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为期两天的“2016学前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圆满落幕。海内外的早期教育专家共聚一堂就如何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理念的同时,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精髓,进而更好地推动学前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上,崇德动漫历时八年创建的幼儿性格养正教育体系将儒家文化现代化应用于早期教育的主张,得到了海内外专家的赞许。
与会专家指出,如今各种早教机构遍地开花,很多打着“哈佛早教”、“蒙台梭利式早教”且号称高端专业的早教中心令人目不暇接。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以其具有突破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为后人所传播,然而好理念也需要“因地制宜”不能进行盲目推广。目前中国的幼儿教育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这将导致我们的孩子找不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倾向。香港大学李辉教授认为蒙台梭利的小班制、瑞吉欧的贵族化在香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将其进行本土化。
赵先德先生及他的团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八年前,在做动画片的同时,根据中国幼儿特性,吸取儒学精华,融合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在国家财政支持下创建了“中国幼儿性格养正教育体系”,成功地把儒家文化现代化应用于早期教育实践中。该理念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认可,琳达·鲍艾(新西兰知名学前教育专家,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环太平洋学前儿童教育研究会新西兰分会会长)指出,好的性格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标准,在中国通过学习儒家文化来涵养儿童良好性格有着积极的意义;德国幼教之父费纳克斯则表示,愿与赵先德先生合作在深圳建设一所多元文化的性格养正特色幼儿园;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长朱家雄先生更是赞许有加,希望能将儒家文化现代化做到极致,进而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从教育体系的角度看,将儒家文化现代化以后融入早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崇德动漫历时八年的探索,创立“幼儿性格养正教育体系”理论并进行实践,不得不说是“儒学现代化”、早期教育本土化的伟大尝试!
以下是赵先德先生在“2016学前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刚才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才知道为什么安排我在这样一个时间给大家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刚才几位专家实际上是在为我的报告做铺垫(笑),谢谢你们。
今天我为什么能来作报告,是因为这个题目吸引我,对文化背景下的早期教育,我的观点和李辉博士是一致的。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海外的文化背景不同,我们既要有开阔的心态,又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中国人含蓄,西方人直接;中国人强调责任,西方人追求自由;中国人“未知生,焉知死”,生活在此岸,西方人受宗教信仰影响比较大……这就决定了由西方人按照西方价值观所创立的蒙台梭利也好,瑞吉欧也好,在中国施行时,如果不加改造全盘吸收,必然会产生“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的水土不服的情况。中国儿童的早期教育应该有一套专门的 、系统的、针对中国儿童独特性设立的早教体系!
我今天的报告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请大家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七岁之前,我们应该给儿童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对未来孩子的期待是什么?我们期待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成功的人还是快乐的人?
七岁之前的教育至关重要。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我没有幸和钱先生对话,如果他不问温家宝总理问我的话,我就告诉他中国为什么不出大家,是因为中国的幼儿教育没有被重视起来!如果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那么幼儿教师是一个最神圣的职业,幼儿教育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共同推动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幼儿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幸福的、快乐的人……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1964年,拍过007的英国大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开始记录14个7岁的英国小孩,每隔7年就会找到这些孩子,拍下他们的最新状况,于是就有了《14Up》、《21Up》、《28Up》、《32Up》、《42Up》,《49Up》,直到2013年孩子都成了《56Up》里的老年人。在这系列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英国人的人生。而那些人的人生无不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幼时的家庭影响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难以磨灭的。每一集影片都以一句话开篇:“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与我们中国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同样的道理。
既然七岁之前的教育如此重要,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他的未来幸福而光明呢?
有人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有人选择对幼儿进行绘画音乐舞蹈培养,但是“绘画”、“音乐”、“舞蹈”等只是我们教学的手段,而不应该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友爱他人,专注有韧性,提高自己的做事的毅力等优良品质,这些会帮助他获得幸福而快乐的未来!
有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哈佛大学历时76年,对268位男性进行跟踪研究,其中一位是肯尼迪总统,试图寻找人生幸福的关键是什么?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幸福人生的密码是童年被爱,共情能力高,能建立亲密关系,这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应对机制”,也即“性格”。一个活在爱里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他可能会选择拿自己开个玩笑,和朋友一起运动流汗宣泄,接受家人的抚慰和鼓励……这些“应对方式”,能帮一个人迅速进入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反之,一个“缺爱”的人,则遇到挫折时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独自疗伤,而酗酒吸烟等常见的“自我疗伤方式”,则是早死的主要诱因。所以,幼年时培养的良好的“应对机制”是人生的幸福密码。后来肯尼迪总统能够在古巴导弹事件中脱险,他的仁爱意识、良好的“应对机制”应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良好性格。这些话实际上巴菲特先生早在1996年也曾经讲过,他说,成功的秘诀不是智商,而是性格。而我想说的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七岁之前。所以,我们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对七岁之前的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养成良好的性格。
那么,对于中国的幼儿来说,该如何对他们进行性格养正教育呢?我认为应该选择儒家文化作为他的涵养液。这也是我将要阐述的第二个方面:早期教育向儒家寻求溯源性指导,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选择。
在这个案例中,大家可以看到,美国文化中有对上帝的信仰,对天堂的憧憬,所以4岁的朱莉安娜和她的家人能够安然地面对死亡,他们相信能在彼岸世界获得幸福和团聚。试想,如果此事发生在中国,没有信仰不相信神灵的现代中国人会有如何反应?
