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南阳玄妙观重建方案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南阳;玄妙观
【作品简介】南阳玄妙观历史建筑具备高度的文物价值,建筑技艺独特,但其建筑现状或残破不堪,或经历了不合理的修缮与利用,造成了历史建筑的二次损伤。方案通过展示了玄妙观建筑经过合理修复与适度重建后,古建筑群呈现出为城市所环绕,宁静优雅的独特古建筑魅力。
【导师寄语】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更新利用是当下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站在现代在再利用的视角下,进一步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分类和更新方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再利用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现状南阳玄妙观历史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保护利用经验,热切期待能够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影响力,突出保护性再利用的独特设计方法。
姓名:纪晓嵩
指导教师:虞大鹏
【作品名称】羲之片区城市更新设计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资本;空间生产
【作品简介】设计基于毕业论文,从城市现状出发,在面临物质性衰退和文脉断裂的困境下,对如何将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进行思考。文化资本在城市领域的引入给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设计在保留了原有肌理的同时,对空间进行了再生产并增加了开敞空间,以增加城市活力。希望基于文化资本的老城更新策略研究能够为城市更新带来新思路。
【导师寄语】
当下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多数城市固有的老城区既面临物质性衰退,又面临着文脉断裂的困境。“文化”可以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文化与资本的结合可以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将其引入城市更新的语境中,在完成物质环境更新的同时,既能为城市发展带来社会效益又能带来经济效益,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永动机”。因此,基于文化资本的老城更新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纪晓嵩同学的论文为城市更新,尤其老城区更新带来新的视角,也体现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姓名:苏佳
指导教师:虞大鹏
【作品名称】平湖传统商业街区更新设计
【关键词】消费文化、传统商业街区、符号化
【作品简介】聚焦消费文化语境下传统商业街区更新,并对传统商业街区进行更新设计。方案提取平湖当地传统建筑“符号”特征,应用到街区更新设计中,使建筑在保留传统形制基础上,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从而营造出更富有活力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新型商业街区。
【导师寄语】
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体验经济的崛起,人们生活、社交和消费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给城市空间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传统商业街区通过更新改造与媒介营销等手段被重新打造成迎合大众消费的城市新型“符号化”消费空间,在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往往带来地方传统文化流于表面的现实危机。因此,在传统商业街区符号化改造不可逆的趋势下,苏佳同学通过针对性聚焦研究消费文化语境下传统商业街区现状及更新方向,对把握未来街区更新改造的“律”与“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姓名:鲁承文
指导教师:吴晓敏、陈东
【作品名称】避暑山庄戒得堂复原设计
【关键词】戒得堂;院落;套房;水池;秩序;精神寄托
【作品简介】避暑山庄历经朝代变化,战火洗礼,原有建筑与环境大量损毁,很多只留有残破的遗迹,笔者研究的戒得堂同样在清王朝的覆灭与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变为废墟。为了完成戒得堂在乾隆盛期的原貌复原研究,笔者通过对现有遗迹的测量结果与搜集到的原有古文献、考古图纸、古代绘画、老照片的综合研究,结合古建筑理论推演复原出乾隆盛期的建筑形制与空间环境,同时借助三维的建模手段,直观地还原呈现出来原有的建筑面貌、空间布局与景观关系等,在之后分析建筑的营造意境与空间诉求,从而对避暑山庄园林建筑营造方式与营造精神进一步的补充与探讨,通过对戒得堂的研究与复原,对中国古建筑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在中国本土传统的营造技艺与传统文化上的学习更近了一步。
【导师寄语】
