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个字》是一部1984年上映于大陆的彩色动画片。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阿达编剧。讲述了一个父亲教儿子识字,通过讲解象形文字,说明中国文字的起源的故事。本片于1986年获南斯拉夫第七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片奖。
,时长10:31
父亲教儿子识字,通过讲解象形字说明中国文字的起源。影片借用三十六个活动的象形文字,讲述了一个有 趣的故事:红【日】蓝天,远【山】近【水】,【鸟】在飞翔,【象】在 吸水,【森】【林】【草】地,一片翠绿。【夫】骑着【马】儿,穿【竹】林,过【田】野。突然,夫从马上摔下,马跑了,夫用【刀】砍木,造一【舟】,大象将夫卷入舟中,将舟推下了水,水中有【鱼】。夫撒【网】捕鱼,鱼逃走。空中飞过【燕】子,日边出现乌【云】,云儿飘走,下起【雨】来,夫便用【伞】遮雨 。忽而舟翻,夫落入水中, 浪将夫推到【石】上,夫用【火】取暖。此时,一【龟】游来, 驮起夫,夫又回到舟上 。夫随小鸟的引导前行,见一【虎】正追一【鹿】、一【豕】(猪)和一【叟】,夫拉【弓】射箭,虎即死去。叟进入【舍】内, 将一只【羊】送给夫,夫牵羊来到河边,地上有【花】,又见一小虎在哭。夫设法将虎、羊、花运到对岸。这时夫想起了跑掉的马,便吹 口哨,马又回到夫的身旁。夫带着一大批动物,让它们回到森林。夫回到家,【门】里出来一【犬】一【子】,后又出来一【女】子,夫将花插在女的头 上。子高兴地喊道:“爸爸给妈妈戴花喽!”此时,天空出现一弯明【月】。
父亲一开始写了“日”、“山”、以及“水”。
原本只是平面上的几个字,但是忽然纸上的景物忽然有了色彩,而水也开始流动起来了。
接着,父亲写了“鸟”,笔锋刚收,这两只可爱的小鸟便开始欢快地飞起来了,飞向了刚才写下的树林。
紧接着“象”出现了,它走去了刚才写下的水边,吸了一鼻子水洒向了空中。
在教习完“草”和“田”之后,父亲写出了“马”和“夫”并建议儿子用这些象形字编一个故事。
马这里用的是小篆
于是,动画的主体故事便开始了。篇幅不长,下面各位可以尽情来观赏一下。
点击观看视频
在动画里面,冒险的是“夫”,与“夫”互动的也是那被写下的一个又一个字。相比于像是定格于照片上的父子俩,这部动画里面最有生命力的反而是这些纸上的象形字们。
在教学汉字之外,这部动画更多地展现出动画这一媒介的魅力。动画就是要让纸上画出来的事物获得生命,而这三十六个字在这里确实获得了生命,以及属于各自的最独一无二的经历。
在现实与虚拟之间
动画中的汉字都是象形字,而象形字正是描摹现实事物而产生的。于是,这些早期的象形文字就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地位。同时,单个文字是对应着某个特定的读音的,是有特定意义的,这又与我们平时所画的图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了。
因而这些象形字既是物本身,又是一个符号。
小篆的“马”与甲骨文的“夫”
所以,在这部动画里面,这些作为主角的象形字们,指向的即是实际的事物,但它们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些有意义的符号。
这种效果只有象形文字才能做到,而这种奇妙的体验也只有使用这种文字的人才能体会到。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
假设我们用拉丁文字做一个类型的动画,应该如何在man和男人之间建立图像的联系?又如何在elephant和象之间建立起联想呢?
“夫”与“象”
对这部动画,黄沂海先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三十六个字》由篆体汉字的形式美,传达出笔触间的抽象美,揭示了一个民族深远的文化源头,一笔一画里埋伏着厚重的审美追求。
文字既是写实的,但同时它又是言虚的。这虚实之间传达的是导演的匠心与诚意。
而动画中更能体现现实与虚拟的关系的是,故事里的创作者对于文字们的历险故事的介入。
“夫”的历险是创作者安排的,但是在这个历险的过程中,创作者不仅仅是创作了故事,而且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当现实的人类的手为纸上的“夫”提供工具与帮助的时候,现实和虚拟的界限开始模糊了。
这样的效果当然不仅仅只有动画才可以做到,但是在这部动画短片里这种尝试却格外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