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罗莉工作室

【摘要】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肩负着两项重责:一是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愿望;二是教给孩子多种识字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识字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游戏和故事的特点,以随文识字为主,将听读识字、集中识字的多种识字方法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走进语文的殿堂。

【关键字】低年级 识字教学 随文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最基础的目标在于认识常用字,最重要的目标在于激发孩子对于学习汉字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外阅读是帮助孩子们加强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就尤为重要。针对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游戏和故事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也应采取多种识字方法,将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不断激发孩子们对于学习汉字的兴趣。

一、听读识字,建立初步印象

低年级的孩子虽然识字不多,但是简单的故事儿歌都能听懂,并且特别擅长于记忆。而且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大都较短,故事性比较强,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所以很多孩子在听读的过程中就能将字音基本记住。特别是一些经常出现的,字形比较简单的,或者与孩子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的字。重视听读,特别是边听老师读,边用手指着,能为接下来的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北师大一年级上册四单元《家》这首儿歌中,“是、的、家”这三个字出现了六次,第一遍听读时,听到后面很多孩子都能跟读这几个字。“白云、树林、小河、种子”这些词语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的,字形也比较简单或者有特点,多听几遍,当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大部分孩子也能读出来。听读识字为对应汉字的字音和字形,联系汉字的字义搭起了一座桥梁,适用于简短的儿歌教学。

二、集中识字,认识汉字特点

汉字的构字大都有其特点,古人解说为“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构字法,可见学习汉字是有规律的。集中识字就是将拥有同一特点的字放在一起,引导孩子自习观察,启发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以集中认识一部分字为引,教给学生认识这一类字的方法,并在相对应的课文中去巩固。集中识字主要有这样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看图识字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开课就是“字与画”,将汉字与生动形象的图画对应起来,既激发了孩子识字的兴趣,又通过“看图猜字”提供了一种学习汉字的逆向思维“看字——想图——猜字”。为之后的偏旁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字带字

在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基本字后,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等方法,认识新的字。比如认识了“大”字以后,可以通过“加一笔”认识“太、天、夫、犬、夭”这几个字,但是需要注意提醒孩子的是,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这些加进去的笔画不是最后写,仍然要按照汉字的书写规则来写。特别是“变一变”还能起到区分形近字,减少错别字的效果。比如“干”字第一笔变成撇,就变成了“千”字,“太”字的点变一个位置就变成了“犬”。基本字带字还常常用两个简单的字组成一个新的字,比如“日月明”“口天吴”“双木林”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三)形声字带字

形声字带字需要建立在学生有了一定识字量的基础上,并且要做好字音、字形与字义的区分。如在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教学《看花灯》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睛”和“蜻”,就可以带出之前学过的声旁“青”,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请、情、清、晴”等字,并根据它们的形旁来理解字义,区分这些形声字,作为一种拓展。

(四)同偏旁字字组

有同一偏旁的字通常大都相关联,将同一偏旁的字组合起来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对理解字义上也有很大帮助。比如在教学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水乡歌》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认字条和写字条中的字,就能发现“满、湖、河、清、活”这五个字的偏旁相同,而且这几个字都与水有关,从而认识到含有三点水这个偏旁的字大都与水有关,顺着这个思路,学生还可以举出很多含有三点水的字“江、海、汗、汤、洗”。有些偏旁还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加强对字的识记,如在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春天的手》一课中,提手旁的字有“拍、抚摸、拉、拂、掠”,孩子们还能想出更多的同偏旁的字,通过“你比我猜”的活动形式,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字的记忆。

(五)形近字字组

形近字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比字形,练习字形与字义,以免写错。如在教学“日”和“目”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日的中间有一横,因为只有一个太阳;而人有两只眼睛,所以目的中间有两横。这样一来学会就不会弄错了。

(六)多音字

多音字的教学重在将字音与字义对应起来,联系平时的生活实际。比如北师大一年级下册《老树的故事》一文中出现了多音字“乐”,在本文中出现的词组是“音乐”,在前一个单元中还出现过“快乐”一词。虽然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不会将这两个词中的字读错,但仍需要通过组词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与音乐有关的都读yuè,与心情有关的都读lè,以防当学生遇到不常见的词组时读错。

(七)反义词

反义词的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还能扩大他们的词汇量。例如在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画》这首诗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反义词“远近”“有无”“来去”,学生也能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反义词,如“上下、前后、左右、天地”等,丰富了他们的语汇。