未来不论你将从事何种专项工作,这段时间的学术经历和治学情境都将伴随并滋养你一生。沉浸于清代皇家园林研究,钩沉史海、按图索骥、诵读诗书、描绘名园,你在学业精进的同时亦潜移默化构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中国式精神家园。
姓名:宁郁玮
指导教师:吴晓敏、陈东
【作品名称】避暑山庄临芳墅原貌复原设计
【关键词】临芳墅;知鱼矶;青雀舫;避暑山庄;
【作品简介】避暑山庄是清代盛期园林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峰。临芳墅是避暑山庄内部的园中园之一,是湖区西北一侧山区与湖区交界处的重要建筑,不仅有门殿知鱼矶提供的良好景域视野,也是清代御舟青雀舫停靠的船坞,同时还为皇帝提供暂憩和园林贮藏的功能,是一处综合功能和综合性审美的特殊园林,其特点可基本概括“功能性大于园林性”前人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对临芳墅的复原与研究是完善避暑山庄基础理论的重要前提。
【导师寄语】
希望你能遵从初心,继续专注你所热爱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毕生事业。从春秋两汉直到宋元明清,你对中国智慧与思辨的探索研究不但为你的设计带来耀目的灵感与灼灼光辉,也同样映照在你的沉静气质之中。愿你成为一名学者型设计师。
姓名:邢梅
指导教师:吴祥艳、吴晓敏、陈东
【作品名称】避暑山庄宜照斋原貌复原设计
【关键词】避暑山庄、宜照斋、松云峡
【作品简介】避暑山庄宜照斋位于避暑山庄的山岳地区松云峡末端,是乾隆后期营建的较大型的园林庭院。宜照斋建筑群临靠西北门建设,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清朝高宗皇帝从西北门往来外八庙的必经之地和中途休憩的场所,在避暑山庄山地园林中具有重要地位。宜照斋于清代末期逐渐荒废并走向没落,到了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终究无法逃脱损毁的命运,因此本文以宜照斋乾隆盛期的历史面貌复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古文史料、图像档案等资料,并采用实地调研情况与史料相互印证的方式,对宜照斋进行考证、复原。最终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形式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宜照斋的原貌复原。
【导师寄语】
邢梅同学的毕业论文对“宜照斋”建筑群展开复原设计研究,全面揭示“宜照斋”建筑群的选址、立意、造景、装折等方面的艺术手法和规律,进一步丰富避暑山庄皇家建筑艺术理论研究成果。
姓名:王若嫱
指导教师:吴祥艳、陈东
【作品名称】避暑山庄清代桥闸复原设计
【关键词】避暑山庄、桥闸、清代
【作品简介】中国古典园林中,桥闸属于园林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之一。避暑山庄自清末至今,经历了长久失修到战乱破坏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保护与修缮措施,山庄桥闸的修缮处于边缘状态。现如今避暑山庄桥闸主要包括原清代桥闸、已不存桥闸、修缮后桥闸和现代桥闸。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史料分析、对比研究方法等,对避暑山庄桥闸进行数字化复原研究,还原清代皇家园林桥闸历史样貌,探索桥闸对于园林设计的价值与完善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研究并将平桥、拱桥、闸桥进行数字化展现。通过对避暑山庄清代桥闸艺术研究,为现代桥闸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导师寄语】
王若嫱同学的毕业论文选题为“避暑山庄清代桥闸复原设计研究”,通过翔实的现场踏勘和图档梳理,对避暑山庄百余座桥闸的历史原貌与现存状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绘图和总结,为更好的认识避暑山庄造园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后期遗产活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姓名:宋学敏
指导教师:刘文豹
【作品名称】后沟古村游客服务中心
【关键词】后沟古村、聚落、空间特征
【作品简介】研究参考国内外聚落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数字化分析方法与传统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尽量翔实而综合地针对后沟古村从整体格局到聚落各要素的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后沟古村游客服务中心建筑设计借鉴了古村主要流线、山地民居形态、“四水归堂”坡屋面形态、土挖窑洞形式、聚落空间与自然因素融合等具体的后沟古村空间特征形式。
【导师寄语】
今天,我们正面临传统乡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宋学敏同学的论文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研究从村落整体空间的测绘开始,无论是历史沿革与环境选址的文献梳理,还是村落庙宇和民居单体建筑的测绘记录,论文的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凭一己之力,却完成了原本需要多人完成的工作。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正是个人能够持续进步的基石!
