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STEAM教育理念的普及,机构以乐高积木为载体,致力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逻辑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社会责任驱动
倡导“玩中学”理念,推动教育公平,为不同背景的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非学科素质拓展机会。
解决传统教育痛点
针对传统教育中动手实践不足的问题,通过模块化拼搭课程,激发儿童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教育价值凝练
系统性思维培养
课程设计融合工程学、数学与艺术,通过项目制学习引导学员拆解复杂问题并逐步构建解决方案。
跨学科知识整合
每节课程结合物理原理(如杠杆、齿轮传动)或编程逻辑(机器人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自然渗透。
情商与韧性塑造
小组合作任务中强调沟通技巧与抗挫能力,帮助学员在失败迭代中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目标学员群体定位
竞赛特长方向
针对有意参与FLL等国际赛事的学员,提供专项机器人设计与策略优化高阶培训课程。
03
引入机械组套装与WeDo编程,完成可动模型设计,培养工程思维与初级代码逻辑。
02
小学进阶阶段(6-12岁)
低龄启蒙阶段(3-5岁)
通过大颗粒积木拼搭锻炼手眼协调与空间认知,课程以故事场景引导基础结构搭建。
01
PART
02
课程体系
年龄分段课程架构
启蒙阶段课程
基础阶段课程
进阶阶段课程
高阶专项课程
针对低龄儿童设计,通过大颗粒积木搭建培养手眼协调能力与空间感知力,课程内容涵盖基础拼搭技巧和简单机械原理认知。
围绕齿轮、杠杆等机械结构展开,结合动力组件(如电机、传感器)实现动态模型搭建,逐步引入编程逻辑思维训练。
聚焦复杂机械系统与自动化控制,涉及机器人编程、算法设计及多学科知识整合,培养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特定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设计项目制学习,通过开放课题引导学员独立完成创新性作品开发。
STEAM能力培养路径
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性搭建活动(如桥梁承重测试、太阳能车设计)理解物理与工程原理,培养数据记录与分析习惯。
技术应用能力
系统学习图形化编程工具(Scratch、EV3)与硬件控制技术,掌握从逻辑设计到实际调试的全流程技能。
工程思维训练
以真实场景问题(如垃圾分类机器人、智能交通系统)为驱动,实践需求分析、方案迭代与团队协作的完整流程。
艺术融合创新
鼓励学员在结构设计中融入美学元素,通过色彩搭配、造型优化提升作品的视觉表现力与功能性结合度。
竞赛与进阶课程设置
针对FLL(FIRSTLEGOLeague)等权威竞赛开设特训课程,覆盖任务策略制定、技术答辩技巧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国际赛事专项班
围绕社会热点主题(如环保、智慧城市)组织48小时极限创作,配备专业导师指导原型开发与路演展示。
与高校合作开设机器人工程预修课,涵盖ROS系统基础、3D建模等前沿内容,衔接高等教育需求。
创客挑战营
联合科技企业为高阶学员提供专利申报支持,从技术文档撰写到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全流程辅导。
专利孵化项目
01
02
04
03
大学先修课程
PART
03
教学特色
玩中学课堂模式
互动式学习体验
通过搭建乐高模型激发孩子兴趣,将抽象的科学、工程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帮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理解知识原理。
情景化任务设计
分组合作完成复杂项目,锻炼沟通能力与领导力,同时培养尊重他人意见的社交意识。
课程结合生活场景或科学主题(如交通工具、生态系统),让孩子在完成任务时自然掌握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团队协作培养
专属教具研发应用
定制化教具套装
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发适配的乐高组件,如低龄儿童使用大颗粒积木防误吞,高龄学员配备传感器、齿轮等高级配件。
跨学科融合工具
结合编程模块、机械结构等元素,使教具不仅能搭建静态模型,还能实现动态功能(如机器人行走、灯光控制)。
安全与环保标准
所有教具通过国际安全认证,采用无毒环保材料,确保儿童接触时无健康风险。
项目制学习流程
分阶段目标拆解
每个项目划分为“分析需求-设计草图-搭建测试-优化展示”四个环节,系统化培养工程思维。
01
真实问题导向
以解决实际挑战(如设计桥梁承重结构)为驱动,让孩子在迭代改进中学习抗挫能力与创新方法。
02
成果展示与反馈
通过路演或作品展览形式,鼓励孩子表达创作思路,教师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以巩固学习效果。
03
PART
04
师资力量
教师认证培训机制
国际认证体系
所有教师需通过乐高教育官方认证培训,掌握STEAM教育理念及乐高教具的专业使用方法,确保教学标准化与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