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总数量约有10万左右,而常用汉字约4000左右,那么其可以组成的词汇理论上有。
其庞大的词汇量足以描述真实的世界,所以暂时不需要创造单个的汉字,如果某些学术领域需要创造新的汉字也不是不可,或者也可以从以前的汉字库中寻找出适合描述新事物的汉字。
1字词:26
2字词:26×26=676
3字词:26∧3=17576
4字词:26∧4≈45.7万
5字词:26∧5≈1188万
6字词:26∧6≈3亿
7字词:26∧7≈80亿
8字词:26∧8≈2088亿
9字词:26∧9≈5.4万亿
10字词:26∧10≈140万亿
也就是说,英语造词的话,需要把10以内的字母的所有排列组合用光还不能超过4位汉字的排列组合量,这就是为什么表达同样的信息量,汉语是所有的语言中最简短的。不信的话,你可以在抖音的评论框里输入一段100个汉字的话,然后将其翻译成英语,再次输入你看能输入多少英语。
也就是说,学习掌握了4000汉字,你就相当于掌握了上百万亿的词汇量。而英语掌握了4000单词还是4000单词,离上百万亿词汇差了十万八千里千里,如果你非要用人脑去记忆这上百万亿的词汇,天哪,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呀。
英语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初始学习难度极低,只需要学会26个字母,就可以完成几乎所有英语词汇的拼读,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世界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剩下汉语一家象形文字,其他都变成了拼音文字,就在于初始学习难度低,人人都可以学习,初级的语言交流障碍几乎不存在。
而汉字的初始学习难度就相对大多了,要直接记忆4000汉字的读音、意思,而且还要记忆它们的声调,这对大脑是非常恐怖的记忆量。不过好在后来我们发明了汉语拼音,将汉字拼读的难度直接降低到了26个拉丁字母。所以汉语拼读这一块的问题解决了,然后就是直接记忆4000汉字了。其实记忆4000汉字和记忆4000英文单词的难度是差不多的,甚至于汉字很多字的记忆比英语要简单的多,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如果讲一下字形的演化,很多的字连文盲都可以瞬间学会,如日、月、山、川、河、流等,
基础汉字、英语词汇的掌握都是一个爬坡积累的过程,但是到了4000之后汉字大开大合,可以组合成无穷的词汇,而英语想要提高词汇量还得继续爬坡,两者的差距在4000字词的记忆量之后,就分道扬镳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105条回答。
很多人不敢相信,美国曾经对乡下牧场的农夫经过调查。
这些农夫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最多只有中学水平,而且从不看书学习。
他们的社交圈也很小,平时多是同家人和其他农夫接触。
他们平时比较常用的英语单词,竟然只有800个左右。
大家知道吗?其实英语字典单词高达25万个之多,其中25%是所谓死单词,也就是实际上没有人会用。
即便如此,英语单词也有接近20万个,即便我们高考英语也要掌握至少3500个单词。
那么问题来了,农夫经常使用800个单词就能生活了吗?
事实证明,绝对是可以。
英语常用单词大概有2000多个,普通人掌握3到5千个就足够了。
对于农夫这种人,他们需要沟通的机会很少,会1000个左右也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汉字一级字库为常用字不过3755个,二级字库为不常用字,也就3008个。
一二级字库其实都是相对常用的字,整个汉语字典有10万个字之多,大部分在日常不会使用,最多偶尔才用一下。
大家注意 ,这可是字,而不是词。众所周知,一个字往往可以同其他字组成几十个词汇。
也就是说,10万个汉字组词的数量是惊人的,词语字典一般有70多万个词汇。
从古至今,无论是英国还是中国,主要的单词和字都没有什么变化,核心的词汇始终就是那么多。
当然,英语也好,汉语也罢,都会引入一些新字词。
比如2007年,公布了2006年汉语新增加的一些词汇,总数不过170多个。
这些词汇其实也不常用,比如:车奴、城市依赖症、丁宠家庭、独二代等等。
按照一年增加100多词汇为例,10年也不过1000多。
这些词汇大部分是不常用的,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过这些词。那么,即便10年多了1000多这种字词,融入70万个词汇中,也是一星半点的,根本没什么影响。
所有汉字约有80000个左右,英文单词17-20万不等。
乍一看我们的汉字少这么多啊,貌似不够用。。。
但是注意:
根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我们的汉字包括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共3500个。就阅读一般的汉语书报刊而言,这3500个常用字完全够用了。因为实际上,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并不多。
就算再扩展一点可能也就6000上下;事实上就这么点,里面就有很多字,有人可能一辈子也用不到了吧!
这离我们的总量80000个还差得远呐。。。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汉字能自由组合形成新的词汇,这样算下来数量可就惊人了。只要我们不断利用已有的汉字创造新的词汇,完全没有不够用的问题啊!