城市与乡村
姓名:种传刚
指导教师:程启明
【作品名称】关帝庙公共文化空间
【关键词】城郊村、文化空间、公共空间
【作品简介】目前,处于城市近郊的乡村正被城市化所“吞噬”。一系列的变迁带来了乡村价值庸俗、身份模糊、记忆消除、人际冷漠。关帝庙曾在村民以往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城郊村的变迁过程中,如何在提升关帝庙周边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强化村庄的历史记忆,为村民提供交流场所,增加其对村庄集体认同感,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导师寄语】
研究课题非常现实具有现实意义。做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建立研究思维,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研究是一个逻辑过程,目的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理性认识,即通过一个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使自己具有真实的理性认识。希望你在历经了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后能够塑造出一个与三年前不同的自我,独立并有自信的自我。期待你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姓名:贺紫瑶
指导教师:程启明
【作品名称】契约剧场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建筑、乡村公共空间、观念艺术
【作品简介】在建筑创作中,形式到功能的思考过程往往停留在表象美感层面,容易造成符号化的简单挪用;从功能到形式的思考过程又往往忽略“人”这一情感主体;而从“人”的观念和本质关系出发,空间则可以成为主体观念和思想的阐述者。若不被形式和功能束缚,从观念出发的空间会是什么样?
作品位于重庆市荣昌区通安村安富街道,本人驻场两个月,于2020年11月建成。契约剧场从“契约精神”这一观念出发,塑造了一个地域性的乡村景观建筑,探讨的是把“人”的观念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从而表达出更有力量的建筑。以“契约”为原点的观念表达,找到了指纹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传递了作品背后深深的联结和力量。由观念而来的契约剧场是一个隐匿在茅草中,结合荣昌红陶这一材料,在大地泥土里摁下的一个“约定”,由这一动作而自然形成的下陷空间,偶然形成了田野里唯一的剧场。契约剧场是乡村重要的集会场所和公共空间,通过契约和陶土这些集体记忆的载体和景观茅草所营造的场所精神来唤醒大众对于契约的尊重。
【导师寄语】
研究课题具有强烈的家乡情怀,论文的整个推进过程也让人十分放心。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切实认识到建立属于自己真正的理性认知的重要性。真实的理性认识是指与具象直接相对应的理性认识。一般而言,人走到自觉地建立理性认识这一步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紫瑶善于思考并有才气,期待工作以后有更多的原创作品建成。
姓名:马平
指导教师:常志刚
【作品名称】基于空间情节的新媒体艺术介入经二路的设计
【关键词】空间情节,新媒体艺术,历史街区,媒体建筑,建筑现象学
【作品简介】以建筑现象学中“空间情节”作为设计理论的核心,结合经二路独特的历史风貌,将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应用到经二路历史街区的设计研究中,带给游客以及本地居民焕然一新的文化、知觉和精神体验。
【导师寄语】
至马平同学:永远保持新鲜的心灵,以个体的、社会的、人类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专业知识是手段和方法,但不要被其内卷。
姓名:李星露
指导教师:何崴
【作品名称】建宁武调村空间规划
【关键词】总体艺术、乡村振兴、伐木主题
【作品简介】整合武调村的自然山水资源以及林木业资源,将武调定位为以林木主题及伐木特色生活体验为主的艺术文化村庄。
规划结构定为:一轴,一带,三区,多节点。一轴为主街体验游玩的观光轴;一带为沿溪观水的景观带;三区分别为伐木文化体验区、滨水自然涵养区、田园艺术体验区;并在各片区中设置不同文化主题的区域节点。
以总体艺术理论为指导,在产业、艺术和教育体验三个不同方向探索武调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导师寄语】
李星露同学的毕业论文以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为重点研究对象,讨论了“总体艺术”在乡建中的作用,为近年来作为热点的乡建命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她的毕业创作同样在福建,以建宁县武调村为对象,并尝试性的引入“总体艺术”的思路,通过对村庄的整体规划、设计,力求给这个闽西北地区贫困县的空置村提供新的活力和发展路径。
姓名:袁曦
指导教师:吕品晶
【作品名称】萱洲镇集市空间景观设计
【关键词】乡镇集市、空间、行为、景观设计
【作品简介】此设计目标是创造宜人并更能激发空间活力的集市空间。通过对萱洲镇的集市空间现状以及人们的集市活动研究为基础,提出三方面的设计策略。一是整合面状空间,扩大沿街活动区域、改造闲置节点空间,形成广场、街道、节点一体的集市空间格局。二是为集市注入新功能并划定各功能分区。在保证现有的农户交易与商贩交易活动空间的基础上,为文娱展演、新型业态等方面的功能与活动提供发展空间,吸引更大范围的人群加入到集市活动中。三是完善集市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优化固定摊位,创造多样化座椅,服务于赶集时大量人群的停留、休憩。建设公共厕所、停车场、市场办公等基础设施,满足赶集者的基本活动需求。
