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生自2017年开始,中小学语文教材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教材。
所谓"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和全国原先的人教版相比,新课改想去掉“繁难偏杂”,但实际是语文识字重心下移。从一年级开始学生的日均识字量突然增加。
▼中国大陆不同年代语文教材识字量比较
年代
总识字量
一年级总识字量
每天平均识字数
1963年
3500
750
3.7
1978年
3000
700
3.4
1986年
3000
650
3.2
1992年
2500
400
2.0
1994年
2500
400
2.35
2000年
3000
750
单纯一类字5.4
算上二类字8.4-12.1
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语文课标中把汉字分成一类字和二类字,一类字要求不但会认还要会写,二类字会认就行。可是当孩子写作文的时候,不可能只用一类字来写,而二类字又没有要求掌握书写,于是孩子们的作文普遍存在着错别字连篇的问题。很快,小学语文老师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做法:只要教材上出现过的字,不但都要会认,而且必须都要会写!这就意味着孩子平均每天装进脑袋的汉字数量猛增——如“人教版”的是8.4个、“北师大版”的是12.1个!
“尽快认字、提前阅读”会一定程度上要求低年级孩子学习提升识字量,小学阶段学生的日均识字量突然增加。
不仅如此,教材比以前更加注重基础的掌握与积累。对小学生的认字和写字,提出了更高与更细致的要求。
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要认识300字,虽然比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减少了100字,但是学生在学习识字、课文单元,平均每节课要认9-11个生字,对一年级学生仍旧存在难度。
除了一年级,二年级每课的认字和识字数量和难度几乎也有所增加。
比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中
要求孩子会认的字
▷人教版有8个;
▷最新部编版教材达到了15个,接近原来的两倍!
要求孩子会写的字
▷人教版有6个;
▷最新的部编版教材有9个,并且难度也有所加大。
再比如在第四课《曹冲称象》中,
要求孩子会认的字
▷人教版要有13个
▷部编版教材有14个,
要求孩子会写的字
▷人教版有以下6个
▷部编版的要求是10个。从笔画的难度相比原来的字都有所加大。
从认字、写字的难度到应用广度,新编的部编教材远远超过了人教版教材的要求。
面对新教材的来临,让孩子在自然的、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尽量多识一些字,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还可以增强他们入学时的自信心。
《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字卡 礼盒装》
《百尺竿头的140个汉字.字卡 礼盒装》
这套书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把出现频率高的一些汉字逐先教给孩子。
本套书一共选择了420个高频字,每本讲解140个字。第一本《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选用的是1-140个字;第二本《百尺竿头的140个汉字》,选取的是第141到第280个字。
《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字卡 礼盒装》
《百尺竿头的140个汉字.字卡 礼盒装》
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孩子对汉字字形的细微变化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弄混淆,比如“他”和“地”,“已”和“己”等等。所以在再版的过程中,这套书给每个汉字附上若干拓展学习,并组成词语,便于家长带着学有余力的孩子一道辨字学词。
汉字是象形文字,从图画演变而来,钱老师从字源的角度,用小孩子能听懂的话语,尽量忠于汉字的本义,把这140个汉字逐一作了解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反复出现、强化记忆,为孩子的自主阅读、写作打下基础。
然后给每个汉字配上一幅丰子恺风格的插画,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出来,协助记忆。再给每个字写个脚本,做成140个“汉字课堂”动漫,识字这件无趣的事,瞬间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汉字“理”
家长可以每天晚上在孩子睡觉前,与孩子一起,依次指读一页学习某个字,然后将其中的意思与孩子讲述一遍,接着带孩子欣赏图画,最后再用智能手机扫描该页的二维码,与孩子一起观看动漫。
这样,孩子不但认了字,还养成了每天睡前阅读的习惯,促进儿童自主学习,也增强孩子入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