和提升。社区通过建立2个关爱小组,关注需要关爱的儿童,服务队伍由1支拓展到3支,带动辖区400余名志愿者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服务居民3000人次以上。
二是牢记拓展。社区早教到嵌入式托育,要实现服务社群的扩大,服务对象由低龄扩至高龄。
在社工站实地督导5次,提出建议20余条,收取汇总表50余份协助社区打造“适儿化”空间场景,协助社区增设家长休闲区、舞蹈、阅读、书法活动室等一系列措施下,早教室“展露新颜”,服务人群从0-3岁的儿童拓展至0-18岁的青少年和有育儿需求的“带娃群体”。
三是牢记提升。持续引进专业人才和教育机构,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增能,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将志愿者积分兑换与社区开展的公益集市、邻里节等大型活动融入,深化志愿服务理念。截至目前,社区引进社区教育服务导员、托育职业经理人等人才和4个教育机构,累计开展20场培训活动、大小型积分兑换活动40余场。
四是牢记创新。开设托管课堂、暑期课堂、“月亮家长成长营”和亲子互动活动。采取“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开设课堂,线上对监护人进行授课、分享育儿知识,缓解隔代教育难的问题。
线下提供暑期托管服务,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解决无人照看的问题。社区利用原有的“共享直播间”平台定期举办线上育儿交流会,线下发挥阵地作用开展“月亮家长成长营”30余期、家庭讲座30余次。
四、“无题创作” 开拓进取争先锋
西山街道基于以月畔湾社区为试点贯彻的公益理念以及早教发展已有的成果,一方面对教育、共建单位、妇联等资源进行“重整”,另一方面充分助力“益”童护苗志愿服务队向注册登记社区社会组织成功转型,成立了民办非企业“西山街道月畔湾社区益童护苗儿童服务中心”,开创了社区自我发展“造血”功能的一次有效探索。
整体规划和指导落实早教服务工作的前进方向,使社区能够提供更加专业、系统、长期、多元、全面深入的支持与服务,帮助社区实现了早教服务“进社区再进小区”的目标。
针对洋澜湖一号小区规模大、学龄前儿童较多等情况,西山街道发挥统筹作用,指出要打造家门口的早教室,挖掘洋澜湖一号小区现有闲置房进行改造,在延伸早教服务的同时开办托育点;要用好社区早教课堂众筹的2万元公益金以及链接共建单位市税务局捐款2万元这两块“敲门砖”。
2024年7月,月畔湾社区与小区业委会、物业、居民等多方主体达成共识,决定将洋澜湖一号小区9栋102室面积约为130平方米的公共闲置房屋(市场价值约60万元),打造成小区社会组织活动室(早教室),一方面实现活动室的功能叠加,另一方面将社区“造血”品牌“月亮宝宝成长营”项目延伸进了小区。第一期早教班招生便吸引到11户家庭报名,累计收入3450元。
社区社会组织实现了自我运转与自我造血;同时,月畔湾社区与昆仑爱弥儿幼儿园签订共建协议——用免费空间换早教资源。建立“社区+托育中心”的管理模式,拉开了社区与幼儿园的合作的崭新帷幕,为孩子们的成长搭建起了更加坚实的平台。
为提升早教服务质量,社区广泛链接辖区内琴行、烘焙、花鸟市场、画室、心理咨询机构等资源,拓展课程涵盖语言启蒙、艺术创作、运动发展、思维训练、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每周固定开课两次。
同时,实现了活动场地从室内到室外延伸,根据宝宝的需求进行空间改造,打造15分钟活动圈,确保小区内有宝宝活动场地和配套设施;户外课程引入绿色生态教育元素,开辟了小型生态农场,让孩子们亲手种植蔬菜、观察动植物生长,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自然的奥秘。
定期组织环保主题的活动,如垃圾分类竞赛、节能减排小发明等,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新设“月亮家长成长营”系列课程,内容涵盖沟通技巧、家庭教育、宝妈沙龙等,累计受益家庭达1000余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并提出“应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西山街道持续深化社区治理,以月畔湾社区为试点兼顾早教服务的“质量”与“普惠”,通过不断累加外部资源的支持,巧用社会组织,善使社区公益金,实行合理的“互惠互利”“资源互换”让社区真正做到向居民群众供给有质量的普惠性早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