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就再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很多家长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对孩子有帮助,帮助在哪,有没有危害,危害在哪里。
一、我们为什么要九年义务教育,究竟在培训孩子什么能力?
这次双减政策出台,我看到很多专家和家长都提议普及高中,缩减小学和初中学段。在很多家长看来,小学和初中学习的知识根本没有那么多,一个学期的课程在培训班几天就讲完了,然后学生再花一段时间刷题应试就能得高分,为什么要花九年的时间?
其实这个问题的出现就跟我们吃9个馒头吃饱了,我们会质疑前面8个馒头是不是没起那么大作用的问题一样。
所以我们应该清楚我们小学和初中要学习什么?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知识更新是日新月异的,每天都有海量的知识会出现,我们要不要把这些知识都教授给孩子?我们的教材和课程是不是每年都要变化?
其实知识是学不完的,那么我们的学校学习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
我们在九年的义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训练孩子掌握学习的能力。
要知道知识是学习不完的,但如果孩子经过训练,掌握学习的能力,就能在今后甚至是社会里面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那么什么是学习的能力呢?要知道知识是解决现有的问题的经验的总结。所以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低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适合从事研究性问题的根本。
那么如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们都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就是要具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更侧重的是培养学生不同学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进入更高阶段学习或者从事研究工作时,才能主动的找到问题,研究问题的来源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小学和初中的课堂,更多的不应该是直接告诉孩子知识,而是创设场景,引发孩子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训练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希望让孩子们在遇到新的问题,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而当孩子掌握这套方法论并能熟练运用的时候,即使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主学习,也能轻松的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学校的效果甚至要更好。
客观的讲我们普教的难度深度已经很大了,但为什么在创新研究等领域我们仍然比不过欧美,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普教过于功利,学校,学生和家长都只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能力本身。所以当到了大学以及毕业后,我们的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创新研发的能力不足,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降低难度和深度,但更偏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既然出现了大面积的校外培训,一定意味着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出现了什么问题?
1、学校的分化严重:
很多家长有感受在于近十几年来,很多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有些名校的成绩越来越突出,而差校的成绩差,校风也开始出现问题。
而学校的分化就是择校的最大原因。
家长为了把学生送入好一些的学校,避免进入差校,就开启了漫长的择校生涯,从买学区房,到幼升小,到小升初一直到中考,择校始终是所有家长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但全民择校的结果就是助推了学校的进一步分化。
择校最大的问题就是掐尖,将优秀的孩子集中到了少数学校里,当然对于家长而言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孩子能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就会有动力。但出现的问题就是择校水涨船高,助长了天价的学区房以及层层的考试点招,由此才带来的大面积补课尤其是小学补课现象。
而择校问题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除了几个明星学校外,其它学校陷入恶性循环,生源越差,学校学习氛围越差,家长越避之而不及,而差生源的集中让课堂秩序都难以维护,最终教师放任的结果就是课堂风气不可逆转。而有理想的老师也开始逃离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就成为了家长眼中的坑校,于是更多家长加入择校大军。但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更多的坑校。而这种分化又进一步推动了择校的疯狂。
2、扩招导致大学文凭缩水:
近年随着教育市场化的推入,高校大面积扩招,尤其是民办院校等加入扩招大军,导致大学文凭大幅度缩水,于是企业在招聘时候,大幅度提升门槛,将招聘门槛定为211,985等知名高校统招学历,这样家长进一步焦虑,都担心因为中小学时落后一步,导致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或者上不了好的大学,缺乏竞争力。这种焦虑的传导,导致了课外培训的愈演愈烈。
3、大班额的出现:随着学校的不均衡,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少数好学校,差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结果是差学校没人去,好的学校一个班班班额能出现五六十人的大班。