显而易见,中国儿童和西方儿童自小接受的文化环境是不同的。文化从来就不是遗世独立的,它从产生伊始便与群体的生活建立了深刻的联系。显然,在中华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生来便具有的精神文化基因。
两年前,我在阿尔夫雷德大学讲《孔子》,有一个大学生问我,他说孔子离我们太远了。我跟他讲了一个故事:60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一个空前的饥饿,有些家庭再坚持两天不吃饭就都会饿死了,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家庭主妇,一个脚很小的女人,去了野外采野菜,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见到,树皮都被剥光了,这个小脚女人发现了一颗桑树,树枝上有几片树叶,但她的脚太小了上不去。这时来了一位大脚的女人,她上去就把叶子也采了下来。我问这些学生你们认为怎么分?学生告诉我,应该给发现者,因为如果大脚女人不去采下来,她会让她丈夫去采下来。有的认为应该给上树的人,因为她在很危险的情况下,把叶子采了下来。最后我告诉他们,结果是上树的人把叶子采下来了以后,下面的人看到上面的人那么危险,就把所有的叶子放在了上树人的篮子里,这个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这是在她的家人已经两天没吃饭可能会饿死的情况下做的举动,上树的人下来了以后说:“这是我给你去采的叶子,你怎么都装到我的篮子里了?”说完就掏出了三分之二,分给了小脚女人。在这个故事中,小脚的女人就是我的妈妈。他们听了以后都很惊叹,一直问为什么,我说这是因为他们血液里的儒家文化所致,她们不识字,但是她们很有“文化”,这个故事说明孔子离我们很近。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背景,已经渗透在我们的DNA中,影响着我们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生活在这个背景下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很难不受其影响。所以到今天,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时,不能脱离儒学。“蒙以养正,圣功也”,儒学提倡在幼儿时期就要对孩子进行性格养正教育,这是一份伟大的功业!
儒家创始人孔子,他在幼年时期即受到了很好的养正教育。孔母教子,讲的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可能大家都知道,孔子三岁丧父,他的母亲把他从邹城这样的一个落后的地方搬到了曲阜,曲阜当时有中国最好的“图书馆”。孔子的母亲让他的孩子去了曲阜,这就是在选择环境。同时,孔子的母亲还是一个非常注重兴趣开发的人。她深谙孩子学习的最好导师在于兴趣,便用游戏激发小孔子的兴趣。当时孔家离鲁国的宗庙很近,每当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颜徵在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天长日久之后,很自然的,年幼的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了(反复看)。孔母还给儿子买了礼器当做玩具,让儿子玩。年幼的孔子便常常邀来邻家的孩子们演练他在宗庙里看到的全套祭祀礼仪,就像有的孩子在一起玩“过家家”(模仿练习)。 “玩”着“玩”着,一不留神孔老师就成了礼仪方面的专业人士。
孟母教子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古时童蒙读物《三字经》中有言:“昔孟母,择邻处。”说的孟母为了孟子的未来选择周边环境的故事。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邹城人。三岁时父亲去世,抚养孩子的重任从此落在了贤德通达的孟母仉氏身上。孟子尚年幼,正处于贪玩、爱模仿的阶段。起初他们家住在一片坟地旁,孟子经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的样子跪拜、哭嚎,还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母亲仉氏立刻察觉到了不妥,非常担忧孟子的未来因为这样的环境而一事无成。于是孟家在母亲的张罗下迁到了县城西北的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爱玩的孟子倒是兴高采烈,从集市上回来以后,就用木头作刀子比划着学杀猪。孟母再次警觉,她深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一咬牙,再次搬家。这一次,孟家迁到了学堂旁边,周围的人知书达理,每天早晨还听得见朗朗书声。孟子也开始变得懂礼貌、爱读书起来,还和邻居小朋友一起学期拱让食物的礼仪游戏。母亲仉氏终于放了心,说道:“这才是我安顿孩子的地方啊!”孟母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仁爱厚德的品行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不久之前,我到了孟子的故里,问了一位老师,孟母三迁其居,它的原因是什么。这位老师的回答让人大失所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孟母三迁,其目的是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法国的罗伯特·欧文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降落到这个世界上开始,便受到原生家庭、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影响。春秋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看到有人在染丝,忍不住慨叹:“白色的丝进入青色的染缸,则成为青色;进入黄色的染缸,则成为黄色。”正如幼儿。每个幼儿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如一张白纸,这张白纸进入到了一个家庭系统、社会环境里,犹如进入一个染缸,都会不由自主地被环境所影响,所浸染。孟母正是在努力地为他的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染缸。