所以从古至今,社会通用字的数量没有显著变化,一直在五六千左右。
英文常用的也就12000~20000个词。但是由于西方语言的特性,英文需要不断发明新词顺应时代潮流。
汉语当然够用。我们平常的常用字也就二千多个,二千多个常用字就能解决读书看报的需要,根本不需要再去造什么新字。
中国的文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结绳记事到简单的象形文字,到复杂的象形字;从象形字到形声字、形意字。经过漫长岁月的创造,经过约定俗成得到大众的认可。然后又经过无数次的整理,才逐渐成熟定形,形成今天大家熟知的文字。
中国的文字不但够用,而且还有许多不常用的生僻字,有些字也许很多人都不认识。中国文字以前都是繁体字,很多常用字笔划很多,写起来很麻烦,所以解放后进行了汉字简化,把一些笔划多难写的常用字进行笔划简化。比如运动的动,繁体字是“動”,门的繁体字是“門”,梦的繁体字是”夢”等等。简化字大大方使了人们书写,也使初学写字的小学生容易记忆和书写。
中国的文字浩瀚如海、博大精深,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意义。所以汉字是够用的,也无须再造新字。
我是中国人,我不喜欢汉字这一说法。感觉好像在说外国文字一样。中国的文字就是中文。大学里有中文系没有汉语系。中文是有灵魂有生命的文字。五千年前中国先民在造字的时候就将字造成是文怀孕生养出来的模式。示爱求交配发出的信息是文之范式。因爱交配怀孕才生出字来。而其中的通道是相与比述。举例说明。古人打猎时发现鸟兽走过会留下踪迹线索。这个踪迹线索就是文。我们将文制成范式进行标注便是字。通过范式的相与比述就完成了意思的延伸。人这个字由丿、乀组合。丿表示阳,乀表示阴,阴阳相爱是人之范式。甲骨文人字象侧面臂胫之形。是以男人成人礼毕时的形态为范式。女字当然是女子成人礼及笄礼礼毕时的范式。建立范式的目的是为了比较,不同比较可以产生新的意思。《说文解字》:“匕,从反人,相与比述也。”。从反人相与比述是匕字之范式。男女比较,男人的反面与女人的正面类似。男女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殖器,匕指向了女性器官。凡字中带有匕字符的字必与雌性或生殖有关。如:牝指母牛,麀指母鹿。而匕这个符号本身与女性成器官没有一点关系。只是一个相与比述。阴阳相交为乂,加点为义。阴阳相交时各自担当是义之范式。阴阳男女是一个相对的认识。各自担当只有通过相与比述才能被相对认识。所以中文还一字多义的。意义的确定在于相与比述的参照确定。因此字与字可以按照一定规律组合,从而便可以产生新的意义。再组合又可以有新的意义产生。而这种分解组合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脑容量。足够人们使用了。绝少再须要创造新的字。特别要说的是:中文是范式文字。每个字背后都是经典式样。在范式的熏陶下。中国人习惯于经典思维。不相信任何定义。只相信与经典比较后的判断。字即子。子延续我们肉体的基因。字拓展我们思想空间。保护好中文就如爱护好自己子女是一样的。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每个字都有N次方的解读,不知何时能用完,我们的祖先是伟大的。
中国科学家还是创造了几个汉字的,比如,氕氘氚。2017年还造了三个新字,为新发现的化学元素命名(见图)。除第一个字鉨[nǐ],其余三个全是新造字镆、{石田}[tián],{气奥}[ào]。
汉字不是够用而是很多很都不常用了,原因很简单以前日常生活当中所用的字,也是我们大家经常用字,而那生僻字,专用字平时谁都用不上一点点的淡化了很多,还照什么字呀,老祖宗把所有的字都造全了呀,我们只有用的份!
中国汉字,无比神奇,仓颉造字,《说文解字》,首部字典,《康熙字典》,洋洋洒洒,《中华字海》,字数八万,《中华字库》,字超十万。中国汉字,词组、词语,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更加科学、精确、精彩、实用、简捷、方便。从古至今,人们总在时常想着发明,改变,“自造”新的汉字。武则天,自创自书,弄出十八字(20或21个),而只有“曌”字流传至今。上世纪二十年代,刘半农先生,首先提倡使用“她”字,为中国的文学书面称谓的科学、准确,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三十四年代,画家齐白石,在现实生活中,首先使用“烤”字,传为佳话。中国的汉字、汉语之组合变化无穷无尽,永远享用不完。国家在科技等领域,规定、发布过不少的新字、新词,可谓规范、标准。
汉字完全够用。我们的汉字具体有多少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由魏励先生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收录了57000个汉字。据不完全统计,1000个常用汉字能覆盖90%的书面语文章,2000个常用汉字能覆盖98%的书面语,3500个常用汉字就能覆盖99%的书面语文章。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能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无论是写还是读,都能够轻松自如地对付了。而这常用的3500汉字以前的初中课本后面的附录部分就有。目的就是让初中生掌握的。所以说到现在几乎没有发明也没有太大必要去发明了。
够不够用?那就先要搞明白汉字能干什么用。
答:文字是思想的外化
世界上文字大体分为三种:表音(印欧语系),表意(汉藏语系),象形(楔形文字)。
不管哪种类型,都是记录你想法的工具。
比如还是猴的你喜欢一个猴姑娘,你和她说“我喜欢你”,姑娘嘿嘿一笑害羞得逃走。
第二天早上猴姑娘回想:昨天我为什么跑回家?我隐约记得有个猴跟我说了什么话?是什么来着?