【导师寄语】
乡镇集市是传统乡土社会最具吸引力与生活气息的场所,具有公众交往、民俗展示、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随着当下乡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审美水平的提升,乡镇集市建设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并与时俱进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市的改造提升对于激发乡村活力或将起到重要作用。
姓名:金伟琦
指导教师:吕品晶
【作品名称】松赞模式的延伸与再设计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松赞旅行
【作品简介】本设计以松赞酒店规划的模式为基础,提出该模式的延伸方式与再设计策略。先基于公路的规划思想提出主线与支线的线路规划策略,再对线路中的其中一个具体地点进行酒店及相关设施的设计,利用装配式模块化的方式作为主要设计手段,融入当地传统特色活动、传统文化展示、传统特色手工业等文化传承进行设计,延伸松赞模式的边界,拓展山地建筑的可行性,成为面向村庄和世界的、展示当地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机综合体,以点带面,激活村庄和地区的活力。
【导师寄语】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通过跨区域乡村旅游线路的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法,探讨适宜西部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以乡村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提升、人才培育为目的的乡村可持续旅游发展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可行途径。
姓名:陈煌杰
指导教师:苏勇
【作品名称】前门滨水空间及正阳门博物馆设计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大数据、使用后评价
【作品简介】结合论文对北京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在宏观上对北京中心城区的历史水系恢复,通过水系联系起来,打造中央线性滨水公园。选择中轴线上的正阳门节点进行设计,包含了恢复护城河水系,打造滨水空间,恢复正阳门桥,恢复“四门三桥五牌楼”的结构。在瓮城原址上新建正阳门博物馆,将现有道路下穿,让中轴线连通,博物馆外观还原历史现状,内部作为博物馆空间,并一层植入一些商业功能,城墙上作为城墙公园。
【导师寄语】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营造充满活力的滨水空间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陈煌杰同学通过建立宏观大数据分析和微观使用后评价相结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既为滨水空间的改造提升提供了方法,也为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姓名:叶玉欣
指导教师:苏勇
【作品名称】钟鼓楼文化广场更新设计
【关键词】大数据、POE、城市广场
【作品简介】论文结合大数据与POE对北京老城区城市广场进行调查研究,从大数据宏观角度出发对城市广场的量化及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再运用POE从微观视角对城市广场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价。设计选取大数据评分较高的具有代表性的钟鼓楼文化广场,通过POE调研结果对其进行更新设计。方案将钟鼓楼文化广场划分为文化广场与生活广场。文化广场通过增设廊亭来集中视线和提供广场游客休憩空间,在铺装上延续前门与天安门的中轴线铺装;生活广场划分儿童活动空间与文体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围绕原有古树进行空格键布置,文体活动空间通过更改座椅与绿化的分布来形成半封闭的交流空间和开放的活动空间。
【导师寄语】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场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质量。叶玉欣同学针对目前城市广场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使用后评价的问题,在对北京老城区城市广场现状调研基础上,构建了宏观大数据和微观POE相结合的城市广场分析方法,为老城区城市广场规划及环境品质提升提供了方法支撑和理论参考。
姓名:沈星逸
指导教师:何崴
【作品名称】石景山摩天轮综合体设计
【关键词】摩天轮、摩天轮选址、城市景观
【作品简介】1893年第一座现代摩天轮建成至今,摩天轮或是由政府推动的城市形象工程,或是由巨额资金推动的商业地标,由于其特殊的建筑形态和特有的都市观景方式,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使摩天轮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具有商业、娱乐、消费特性的高度符号化的城市景观。