以诚示子。 当孟子还住在集市的时候,一天,看到邻家杀猪,问其母:“为何要将猪杀掉”,孟母怕“杀”字影响孩子的爱心,于是轻描淡写地回答:“为了给你吃肉啊。”孟子大喜后,孟母悟:“幼子常勿诳,童心不可欺。”遂去买了猪肉做给孟子吃。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摔断正在织布的梭子,是为了让孟子明白学习不能中断,不能分心,要持之以恒,聚精会神。90年代,有一个叫王庆根的奥林匹克竞赛冠军被保送到南京大学,后来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很多人认为他成功了,他的母校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栋教学楼。但是硕士毕业以后,他认为他的专业在美国不吃香,所以改学IT,IT学了两年觉得不适合,2012年跳楼自杀,这个大家可以从网上找得到。人的一生的起跑线是从生下来15分钟到进坟墓,如果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应该把起跑线划在生下来15分钟。那么,这样会不会就像李教授说的18岁之前非要在地狱里生活才行?不是的,我们已找到一个快乐的引导方法、教育方法,这就是七岁之前的性格养正。
孟子、孔子成功了没有呢?算不算快乐的一生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七十三,一个八十四,不快乐能长寿吗?孔子死后三年,他的弟子给他守墓。子贡给他守墓6年。现在在座的诸位,你们敢说你们死了以后有人给你守墓三年吗?而孔孟的思想能够传承2500年到今天,影响中国人的同时,还在影响着世界。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看到了《四书》以后,把《四书》翻译到西方,他认为:“中国哲学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他既以著作和授徒,又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断言他远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为神圣。”17到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孔子的人本主义观点与从宗教中解放人权的理念不谋而合,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在所著的《哲学辞典》中列举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七句格言,正是在伏尔泰的影响下,法国 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美国汉学家顾立雅于1934年出版的《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对这段历史有精当的评述:“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所以,我们认为他是成功的。一个成功的典范才值得你去效仿、细化、现代化,去用于幼儿性格养正教育。除了他两位。我给大家讲这三位(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钱伟长先生是钱穆的学生,钱穆大家都知道,《孔子传》的作者,我们的儒学大家。钱伟长先生是钱穆的侄子,受其影响就甭说了。钱穆在燕京大学教书,他的同僚钱玄同反对儒学、反对孔子,还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疑古’。有人告诉钱穆,主张疑古的北大名教授钱玄同的公子钱三强就在班上,让他讲课时注意一点,别引起麻烦,但他并不回避,仍当众声称“若言疑古,将无可言”。不久,钱穆和钱玄同在一个宴会上碰面,钱玄同说:“我儿子很相信你的话,不听我的!”为什么有人会对儒学存在有那么多误解,是因为历代君王对儒学的改良及历次所谓的运动把春秋时期的儒学否定了,我们要运用的儒学是春秋时期的儒学。在漫长的中华文明的进程当中,东方文明之所以没有断层,儒家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被掩盖、被歪曲、被妖魔化,直到今天习近平同志被称为一介儒生,我认为是时代的进步,是孔子的力量。
儒学能够绵延两千年,辐射国内外,一方面是由于其所提倡的“仁爱”、“知行合一”、“专注”具有普世价值,能被国际友人接受;另一方面,是其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容性,能够广泛地吸收不同的思想,从而使儒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学者傅佩荣说:“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研究过人类各种文化,他下了结论,说中国文化最特别。一般的文化只有一度生命,一度生命叫做兴盛衰亡。别的文化兴盛衰亡就没有了,变成考古学的对象,中国文化不一样,兴盛衰亡之后再兴盛衰亡,现在准备第三度重新开始,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奇妙的事情。”从动画片《孔子》开始,儒学在幼儿教育领域开始有了生命力,它不是单单的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而是将儒学精华故事化,让小朋友吸收、理解、模仿,进而内化。这其实是崇德动漫关于如何将儒学引入幼儿教育领域的第一次尝试。其后,我们成立了中国幼儿性格养正研究中心,汇集海内外各领域专家,以300个2岁小朋友为样本,研究如何将儒学现代化用于幼儿早教,这也正是我要阐述的第三个方面:现代化语境下儒学如何应用于幼儿性格养正教育?
