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西周之周宣王,曾命太史,作大篆《史籀》十五篇,是为《史籀篇》。此十五篇一出,即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蒙学课本。之后,《史籀篇》更是被作为,太史教授学童的课本教材。因为太过重要和出名,最终,《史籀篇》中的文字,被称为籀文、籀篆。
据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国得到了,全部的十五篇《史籀篇》。之后,秦始皇决定,统一各国文字,是为“书同文”。有鉴于《史籀篇》,意义非凡。最终,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三人,参考和仿照大篆楷模——《史籀篇》,创造出秦小篆版本之《仓颉》、《爰历》、《博学》篇。至此,我们可知《史籀篇》,其实就是秦小篆的最重要源头。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李斯作《仓颉》7篇、赵高作《爰历》6篇、胡毋敬作《博学》7篇。再之后,秦朝便将小篆版本的《仓颉》、《爰历》、《博学》,作为了通行全国的规范字帖,也就是识字课本。
秦朝灭亡后,西汉时,十五篇《史籀篇》被西汉政府所得。而且,《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也大概率也被西汉政府所得。不过,待到东汉首帝——汉光武帝时,十五篇《史籀篇》已失传六篇。而到今天,则一篇都没留下,实在是可惜。据传,大致也就是在东汉时期,《仓颉》、《爰历》、《博学》也失传了一些。
不过,东汉之后,也不知道从何时起。《史籀篇》、《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这些字(贴)书,均全部失传了。最终,仅有《仓颉篇》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内容。例如,经学者研究,《史籀篇》大概有223字,存于《说文解字》中。至于《史籀篇》、《爰历篇》、《博学篇》则仅留下了名号,被记录于一些古代典籍中。
需要说明的是,经一些专家考证。《陈仓石鼓文》大概率是,现今仅存的,最接近,最近似于《史籀篇》的文字。如此说来,透过石鼓文,我们倒是能看到,一些《史籀篇》字帖书的书法风貌。
话说,虽然《史籀篇》失传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历史典籍,一窥《史籀篇》的遗风。例如,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当然了,《说文解字》中,也有类似记载。
再例如,《汉书·艺文志》里,写道:“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僮能讽(背诵)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此外,许慎也在《说文解字叙》里,引西汉《尉律》,写道:“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通过,这两本古籍的记载,我们大致可知。在西汉想做太史,得能背“籀书九千字”。换言之,《史籀篇》大概率可能有九千字。
因为秦朝,李斯所撰的《仓颉篇》借鉴了《史籀篇》。而《仓颉篇》有幸又被流传了下来。故而,通过秦《仓颉篇》,我们大致可知。西周之《史籀篇》的内容形式,应该是和秦朝之《仓颉篇》,以及西汉之《急就章》、南北朝之《千字文》一样。即大概率是用,韵文的形式,串接起不同的汉字的。
至于,西周之《史籀篇》,文字到底长什么样。因为《史籀篇》已经失传,专家、学者们只好通过相关考古资料,进行推测了。最终,所前文所述。很多专家、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处于周宣王到秦始皇时期的,秦国《石鼓文》中的字体,大概率是最接近于,《史籀篇》文字的字体了。
至于说《石鼓文》之文字,是最接近《史籀篇》文字的依据、证据嘛。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一是,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用的文字体裁,就是“史籀大篆”。二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选择了参考《史籀篇》。即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上,统一简化出统一的文字——秦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