建设于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借助游乐园独立而纯粹的娱乐属性,以游乐建筑集聚的方式,凸显其作为城市标志物的可意象性。
在本设计中延绵的长条形体量与摩天轮构成横向延续性的造型关系,在比例关系上与圆形摩天轮造型相协调,横向形态延续至游乐园边界并面向城市快速路,构成对于城市周边环境的观景关系并在断面上强调游乐园的空间边界。结合LED的幕墙玻璃成为游乐园夜景中的城市屏幕,呈现于半空中漂浮的状态,超宽比例的媒体画面在娱乐氛围的游乐园中构成强烈的动态视觉体验。当建筑与摩天轮空间互相交叠时,构成一种移动状态下的剖面场景体验,乘坐摩天轮观看的交互关系在移动状态下不断跳切,空间体验碰触摩天轮娱乐消费特性,以拼贴化场景重塑空间,呈现物理空间体验与娱乐消费体验的双重奇观,作为城市消费活力的新地标重新定义城市摩天轮。
【导师寄语】
沈星逸同学以摩天轮——这个特殊的城市景观构筑物为研究对象。在论文中,他以“城市意象”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摩天轮案例的研究,试图讨论摩天轮对于城市、对于城市景观的影响。在毕业创作中,他以一种“研究设计”的方式将论文和创作相结合,彼此印证。他选择了北京石景山游乐园的摩天轮为对象,通过植入新空间,新功能,将摩天轮升级成为城市文化综合体。特殊的空间组合方式改变摩天轮的体验视角,形成图景拼贴式的观景体验。
室内与风景园林
姓名:喻筠雅
指导教师:崔冬晖
【作品名称】光感体验—城市轨道交通空间光环境体验化设计研究—以地铁环球影城站为例
【关键词】轨道交通 室内空间 光环境 视知觉 体验化
【作品简介】环球影城站的设计主题是“梦幻之站”,通过灯光艺术来表现如梦如幻的空间氛围,本项目从人的视知觉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现象学、环境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分析光环境与人视觉感知、视觉认知、感知体验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轨道交通空间光环境体验化设计策略:感知重塑、意象构筑、知觉体验,并应用到实践项目当中。
【导师寄语】
硕士三年,你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空间设计及文化策划研究学习中,参与北京地铁环球影城站室内空间及光环境设计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交叠中探索出了自己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提升轨道交通光环境的文化内涵和体验化照明方法满足轨道交通空间发展建设更高层次的需求。研究成果具备创新意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愿未来岁月,仍然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姓名:张丹莉
指导教师:邱晓葵
【作品名称】音乐艺术中心
【关键词】单色应用,室内色彩,室内设计
【作品简介】毕业作品为一个音乐艺术中心的室内设计,是在论文研究单色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实验创作。通过改变单色在室内空间中呈现的媒介、与光影互动的关系、应用的位置、面积等方式,以探讨单色在室内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力及美学价值。
【导师寄语】
色彩是五彩斑斓的,而只选择一种颜色就注定单调和乏味吗?丹莉同学就单色进行了理论探讨和设计试验,试图掌握单色在室内运用的技巧、手法,证明设计中单色的使用并不会导致绝对的单调,相反单色可以在光色和材质的作用下产生低调、沉稳的色彩感受,尤其与当下简约设计的风尚顺应一致,单色的表现力不可忽视,它将为我们展现另一种视觉的璀璨。
姓名:李欢
指导教师:邱晓葵
【作品名称】动物陪伴——图书馆儿童区设计
【关键词】动物形象、室内设计、情境感受
【作品简介】设计基地选择在北京通州副中心图书馆项目,我将动物形象设计应用在图书馆青少年区,整个图书馆形态犹如银杏林一般,为配合图书馆整体的感觉,在动物形象的选择上选取了森林中的动物形象,鼹鼠、长颈鹿、鸟、兔子等。我将动物安置在图书借阅区、前台、路口指引等不同的区域,希望隐藏在图书馆中的动物可以使儿童在读书时得到一定的陪伴。
【导师寄语】
动物这种具象造型在古今中外的室内环境中有大量的存在,主要利用动物形象表达人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及引申出美好寓意,兼顾活跃环境气氛,或起到空间辨识的作用。李欢同学是个看起来永远长不大的女孩,这个选题及研究历程使他那童心未泯的内心得到了部分释放,当然动物形象不仅仅存在于幼儿空间,经由抽象、夸张、重组的手法能植入各类室内空间。
姓名:苏春婷
指导教师:侯晓蕾
【作品名称】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南里北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基于社区营造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参与式设计、小微绿地
【作品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的阶段,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以渐进式和参与式的更新方式有利于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空间品质、促进居民的公共交往与交流活动,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