我们想把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结合我们教育部所列示的五大领域融合到一起,在一个教育实践中完成。我们怎样做儒家文化的现代化?很多反对儒学的人说,学国学就是背论语穿汉服,所以这种形式给大家造成一种误解。那么我们做的儒学现代化,将儒学应用于幼儿教育,就是把它故事化、游戏化、生活化、系统化。
我简单讲一个关于颜回吃粥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被困于陈蔡,粮食几乎断绝。有一天,颜回利用仅剩的一点大米来煮粥,但突然飞过来一只小鸟把粥给弄脏了,颜回觉得倒掉可惜于是就吃掉了弄脏的一点点粥。这时候子贡看到了,就去找孔子告状,颜回也不生气,只是将事情经过告诉了大家,子贡才发现是误会了颜回,颜回被误解而不生气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论语》里所提到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我们让孩子去背论语,他们不会留下任何印象,所以我们就把它故事化,让小朋友更容易理解。在3-4周的时间内,我们会将这一个故事通过绘本、flash动画、话剧表演等各种方式拓展衍生、内化,并结合游戏、手工等方式进行再次拓展,让小朋友真正理解什么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同时还会将五大领域全部融汇进去。例如,在健康领域,我们进行了关于健康饮食和珍惜粮食的延展,让幼儿实际学习如何煮粥,如何进行食物搭配等;在语言方面,通过绘本及FLASH故事的形式,积累幼儿词汇量及背景知识,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我们带领幼儿认知故事中的背景环境,进行环保创意手工,用废旧报纸制作故事中的柴火。用纸杯制作故事中小鸟的窝等等。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同时,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和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在社会方面,教会幼儿处理不被人理解时该如何应对。通过以上说的丰富活动,配合我们的音乐论语小话剧,让幼儿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与故事中的人物共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内化了其中良好的品性德行。这里没有死记硬背,也没有说教,一切都是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为潜移默化的完成的。
儒家文化讲知行合一,不仅仅是情感教育,还有动手能力的教育。孔子本人就是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六艺当中的“御”有五种驾车的方法,包括“鸣和鸾”、 “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孔子都很精通。我们的圣贤不是一个只懂“子曰”的圣贤。
我们做了一部832集的动画片,叫《巧手鲁班》,是一个专门针对幼儿性格养正的动画片。我们的剧本创作团队由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剧作家共同组成,为这部动画片的艺术性及学术性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动画片的故事框架到每一个分集故事,均由国内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精心创作,在选材及立意上都注重儿童的接受心理及性格涵养。
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手工活动中,幼儿往往需要克服困难,相互帮助,团结协作,集中专注才能完成任务。小小的手工,实际渗透着巨大的性格养正的力量。《巧手鲁班》动画片看点之一就是在丰富跌宕的动画情节中始终贯穿了手工制作的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远离说教、寓教于乐,易于被孩子接受。
大家可以看到图片中小小鲁班和皮休他们在做一个木头房子,这个房子是要送给狐狸一家的,因为他们的房子被风雨吹坏了。这个故事的名字是《狐狸妈妈的房子》,刚开始,对于是否帮助狐狸一家,孩子们是迟疑的,因为听过太多狐狸偷鸡的故事,认为狐狸是坏人。后来,孩子们逐渐明白了不应给给人贴标签,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认知朋友。除此之外,孩子们还将同情心转化为实在的帮助,为狐狸一家搭建了温暖的木头房子。
《狐狸妈妈的房子》手工拓展图片
(见于巧手鲁班亲子读本 手工坊)
为了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道具。例如这个,这是一只笔,它有一个特殊的扣,习近平同志到我们股东的厂里视察时,工作人员将这支笔扣在了习近平同志的衣扣上,他临走衣扣黑了但仍旧没解下来。这再次说明,成功的秘诀是性格而不是智商(笑)。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我们在动画片里用十集的篇幅讲述了一个魔笛与爱心的故事,并根据这支笔的制作原理生产出了一支“魔笛”。这些教具在帮助孩子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同时,还让孩子体悟到与别人合作的重要性,完成了一次情感教育。
这些都被我们放在一个宝盒里,组成一款依托于动画片《巧手鲁班》,围绕“性格养正”主题自主研发的儿童早期教育产品。我们称它为巧手鲁班智慧宝盒,这个“智慧”不单是我们说的智商的概念,它是广义的,包含了情感的(智慧),也包括了动手的智慧。我们希望,家长可以用这个宝盒,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游戏,一起做手工,一点一滴,涵养他们的性格。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性格,进而拥有幸福的明天!
综上所述,可以说,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早期教育的溯源性指导是明智选择,将儒学现代化是科学的创新,而将现代化的儒学纳入早期教育领域,是最大的突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