但很多家长没有想明白的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没有游戏对孩子吸引力大,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大班额的教育孩子没有互动,得不到反馈,孩子只是被动地在吸收,而对于几十人的班级,大部分老师也照顾不到所有人,于是就出现课堂上被抛弃的一部分人,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孩子也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随波逐流。所以很多家长择校去了所谓的好学校,根本没有考虑大班额对于孩子学习的弊端。
在欧美,大部分学校都是小班额授课,课堂上不是以讲授而主,而是以师生互动为主,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的积极性,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而我们的择校的结果变成了课堂完全是老师的主角,大部分学生被抛弃,学生缺乏积极性最终导致成绩下滑。
但为什么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学校通过掐尖,掐了大量的有潜力的学生,只要这些学生里有部分能够发挥正常,就能出清华北大211,家长看到这样的成绩,就相信自己的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也会成为佼佼者,而如果考得不好也只能认为该做的都做了,考不好是孩子的能力不行。但很少有家长真正的分析为什么中考掐尖全市前列的学校在高考时还有大批的学生被其它学校的学生超越。所以家长应该要知道,有的时候小班制的学校要比更出名的大班制的学校对自己的孩子更友好。
所以我们看到,择校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校差距加大,学生课堂被忽视,学校学习氛围差距巨大是中国家长不满意的地方,也是造成了为什么家长拼命要择校,由此带来补习的疯狂。
三、培训机构拔苗助长的危害:
校外培训的出现,最开始确实是针对查漏补缺而出现的,因为孩子在课堂上被忽视,所以造成学习兴趣下降,有些知识出现薄弱,所以家长才通过课外补习的方式来弥补短板,查漏补缺。
但随着资本的进入,校外培训市场迅速发生了变异。
首先就是校外培训机构和某些学校的勾结,为学校提供掐尖的筛选途径,所以不得不说国内的校外培训的疯狂与某些公立学校的推波助澜甚至是谋取私利是分不开的。
其次尝到甜头的培训机构开始炒作家长的焦虑,通过各种集训班,超前学习班,将培训机构变成了公立学校体系之外的第二课堂,甚至大城市学生的必修课。
可以讲培训班这个策略还是成功的,因为大部分家长是不懂教育的,只是看考试结果,但只要是考试,就会存在应试的技巧,就可以针对考试所出现的考察点,进行归纳总结,训练孩子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所以补习班为什么看似能提升成绩,其实原理就是他们跳过了难度比较高的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阶段,直接教给孩子技巧和方法,针对什么样的问题,怎么解决问题。
1、课外培训机构为了让学生快速见到效果,采取的是快速笼统的灌输知识,用很短的时间将知识进行总结,像填鸭式的填给孩子记忆。然后大把的时间用来训练孩子解题技巧和刷题,好处就是立竿见影,经过大量针对性的刷题,孩子的成绩可以得到短时间的提升,但危害就是基础不大好的孩子得到这个拐杖,就变得非常依赖,再想摆脱这个拐杖,就比较困难。所以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一直补课可能还好,但如果不补课,成绩下降的比较厉害就是这个原因。而这种填鸭式教育训练出来的孩子,学习都非常被动,即使升上了大学等高等学府,也缺乏相应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造成学习障碍,完不成学业。
2、很多补习机构为了满足家长的焦虑心理,都是采取暑期班,寒假班超前授课的方式,几天的时间教完一个学期的知识,但我们发现都是囫囵吞枣的皮毛。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危害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孩子看似学习了相关知识,但相当于在平地上盖房,没有打地基。而到了课堂上,老师再教学时,孩子觉得自己听过,已经会了,在课堂上精神就不集中,反而错过了很多关键的知识,造成孩子的基础不扎实的现象。而这种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在低年级不明显,越到高年级越明显,学比较难的知识时就会非常吃力了。
而超前学习的另一个危害就是教师的课堂也很难保证。老师备课都是按照正常的教学规律备课,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但如果一个班大部分孩子都学过了,那么老师的相应教学就必须调整,而没有启发诱导的过程,孩子的思考深度不够,就会出现只会解典型题,题目稍微灵活变化,孩子就缺乏分析思考的能力。而老师的教学进度的调整也会影响没有补习的学生的学习过程。
3、在疯狂的补课过程中,其实对于孩子危害最大的就是所谓的数学思维训练,也就是奥数训练。如果家长跟随孩子听课就会发现,所谓的奥数训练,很多都是针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速度的训练,就是让孩子记住题型,训练孩子针对性的解题方法。但这种方法对于普通的孩子而言弊处远大于利处。一个是只训练了孩子如何针对特定题目的解体技巧,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二是这种训练方法并不科学和严谨,反而造成孩子在今后学习理工科的学科方面存在缺乏严谨论证,希望一步得出结论,跳步现象明显。在进入初中训练论证题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弊端。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再改变比较困难。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本身就是投机取巧的设计,通过强化家长的焦虑,将小升初和培训挂钩,实现自己招生培训利益的最大化,而本质上这种培训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拔苗助长,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弊端远大于利。
四、培训机构生存的现实土壤:
虽然存在这么多的弊端,家长为什么还要趋之若鹜?