玉桥南里北区公共空间更新在完成整体公共空间系统更新的背景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处小微空间进行景观微更新提升。设计采用固定模数的方格子,一方面作为设计元素,另一方面运用模块化和模式化设计方法提高小微空间景观更新的效率和整体性。针对空间特点与居民活动特征分别设计了以晾晒功能为主的绿荫花园,以儿童游乐和棋牌活动相结合的绿心花园与标尺花园,以种植为主的乐高花园,以健身活动为主的树桌花园,以种子交换活动为主的种子花园和以休憩为主的岛园。
【导师寄语】
光阴如流水。还清晰的记得头一回见到春婷的样子,如同昨天。在我的印象里,春婷是一个很有自己见解的女孩,对专业也有一种执着的热爱,每一次设计和研究都做的尽心尽力。人虽然很瘦弱,但是很有力量感。在读研究生阶段的三年里,由于春婷参与了多项工作室对于老旧社区景观更新的相关研究,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的人和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研究生论文的写作也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能够感觉到春婷的逻辑分析和研究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论文的价值和研究意义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我想说的是,能够看到你的进步,陪伴你的成长,就是作为导师最大的欣慰。很快就要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了,“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希望春婷能够更加成熟、稳重、乐观、积极、清晰的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祝福春婷,一切顺利!
姓名:陈亚男
指导教师:丁圆
【作品名称】望京街热舒适度环境改善设计
【关键词】城市街道、小气候、热舒适度、PET
【作品简介】街道是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营造健康舒适的小气候环境是提升街道空间使用率的重要途径。本次设计遵循相关小气候研究所得结论,根据改善热环境舒适度的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对北京市望京街道进行改造设计。使目标街道更加适宜人们步行、休憩等功能,提升街道活力,改善使用人群的舒适度感受。
【导师寄语】
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城市文化品格,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场所。因此,不仅要从功能美学的角度凸显城市街道环境的优雅,同时也要强调人体体感舒适度带来的环境体验。
课题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街道展开体感舒适度调查,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望京街道的空间环境改造,力图在空间环境构成与体感舒适度之间寻找设计突破,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
姓名:刘欣
指导教师:侯晓蕾、钟山风
【作品名称】“桥屿”左安门桥附属空间公园设计——大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失落空间、桥下空间、附属空间、景观更新
【作品简介】在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架桥作为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衍生出了大量的消极空间。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合理更新,为公共空间缺乏的大城市提供大量的活动空间。
设计选址在北京二环左安门桥附属空间。场地现状的活动多样但杂乱,有极大的安全隐患,且受到周边道路的负面影响。因此设计利用岛屿的概念划分居民的使用空间,阻隔道路的负面影响,重新归纳居民的活动线路,将其分为“S”型的活动线和部分抬高的游览线,沟通与护城河的关系,组织景观的使用。同时,利用高架桥进行的雨水收集,设计桥下海绵体,设计为城市服务的弹性景观。
【导师寄语】
从美院附中到大学本科,再到研究生阶段,刘欣一直都能够做到品学兼优,一直都是一个踏实、懂事、勤奋、努力的女孩,脸上常常带着温暖而阳光的微笑,热爱帮助和关心身边的同学,学习和做事很是让人放心。印象非常深刻,出于工作室对桥下及附属空间景观更新的研究实践,欣欣同学几乎跑遍了北京二三环所有的高架桥,反复调研,刻苦钻研,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将消极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的景观研究成果会为当前处于存量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创新视角,在设计研究中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能清楚的感到,在读研究生的三年里,欣欣的研究能力获得了非常大的提升。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欣欣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很快就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即将离开美院的校园了,希望将来欣欣同学能够继续踏实前行,积极进取,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不断前行。祝福欣欣,前程似锦!