然后你想了想,我说的话要是能永恒长存就好了,猴姑娘每次“看见”我对她说的话就能想起甜蜜瞬间了。
这样,你就在纸上写下“我喜欢你”几个大字,送给猴姑娘。每天早晨猴姑娘拿出来一看便知道你喜欢她。
可不巧的是,过了几天部落里来了只戴眼镜留中分的穷游文艺青年猴,这猴也喜欢上了猴姑娘,便掏出纸笔写下“爱是山长水阔,最后是你”,猴姑娘一看:哇塞!我要给你生猴子。
这时候你说:我去,我们部落文字不够用。
要我说,汉字肯定够用,是你我水平不够。
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有文字记录以来最古老的文字,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由最开始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演变,再通过人为规范,就形成了一种文字体系,从而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规范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汉字从古代发展到近现代,已经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规范的文字体系,当代《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达到了文字使用领域的全覆盖,能够满足所有行业、所有领域的各种需求。
目前,我国公布的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则已达99%。
所以说,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文字,足以满足现代生活领域的各种需求,完全没必要当心汉字不够用的问题,也完全没必要再费尽心机创造汉字。
博大精深,世界惟一,韩国人想申遗惟恐震不住,国人要爱惜,少些外语教育。
发明汉字主要有三种造字法,即象形字,形声字,会义字。要造一个汉字其实很简单,其中真还有与中医的阴阳五行有很大关係。比如五行金,木,水,火,土。在现有的字中凡属金属及金元素类,都有金旁,凡属草本木本类都有木旁,以下类推水,火,土,造字原理都一样。当你需要一个现代没有的字时,按这个字的意思就造出来了,再就是拼音字母一拼就出来了。中国的汉字夠复杂,没有发明新的字就是证明夠用了。
现在全世界中外语言学家都意识到了,汉语会成为未来唯一高效的文字,特别是到了互联网信息时代。给你讲通俗点的例子,中国几万个汉字你只需要学会其中几千个就能正常阅读和交流,英语要学几十万个单词。如果有新兴事物,比如雷达,汉语只需要将雷、达二字组合就行,汉字数量本身是不变的,而英语则需要重新发明一个单词“radar”,新事物和词语会越来越多,英语会增加到千万级以上的单词量,最后语言崩溃。而汉语还是不变,还是只要会几千个汉字就能交流!汉字比英语,就等于三维对二维!
汉字的数量已达十几万,我们平时常用的不过四千余字而已。其实四千余汉字足以应付日常交流所需。如果不是研究古籍,单从交际而言,这些常用汉字已经够用的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科技新名词的出现,不得不再造一部新字词,象一些化学元素,大部分都是新造的,再象混凝土就是新造的。(砼)
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英语字母已经用来当汉语应用。如N、k、W、B等等。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有些字词要消亡,而有些新字词必将再产生。总之,目前常用汉字够用的是相对而言的。
核心问题是,人们说话都是词或词组,现有汉字足以按组词规律构建新的词或词组,所以汉字完全够用。
汉字不够用?那你说一个近三十年来新造的字出来。官方简化的字不算。但凡其他语言能表述的用汉字都能表述。怎么就不够用了?至于新生词汇这是必然现象,每种语言都会有。至于你说的不伦不类的名词,代词,形容词大多是出现在网络上的网络用语,并不是正确的表述方式。
古代造字,一个字就是一个事物或者一幅画,如果那样的话,字会越来越多了!假设,汽车,火车,动车.....它们都是新事物也不是一样的,用“造字”来描述,说不定现在有几十万个字,还有谁记得过来呢?现在利用原有字,根据事物关联性特色进行分类组词,大大压缩了汉字的范围。
方言很多都能写出相应汉字,意思也能对的上,但因为发音演变的问题,写出来的字的发音与方言实际发音已经不一致了。给人以没有对应汉字的感觉。
康熙字典里收了八万多字,但许多都是地方小范围使用的字,通用的新华字典9600多字,常用的只有2千5百多,次常用字一千,再次用字一千,共4500相当够用了,除非专用的地名人名等,九千六都闲着没事干的一半还多,康熙老祖派人收的纯是爱好,因为他好奇,地方字而已。