1、培训机构已经异化为某些学校的选拔机构,它的作用是选拔人而不是培训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校要想出名,就是靠升学率。高中靠清华,北大和211大学的升学率,初中靠重点高中的升学率。而升学率的提升,其实起最大作用的不是学校的硬件和师资,而是学生生源。我们要承认孩子的天赋差异的存在,天赋才是孩子成绩差距巨大的根本原因。那么中学要想获得好的生源,就是靠掐尖垄断好生源的学生来实现。高中要考中考分数实现掐尖。而初中就要靠各种明暗的点招和考试来实现。而这种点招和考试其实最早就是某些现在的知名中学推动的。他们在考试的时候考察学生所谓数学思维,然后带动了小学奥数培训和各种竞赛的疯狂。于是家长为了孩子小升初能升入名校,只能带着孩子奔波在各种坑班,奥数班和学科竞赛的路上。而这种培训机构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他的出现不是为了给孩子灌输多少知识,培养多少能力,而是通过技巧的训练,内部的考试和考核,筛选出来在某方面有天赋的学生,送到名校里面,实现各方利益的输送。所以培训机构本质上并没有将普通的孩子培养成天才,而不过是把天才的孩子选拔出来而已,但这个选拔过程是以非常庞大的家长群体和孩子群体做分母来实现的。
当然家长会不会对培训机构感谢呢?被选拔出来的一定会,因为它为家长提供了一种择校的途径而已,而不是培训知识本身。这是大部分小学培训机构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背后是所谓知名中学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利益输送造就的。
2、我们前面提到大班制是有弊端的,但在我们的公立教育里面是普遍存在的。而在机构的课外培训课堂上,尤其是小班制的课堂,就能实现分层制的教学和一对一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和互动才是让孩子能集中精力的原因。所以有的孩子在机构参加培训有一定效果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而很多文科类语言类培训在这方面其实更显得重要一些。
五、如何铲除疯狂培训的土壤,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
1、严禁校外学科培训:
家长对于课外培训可谓是又爱又恨,一方面课外培训提供给了家庭择校的机会,另外家长焦虑在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担心进入差校或者中考进入职校或者高考考不上大学,所以还是希望培训机构存在。
但家长也清楚,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在课堂外参加培训,孩子成绩虽然可能提升了一些,但所有孩子都提升的时候,选拔人才的数量不变的时候,只是分数线提升,对于孩子选拔几率上并没有影响。所以大部分家长是付出了金钱和时间,但其实是做了无用功,甚至对孩子的身体和精神产生了摧残。
而择校的疯狂更让很多家长不堪其苦,择校越疯狂,越发现好学校集中在了那一两所,差校越来越多,要想上好学校除了付出时间金钱补课外,还要放弃家门口学校去租房,陪读,还要放弃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这种情势下,所有的人都被裹挟而停不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禁止补课的命令,确实能遏制住疯狂的内卷,如果大家都不补课,那么全民不补课和全民补课的效果其实是一样的,但对于百姓而言确实是节省了金钱,节省了孩子的时间。而且这个政策确实对农村更友好一些,因为全民补课,优质资源还是集中在了城市,更好的资源集中在了一线城市,能否获得更优质的资源完全看付出的金钱成本。小城市大班课一个小时几十块,大城市小班课一个小时一两百,一线城市名师一对一从四五百到四五千一个小时。最终的结果还是谁更有钱谁更获得更多资源,更能在选拔性考试中考得更好。所以近年来为什么县城无清北,原因在于考试成绩确实跟金钱投入成正比的。金钱投入多,能获得更好一些的师资,就能或多或少促进学生的学习。最终小城市和农村虽然也在逼着补课,但补课的效果却离大城市的水平越来越远,差距也在越来越大。而只有全民不补课,或者说绝大部分人不补课时,选拔出来的人才才不一定是金钱堆出来的人,而是真正有潜力的人才。
所以在现阶段,为培训行业踩刹车,是有效的防止全民内卷的手段,也是对三四线甚至乡村孩子的保护。想一想这次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是需要寒门但有天赋的全红婵还是大城市靠钱堆出来的选手呢?