姓名:赵雪岑
指导教师:王铁
【作品名称】时代之种·校园图书馆的空间再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健康设计、外部空间、景观
【作品简介】作品以健康促进的理念作为总体指导框架,旨在探索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在互联网时代趋势下的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中围绕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健康的方面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节点设置,对原有场地中照明设施不足、可达性弱、室外空间利用率低的缺陷做出修复和改善,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增设疗愈空间,以达到设计目的。
【导师寄语】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全球性灾难,促使人类更加注重公共健康环境链,校园环境是公共健康关系链中最为重要的节点之一。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加强校园规划、建筑、景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智慧校园已成为在校学生关注的焦点。近年高等教育办学型态多样,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悄悄走近一线的应用类型高校。办学特色决定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校园内生活有别于社会、安全第一是原则。学习方式不断转变促使办学与校园规划正发生转变,研究如何设计符合今天新校园生态环境已成为课题。
全面分析研究校园环境与健康,应对长态疫情所需求的设计原则,深入探讨是具有科学价值的,提出如何顺应今后常态疫情背景下提高校园综合环境安全性、利用率,打造校园文化新特色是值得学习设计师生思考的主题。
图书馆在校园中的价值人人皆知,面对智能图书馆正在取代传统的藏书功能空间,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不断增加数字信息功能阅读环境已成为主导,服务一体化智慧校园阅读空间理念研究已经开始,不同功能的服务型空间不断植入新图书馆已经是大势所趋,从而增加其利用率与活跃度备受关注,如何规划校园各功能空间类型将成为重点和难点。
姓名:张倩文
指导教师:丁圆
【作品名称】商业步行街公共景观空间设计
【关键词】体验空间,消费行为,景观空间
【作品简介】设计以城市商业步行街公共景观空间为突破口,关注人群多样化需求特征,在消费行为的基础上发展商业步行街公共景观空间的变体,使之既适应消费需求同时满足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从细部设计出发引导人群以商业为媒介体验空间的环境魅力,激发人群参与公共生活的兴趣,提升城市活力。
【导师寄语】
在当下互联网经济趋势下,实体商业设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现实上,城市需要商业空间丰富活化公共生活,显现城市经济的活力和文化多样性。现代商业环境从单纯注重买卖交易走向在地性消费和休闲活动,因此空间环境的多样化对应或许成为未来设计关注的焦点。
课题关注城市综合商业空间作为突破口,期待能够关注使用人群的多样化需求特征,并从细节设计出发引导使用者以商业为媒介体验空间环境魅力,激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兴趣,提升城市活力。
姓名:高智勇
指导教师:王铁
【作品名称】自然之契——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参与性景观设计
【关键词】校园景观;参与性;景观设计
【作品简介】以使用者行为模式与参与性设计为切入点对高校校园景观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国内六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校园景观现状与使用者行为模式进行实地调研与问卷分析。提出基于使用者行为模式的参与性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最后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景观设计改造项目加以实证研究。
【导师寄语】
关注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已成为全社会的焦点,特别是疫情中的学校已成为最脆弱的公共场所,带给教者和学者深刻的思考。伴随智慧城市万物互联校园文化受到关注,讨论和实践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是非常有价值的。万物互联催促智慧城市理念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与教育环境,能够受到学生的关注就是设计教育的成绩单,今天高等院校办学环境已成为多角度评价学校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学生提出探索新校园环境理念更具有现实价值。
高等教育设计专业的发展是时代的风向标,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学生的问题,只有三者间协调互动才能够达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人类自开办大学以来校园环境综合质量对于办学是至关重要的,鼓励学生探索研究校园环境课题值得点赞,相信这一题目将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