新文化运动后创造的而且真正有意义的字是:她,它。在过去,都是他这个字来表达。通过增加了她和它来区分女性和动物的第三人称。再一个字就是人工石的砼字。至于后面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新增加的汉字,其实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就像明朝时期老朱家以金木水火土来排辈分后增加的汉字一样,就是个称呼而已。4000个字足够我们用了。
对应新出现的类属性和基础属性的事物,汉字应该使用字而不是组词。比如电子行业用了“电子”这个词就不太好。如果使用一个对应的字,行业相关很多东西都可以由这个字衍生新词,就系统的多了。很多笔画简单的不常用汉字,都可以赋予新含义和新读音的。
英语是26个字母组成的,汉语只说常用字也有3500个,基数差的忒大。出现新事物,我们基本用这3500字里的就可以组成新词,你可能不知道是啥,但能读,能知道大体意思。英语有时候就得发明新词了,对于专业词汇,很多英国人都不知道咋读。
这只是汉字排列数量,如果把同字不同音以及不同的字意、词意一起算上,那就不止这点数字了。汉字最夸张的地方就是同一组词往往可以表示或内含好几种不同意思。汉字容易太多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哪个容易记?这个还用说么?表音文字错一个字母意思相差巨大,象形文字是固定那几个基础字组合成的,一来不容易错,二来就算错了,也可以根据写的东西推断出正确的字来。
古代汉语中汉字多是一字一意,目前常用汉字3500左右是经过简化的,对于不常用的汉字绝大多数都没有简化。仍然保留着本意,所以你说的一字词应该在10万左右而不是4000。
用现在说法英语是2G效率,汉字最起码是6G效率,我们记住3千左右,可以随随便便表达一切,英语3千单词能表达个毛线,在中国点个菜都难。
能正常工作学习阅读的汉字不需要4000个。极限一点,500个常用汉字完全可以支撑一个人日常阅读。也就是说,只要记住500个汉字,就可以开始飞速学习了。而英语500个单词能干什么?
按照《新编学生字典》,201O年出版第4版,收录单字约7OOO个,收字量能完全满足中小学学生学习和查考的需要。而正常使用的单词在2一3千个左右。所以,汉字够用,不过有些音近字,形近字字音字形,难以区分。
讨厌洋词用汉字音译,特别是译出来莫名其妙的词,沙发,巴士,士多店………
我认为汉字是够用的!因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本身汉字有七八万字吧!但常用的也就1万左右!很多汉字被慢慢的淡化出了,边缘化了!我们的后代子孙都不会认识的啦!我们在新时期也造的有几个字!比如砼啊,电呐!但更多的是造了很多词组!如微信电脑!混凝土啊!手机!百度啊!等等等等!这种新增加的字与被遗忘的字比起来,真是九牛一毛啊!
我们当下并不是要考虑增加汉字,而是要把古汉字捡起来!使我们会读会用!最好是简化一下!现在的人快生活快节奏!读一上千字的文章都嫌烦,更别说让他去写文章了,勉勉强强的写个文章!难字,生僻字不会用!没有耐心去用!读者也不会买账,这也是现在头条上抖音比文章要火的原因!快餐文化!一个小故事,看图片一下子就懂了!谁有耐心去看你的文字描述啊?
时代不同啦!有了影像声音立体的传播!比当年单纯文字的传播要方便实用快捷的多!
所以说,现在的文字啊!需要把古字简化下来!变得好读好用,言简意骇!
真的并不需要另辟蹊径去增加几个汉字!
汉字共有四万多个,一般的字典收录的汉子在一万,还有三万多没有用。我们一般的能看报纸,写封信的也就是认三千字左右。认识五六千字的写文章就没问题了,所以没有必要再增加字数了。增加负担了。多一个总是多一个麻烦。
有一个字说是七几年才发明的,就是《砼》字。说是为了减化混凝土写比较复杂,造了个人工石,合成了一个《砼》。也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种,产品的增加,为了方便,可能会还造新的字。但是我相信数量极少。因为中国汉字已经能概括宇宙万物,人间所有的行动和制造的产品了。你认同吗?
谢谢邀请!我感觉很够用的!甚至有些字用不着都需要淘汰!言语以精炼为要,以恰当为首!只要万物有名,就不需要再有新的!假如又发现了新的物种,汉字就要出新!一家之言!
很简单的道理,人两条腿走路就够了,没必要再生长出来一条腿来;家里来了一桌客人,就准备一桌饭菜,没必要弄两桌,为什么要六个指头抓痒——多一道呢?没事找事,而且是很笨,就像古代有一个故事:说有户人家喂养了一只猴子,每天早上给它三个栗子,下午给它二个苹果。天天如此,结果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改了,上午给它二个苹果,下午给它三个栗子,那只猴子却不干了,起义闹革命了。
汉字从古到今在不断地演变,是一个从繁到简,从多到少的过程,目前我们已知的有四千多个汉字,其中常用的只有一千多,还有不少生僻字是古人用在特殊地方的,还有极个别后人发明的字,比如武则天为自己造的一个字“瞾”,只有她自己一个人用,别人也用不上,这足以说明汉字是够用了。假若真不够用,早就在现实社会出现问题了,早就有人再造字以解决对事物的表述。不用我们现在的人胡思乱想了。
这是地质队上山——操旷心,还不如问一下老百姓医保卡里钱够用吗?来得痛快!