三、随文识字,分散难点

由于教材的编排特点,相对于集中识字而言,随文识字在实际的教学中更为常用。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识字方法,而是将识字任务分散到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策略,采用的也大都是集中识字中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在识记生字的时候,往往不是采用单一的识字方法,而是根据学情和字的特点,多种方法有序使用。目的在于帮助孩子理解,强化记忆。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选择最有利于自己记忆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并不强求每一个孩子都能说出每一种识记字的方法。许嫣娜老师在《乌鸦喝水》这一课中,就给我们进行了生动的阐释——

当孩子们看到乌鸦的图片说它长得“黑黑的”,许老师及时肯定了孩子的回答,并进一步深入“乌就是黑的意思,比鸟字少一点。乌鸦是一种鸟,所以鸦是鸟字旁”,这样一来,不仅区分了“乌”和“鸟”,也认识了“鸦”字,更知道了“乌”就是“黑”的意思,同时也为后面孩子学习“喝”字铺垫了方法基础。接着,老师板书了“乌鸦”二字,强化了孩子的记忆。

当引出题目“乌鸦喝水”后,许老师提出了问题“这个‘喝’字我们没有学过,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孩子有了之前老师讲“鸦”字的铺垫,稍一思考就回答出“喝水要用嘴巴,所以是‘口字旁’”,右边学生没见过,不知道怎么说,老师没有进行生硬的讲解,而是放过,转而带着孩子们一起书空,记住“喝”字的写法。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时候孩子们回答“乌鸦口渴了,去找水喝”时,许老师板书“口渴了”,并提出问题“ 这个‘渴’字,你觉得它和我们刚才认识的哪个字长的很像啊”,孩子们都兴奋地指着课题回答“喝”,许老师表扬了孩子,并引导他们继续观察发现——哦,左边的偏旁不一样;右边是一样的;喝是用口,所以是口字旁;人不喝水就会渴,所以渴是三点水。为了强化孩子们的发现,许老师用生字卡片互动游戏进行了巩固。顺势进入课文的时候又再次强调“咱们把这两个长得有点像的字送到句子里,你还认识他们吗”,强化意识。

在学到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时候,许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把手遮在眼睛上方四处看看,顺势解说“这个动作变成文字,就是古时候的‘看’字”,并板画了古汉字“看”,说明“现在的‘看’字就是由古时候的字演变来的。有了之前生动有趣的动作,再看看黑板上形象的古汉字“看”,孩子们顿时觉得看字亲切有趣,书写的时候格外认真。

紧接着许老师又问“它看见了什么”,同时出示图片,孩子们纷纷回答“水”“瓶子”“半瓶水”。许老师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又得出了“瓶口小”的结论,于是出示一组词——“一个瓶子,半瓶水,瓶口小”,串联课文内容,让孩子反复读。在教学“瓶”字时,许老师没有采用以往的字理识字法,而是抓住了这个字不容易读准后鼻音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情景,让孩子反复读“一个瓶子,半瓶水,瓶口小”,既训练了孩子的读,同时加深了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了乌鸦喝水的困难。

小乌鸦终于想到了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许老师没有直接说,而是带领大家走进了她的“魔法课堂”,化身为小乌鸦,用手当做小乌鸦长长的嘴巴,把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入装有半瓶水的小口瓶中,并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她的动作,说说自己的发现。孩子们说“水慢慢升高了”,许老师及时表扬了孩子“不仅读懂了文中的一个词语的意思,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说出来”,孩子们很快就发现文中“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紧接着许老师又问:“瓶子里的石子慢慢变多了,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小乌鸦是怎么做的呢?”孩子回答:“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用嘴巴夹住石头,这就是‘叼’。”许老师肯定孩子的回答后,边做动作边解释,接下来举出生字卡“叼”,孩子们边读边和老师一起用手做“叼”的动作。就这样,叼字便活了过来。

许老师以随文识字为主,兼用看图识字、偏旁识字、形近字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通过识字将本篇课文串联起来,以识字为主,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孩子能更好地有感情朗读课文。做到了不仅让孩子始终兴趣盎然地学习汉字,而且通过汉字理解了课文,帮助了他们的阅读。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是基础也是重头戏,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汉字的字形,了解部首的含义,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他们会发现一个个汉字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一个个生动的动作,一张张形象的图画,一群群相关联的好朋友,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而这个汉字的秘密正是需要我们引领着孩子们去发现,去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关于汉字的精彩故事。只有拿到汉字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阅读这扇大门,一步步走进语文的殿堂,享受文化的熏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