2、推进学校均衡:
虽然对校外培训踩了刹车,但只要教育不均衡,家长的焦虑就不会减轻。所以政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到教育的均衡化。我们也看到了在教育均衡化的路上,政府也下了很大的决心。一方面在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整治学区房方面,政府的力度是空前的,尤其是多校划片的推出,让购买学区房有可能变成一个坑。
而在面对小升初的择校上,北京推出的校额到校政策就很值得借鉴。在初中阶段不择校,进入普通学校的考生在中考时可以通过校额的方式进入重点中学,进入重点中学的几率要远大于初中进入所谓好的中学的学生,这样很多家长在小升初阶段慢慢变得佛系,选择自己家门口的学校。而当家长择校趋于理智时,我们也会发现学校的均衡化就开始显现,北京的一些历史上的坑校的中考成绩比如鲁迅中学等开始反超原来的重点校,这就是进步。
而在推进学校均衡方面更重要的步骤就是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我们现在很多民办教育都是畸形的民办,比如北京海淀所谓六小强,自身公立身份,然后都在办着与公立学校配套的民办学校,通过公立学校筛选学生,不够条件的放到民办学校收费读书,公立和民办之间师资都是流动的甚至是混编的。而通过掐尖出来的学生考试成绩肯定碾压其它学校,所以又进一步的强化了家长去这些学校择校的动力。所以我们看到教育部最近的改革,要求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脱钩,对于民办学校审批停止,并逐步规范运营的方案。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利益的协调的问题,因为很多高校的附校是归属高校管理,不归当地教委管理,所以高校附校能否与高校脱钩才是考验。而这些既得利益者是否能放弃利益也是今后教育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前天已经写过专门的文章分析过职业教育改革。因为只要高考还存在,那么高中的分层就不可避免。即使普及高中教育,只要存在可以选择高中,那么最终就面临排在后面的高中成为差生的大本营,教学进度无法保证,学校风气难以保证。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去职校其实就是担心职校风气不好孩子被传染,其实即使普及高中,排在后面的高中可能还不如现在的职业学校。而如果高中也不能择校,学校内部面对高考压力,也会进行分层教学,每个学校也都有一批孩子会成为被放弃的人。对孩子而言其实也不负责任。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现在的职校反而有其合理的地方。针对中学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跟不上高中文化课进度的学生,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学习标准,增加技能学习部分,让孩子起码不厌学,喜欢上学习,并可以在职业学校毕业时候可以增加多种选择。
当然现在职业教育也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学校间的差距比较大,区域间的差距比较大。由于职业教育走地方财政,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就办的越不好,而且当地经济不好,职业学校无法做到订单培养和对口输出,导致学生即使上了职校也面临就业不确定的情况。而且有些学校专业开设随意,学生毕业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也很普遍。
而相反的情况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用工需求旺盛,职业学校对口培养订单输出,但却面临招生困难,找不到好的生源的学生,导致很多职业学校难以为继的现象。所以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国家应该要从顶层设计,打破区域的隔阂,鼓励职业学校的全国招生,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面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招生,将校企合作深化,大力推进订单培养,将职业学校和企业用工需求尤其是高技能蓝领的需求做到更好的匹配,只要进入职校就能获得企业补助和就业,相信对于不发达地区的优秀生源就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而推进职业教育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逐步缩小蓝领和白领的收入差距,通过税收调节的方式,均衡社会收入差别,鼓励实体企业的发展。从而让实体企业给高级蓝领更高的工资收入。而在社会招聘和各种待遇上消除学历歧视,打通各个体系之间的上升通道,实现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路径时,也能实现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收入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如德国一样的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蓝领收入超过白领的现状,那么家长自然就会根据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学历去考虑孩子的未来发展。现在教育部分推动的贯通培养,也就是中职加高职加大学本科的连读培养模式,其实也是很多家长应该考虑的一个方向,毕竟有些本科比如北京物资学院等这些学校,高考成绩考不到全市一半左右,上这些高校和专业也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教育改革目前正在持续深化推动的阶段,而可以看到国家的方向就是义务教育要坚决做到均衡化,人才培养要打破单一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实现研究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均衡,所以未来职业教育要加强,有些高校要转变成应用技术大学,归口职业教育,相应的高校招生规模会缩减。而在人才的发展上,实现职业教育向上发展的路径规划,打破人才的歧视,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生涯规划的发展,未来我们的学生更多凭借爱好去选择未来的方向,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只有热爱的,才能做得最好,而只要做得好,社会就会有相应的收入匹配,这才是健康的社会,也是家长应该看到的。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