其实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汉字认识两千个,就可以读书看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了。实际上,两千个汉字只是基础,我们读完高中后真正掌握的汉语词语则大概一万多。小学阶段,实际上已经把常用汉字学的差不多了。而在中学阶段没有那么多生字,却有很多的生词,学生不再是用《新华字典》,而是用《现代汉语词典》。
与英语相比,汉字理解粒度有点类似于英语词根,而不是英语单词。多个汉字组成一个新的词语,对应于英语单词。另一个例子就是日本汉语词。有不少日本汉语词,中国人是不理解什么意思的,尽管这个词都是汉字组成的,并且明白后细想这个词的汉字组成也是有意义的,并非日语读音拼出来的。
两千个汉字,理论上最多可以组成400万个双字词语,而日常个人接触的语义不超过2万。
美国研究生考试GRE也就是一万多个单词,还包括除了GRE考试一辈子也再也不会见到的罕见单词。英语因为国际性语言,融入了全世界各地的文化、概念、词语,是世界上词语最多的语言。例如我们熟悉的例如“baozi”,“Gongbao Chicken”,“Kanban”。很多英语词语并不是语义上的不同,而不是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印度方言等的不同读法和写法。也有很多英语词汇是非英语国家文化单词的直接照搬,所以英语国家可能并不使用和理解这些词语,就如同中国佛教典籍中大量梵语词汇一样,比如“般若波罗蜜多”“阿罗汉”“阿修罗”。《牛津词典》收录了四十万个单词。中国《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六万多个词语,基本上包含了现在可见的绝大部分词语。由于中国同一个词语,尽管方言读法不同,但是写法相同,所以也要比英语少不少冗余。
所以,两千多个汉字组成的数万现代汉语词语已经足够使用了。
这个问题后半问是错误的,不仅有新汉字发明,而且还很多。当看完之前有些人对该问题的320个回答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回答都异口同声地说“因为原有的汉字已经足够用了”。其实,这种回答更是错误的。由于这320个错误回答,竟有76万读者,觉得有必要予以更正。
可以这么说,请你打开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里面大部分的元素名称都是大约一百多年来创造的新汉字。“氦氖氩氪氙氡”在古汉字不存在,至于15种镧系元素的中文名称更是自古见所未见,15种锕系元素的中文名称也闻所未闻。你如果认为因为它们是稀有元素,所以古时候没有汉字理所当然,如果是常见元素不致如此了吧,那就又犯错误了,“氢氧氮氯氟钾钠钙镁铝锌钛”等等常见元素名称的古汉字也没有(所以日本把它们分别叫作水素、酸素、窒素、塩素、弗素、カリウム、ナトリウム、カルシウム、マグネシウム、アルミニウム、亜鉛、チタン)。当然还可以列举出一百多个元素的“新”汉字名称,为了不使篇幅过长,就不一一列举了。由此可见,可以说新创造的汉字少了,但是不能说不是没有了。
要创造新汉字,①必须是原有的汉字满足不了需求,需要重新创造新汉字才能满足需求,这些化学元素名称新汉字就属于这一类;②创造的人必须具有权威性,譬如武则天当皇帝以后,给自己的名字创造了一个新汉字“曌”,谁不承认这个汉字砍谁的头,厉害吧!除此之外,对于原有汉字的读音也是只要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就可以胡乱改变,譬如离苏州不远有个浒墅关,这里的浒不像水浒里那样,不读“hu”,而读“xu”,原因是乾隆下江南,把它读错了,当时谁敢说他错了啊,户灭九族之罪!将错就错,一错到底,至今大家旧习沿用仍然读作“xu”;③创造新汉字,也必须得到公众认可,例如仍然是乾隆下江南,到了杭州,喝高了,给西湖的景点“花港观鱼”题字时,把“鱼”字下面的四点写成了三点,发现写错了后,他还辩解说“四点是错误的,四点是火,鱼在火上烤,鱼还能活吗?应当是三点,三点是水,鱼在水中游,鱼才能活。”虽则如此,他改得了杭州一处,难以一下子改变全国的鱼字,只有任他去吧。以后的鱼字下面仍然是四点。我们的汉字简化后,把鱼字下面的所有点换成了一横。估计当时他如果能预测到这个鱼字会这么简化,说不定会高兴地再喝上一壶。
汉字,又称中国字、中文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示意思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上古华夏族人的发明,从甲骨文开始,延续发展到汉朝才确定为'’汉字'’。有学者说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也是传承时间最久的一种存世文字,更是历代官方和民间共用的标准性文字,具有连接各民族感情的纽带作用,也就说不管啥时分了,最终都能形成统一的关键因素之一。
198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里有: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共计3500个字。
简单而言,一个字有一个音或多个音,有一个意思,还能代表出多个意思。即使这个字不能独立表达意思,当它配上一个字或多个字,就是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的意思更丰富。
比如汉字中音和意最多的一个字:
第一个发音'’he'’二声,是最常用的,有非常多的意思。一般来说是并列关系,如:我和你等。
第二个发音'’huo'’轻声,常现有不实在的意思,和动词、形容词组成,表示状态。如:暖和等。
第三个'’he'’四声,是动词。例:和歌,就是对歌。
第四个'’huo'’二声,少见用,人们常把它作四声读,其意思是把粉状物加水搅拌在一起。
第五个'’huo'’四声,常用,也意思明确。如:和稀泥等。
第六个'’hu'’二声,就是人们娱乐打麻将时的常用语。比如这一局:'’胡了'’即'’和了'’。
仅从此一个字的字音和字面意思分析,我们就知道汉字没有增加的必要,简化汉字的目的也是利于学习、拓展并影响世界的。据此,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
(1)、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可千变万化,也可神通意明。世界语种英语都无法比拟,相信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只是早迟的问题。
(2)、相对于个人,学堂识字四五千,真知实用二千多。字与字组合、词语与词语组合,耍多少有多少,这就是词、词组的威力,想用多少都行,尽管组合好了!
(3)、相对于国家,经济繁荣也带动文字繁荣并不断更新完善。出现了新事物,不一定非要创造新'’字'’,可以用词语或词组来命名,岂不是更明了。礕如:武则天造字的'’曌'’,只是摆设,少有用处。
(4)、相对于世界,我们更应该热爱祖传的文字,利用孔子学院的便利,向世界传播汉字,努力让中国汉字成为世界性最大语种。有可能,因为汉字方便学、好理解!
综上所述,识得3500字就足够了,它的使用覆盖率能达到99.48%,没必要一味地追求造新'’字'’。
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之后逐渐发展两大类,一类叫拼音文字(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等),另一类叫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
拼音文字是线形的,给你一个字母,你看不出任何意义,只有当一串字母像一条线那样组合起来,才产生意义。然而,作为方块文字的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举个例子,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由此可见,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而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如果说拼音文字是一维的,那么汉字就是二维的,类似图像。图像的信息量大得多,不信的话,你在电脑里存一篇很长的文章,也占不了多少存储空间,但你若存一张很简单的图片,也会占用较多的空间。道理差不多。
这样说来,现有的汉字已经足够了,如果有新的意思要表达,用“转注”和“假借”的方法就可以解决。
汉字够不够用,相对的,如妈可以用娘代替,但很多地方方言汉字就写不出来,只能用意思差不多汉字代替,如上海人说天气十分<吼势>让人<挖刹>这些汉字是没有的,只能用象音字,或者写天气闷热,让人十分难受,又如宁波人叫妈,叫<鞍m>,所以中国汉字也不是万能的,十全十美,中国文字还有个最大毛病,文字加一笔立马变成另一个字,这些毛病治也治不好,当然中国汉字也有很多长处,不然早就淘汰了。
奇想,至今还有大量的古癖字,未能学来。
中国汉字库,一部康熙字典,足让你学几年,才掌握一二。常用字已经满足日常公文实用。假若你爱好书法,繁体异体字,够你认知许久。
中华大字典,更是丰富多彩,够人研究一辈子。
至于发明文字,没有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化字的运用,已经足以书面表达完备。
文字是语言书面表达的材料,语意多彩多姿。一字多音,一字多义。
字没有增加,而词汇则有了舶来品,非常髦的合时,比如同志就是源自外国,罗曼蒂克,是为烂漫浪漫之意。
再多的汉字发明,仅仅简化字就是对汉字的革新简化。
中国汉字的书体纷繁,也是汉字不同的笔法便有差异的字态的展示。
汉字,中国独有,渊源而精深。学而难以全面掌握。一词形容,浩瀚众矣。
浅见,没有必要再发明。或许到了一定的发展,会有变化汉字的识读与书写,成为运用方便的特点。适应社会快捷之时速。
汉字是随着历史的需要而发展的.基本的文字都已经够用了,但是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也会创造一个新的字.化学原素中的好多字就是新创造的如:“钇""钕""锶""锕"等等,整个原素周期表有很多的创新文字。
其实中华的文字每个朝代都有新创造的字,武则天就创了一个"曌"字,鲁迅还创新了一个"猹"字.清朝的皇帝们创造的字就更多了,康熙字典就有几万字,不过我们实用的也就几千,有些字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
中国字有无限的组合能力,一般的新生事物都可以用组合词表意,化学原素中新组合的字人们都好理解,大部分都是音译加了金丶石之类的部首而成。
中国文字与外国的字母文字比起来,有它的复杂性,但又有它的先进性,好多优越之处是外国文字不可比拟的。
愿中国的文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有创新!
99%的人,常用汉字不会超过2000个,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累计学习汉字4000多个,其中小学是3000字。。。。。这里面有大量的字,是存在于诗词或者古文里面,还有元素周期表,现实当中极少用到。汉语的特点,导致现实中有些生僻字即使用常用字代替,也能被人看懂,网络上很多文章就存在好多这种情况。。。。
汉字够用,汉字从甲古文演变至今都有象和义。
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汉子总起来说有几万个,但是人们最常用的也就二千多个字。
如此看来,似乎是不能穷尽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其实这些常用的汉字,用来表达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记录生活点滴,照样是绰绰有余。因为汉字最能变通,一个字有多种解释,多音字、多意字。
字能组词,两个字的词、三个字的词、四个字的词... ...以此类推,能组成很多意义不同的词,我国文化中,有个很形象的词,叫“造句”,人人能造,人人可造,只要表达的意思清楚,让人明白,说理透彻,就是很好的“造句”。
例如:小时候,我在小学阶段
写作文,描写秋天的景象,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秋天》,要写秋天自然就写到农村的丰收景象,在写地瓜长得好时,山里的孩子,只知道写土话,描写地瓜:叶子长的绿,地瓜勾上,结的地瓜把地面撑得“裂纹”很大。
写到“纹”时,不会写汉子了,就上讲台问老师,老师是一位50岁左右的男老师,我问:“老师!纹怎么写?”。
老师说什么纹?我说地瓜把地面撑裂了纹。老是低头凝思一会。忽然有些生气的说:“你这么笨?还纹,你不会写裂了缝“”。
奥,老师高明,汉子量储存量不多的我,一阵惊喜,对呀,地瓜把地面都撑得裂了缝!
由此看来,汉子很够用,能变通,能造句,有什么不够用的呢?
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统一和使用,己经做得很好了。
剩下的是汉语(音),即说话用普通话统一方面,还任重道远。主要是义务教育普及和强制推广普通话方面做得不够。
现在全国各地南腔北调,很多地方(包括政府机关在内)方言泛滥成灾,叽哩咕噜让人不着边际。中华民族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难道在语音,普通话统一方面,还不如西方一些统一说英语的小国吗?
建议以后在全国强制推广普通话!
当然够用!《汉语大字典》收录汉字60370个,《中华字典》收录汉字10000多个,而我们日常所掌握、使用的汉字只占很小一部分,所以没必要去琢磨增加新的汉字。
题目是两个问题,那我就逐个回答:①够用;②因为发明新汉字的需求已经不大;
既然问“为什么没再发明新汉字”,那首先就要先回答“为什么要发明新汉字”。答案很简单,发明新汉字自然是因为现有的汉字不足以准确形容/表达某种事物,所以需要用到新的汉字。
由于那时候陆续有新的元素被发现,中国的翻译家在翻译这些新元素之时除了借用一些古字之外,更多的还是采用自创新字的方式,比如:镎(Neptunium)、镅(Americium)、镄(Fermium)等等。
在化学元素之外,这段时期内也创造了一些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极其频繁的字,比如“她”。是的,“她”这个字在古代是没有的。在此字被创造之前的古代,那时用来指代女性第三人称使用的常常是对应人物的身份词,比如某某女、某某妻、老妪、婢、女子……偶尔使用单个汉字的情况也有,但不多见,比如“伊”。民国时,刘半农自创了这个“她”字,为了让社会能更快、更好地接受这个“她”,为此他特意写了一首诗,那就是国人们都很熟悉《教我如何不想她》。二十世纪初叶,白话文运动兴起,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的刘半农先生注意到,文言文中对女性第三人称的称呼转成白话文时总有些笼统,于是他为使白话文更加“白话”便开创性地造了这么一个“她”字。
(刘半农)
知道上面几种造新字的例子之后再回到题目,我们会得出一个新问题,即:“诸如上面例子的情况在当今时代还多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自然是不多了。
新事物被创造出来,往往都是源于人们的普遍需求。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有需求,但不普遍,这种也不会催生出新事物,比如各种罕见病的特效药。由于某种病的患病率极低,全世界加起来的患者有时不超过两位数,甚至个位数,尽管对这些患者来说特效药是救命的刚需,但这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他们的需求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几家大型医药公司会花费巨额的资金投入去研发此类病症的特效药,毕竟不划算。而对于汉字来说也是如此。
白话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非常成熟,而类似新元素被发现的而需要另造新字的情况也极少。没有了普遍的需求之后,创造新汉字也就变得不再重要,因此也就出现了题目说的“几乎没有再发明新的汉字”。
以上是针对题目的回答,下面则是对题目的一些拓展和补充。
其实,现在汉字的趋势并不是新汉字有没有再发明的问题,而是某些老汉字被逐步边缘化的问题。
汉字是很特别的文字,跟英文字母、日语假名等文字不同,单独一个汉字本身往往就带有含义。比如常见的“风、雨、雷、电、天、地、人”,这些字单独一个就拥有对应某一种事物的含义,这时候它们属于名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汉字除了带有原来的词性(名词、形容词、动词等)之外,正逐渐出现开始带上其他词性,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使用,名词作形容词使用,比如:雷死我了、你被他绿了、你可真牛……
由于上面这种词性的增加,导致单个汉字可以表达的含义大大提升,很多新生事物都被涵盖在这些新增含义的“旧汉字”里面,更不必说两个汉字、三个汉字组成的新词语,那其内容的充实程度又将提升好几个数量级,这也是新汉字没有再被发明的一个原因。不过这种 常见汉字/词语 的含义变得更加丰富的倾向也带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其他一些字的含义被日趋边缘化,甚至某些字本身最终不再见于口头或书面,变成生僻字。
这里我稍微列举一些汉字。
畋(tian):表示打猎或耕种,现在基本不用;
讽(feng):现在基本只被用来作“讽刺”使用,但此字原来的含义(背诵、劝谏等)却早已不再为大众熟知;
贳(shi):本意为出租、赊账,也有赦免之意,现在已极少用到;
类似上面情况的字还有很多,但这一部分只是对上面答案的补充,所以就不再做太多介绍了。
(完)
汉字除了个别专有表示元素的字需要重新发明外,现有汉字通过排列组合可以产生无数的词语,完全可以满足不断涌现的新事物需求!可是英语不行,比如汉语表达四边形,五编形,六边形,七边形很容易,但是英语里这几个单词完全不同!不是专业学习数学的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还有听诊器,血压计,绷带等医用词语,汉语见字知意,可是英语不行,不是学医的很多无法正确说出这几个词语!我曾经在工作中问过一个美国人,锡渣怎么说?是不是soldering dregs 他说不是,要回去查字典!可是对于汉语这就不是问题!我们可以凭借掌握的2000个汉字给事物命名,然后说给别人也能听懂。比如,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东西虽然不知道它的标准名称,但是可以给它暂时取名并被人理解!总之,英语需要给每合东西配个单词,但是汉字只需要排列组合就创造出新词语满足需要!英语单词已经超过百万,超出人类记忆的极限,可是2000多个汉字依然轻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绝大多数英国人读不懂莎士比亚,里面有很多词语不认识,可是中国人依然可以解读2000秒前的文言文!不是英语不能组合,是因为发音太长!比如,我们叫操作系统,四个音节!英语叫Operation system(奥泼瑞兴赛思特姆),八个音节太长!只能简称OS!所以英语里简称太多,而且不同行业不同意思!
汉字是自然演化的,不是发明出来的。
也就是说地球上有什么东西,基本就能找到汉字的原型,与之对应。
古人不是想发明就发明的,如果你写出来的字没有根据,别人看不懂,你这个字就没有意义。
说个大家都知道的现象,有时候一个字不会读,只读会读的那部分,还有就是你看他像什么,就算不认识,大概也能猜出他的意思。
很明显,你能把每个字弄清楚,你是最牛逼的学者,人家都要仰视你。。。
汉字以前够用,现在真的不够用。自从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以来,汉字的表述就跟不上新生事物的产生。于是就产生了一些不伦不类的的名词,形容词,代词等等。
目前的汉字已足够我们使用,所以没有必要再发明产生新的汉字。
这里,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目前汉字(包括常用汉字)到底有多少。
目前我们所知的汉字数量的极限,应该是《康熙字典》,它收录汉字47035个,是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之所以有这么多,是因为它依据材料典籍把古往今来所有的已知汉字都囊括进去,堪称汉字收录数量的“吉尼斯之最”,当然里面涵盖了很多不常用的字甚至是生僻字。
这么巨大的数字,说明汉字数量是足够用的。
其实,我们平时用的较多的汉字,几乎都在《说文解字》里面!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辑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字源流变化的字书(字典)。它以汉字偏旁540部为基础,收录了9353个汉字,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字的必备工具书。
《说文解字》收录的汉字属于古文字体系(“隶变”之前是古文字体系,之后是今文字体系),而今天我们常用的汉字数量当然要少得多了。
这就要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由新中国政府推动的,为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需要,旨在提高全民族识字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规模宏大的汉字简化运动(建国之前虽然也有实验推行,但成效不明显)。标志性事件是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又对该表重新修订并予以公布。
简化字推行(撇开弊端咱们先不说),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识字率,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常用汉字数量维持在三千字左右:
既然这几千个汉字就基本满足了我们现代人表情达意、沟通交流的需要,那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再去发明新的汉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