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说件事,近期大家希望我组织的编程课程和机器人课程福利团我准备好了,感兴趣的姐妹们可以直接预约直播间,看标题就知道我家孩子为什么这些年一直坚持上这两个品牌了。
这两门课都是我家孩子学了多年的课程,性价比高、体系完善、还节省时间,学起来非常高效,如果有考虑给孩子在兴趣特长方面留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品牌,绝对可以帮到你孩子全面提升。
另外跟大家剧透一件事情,我一直在做的家庭教育课程终于推出新系列了,我们打磨了一年半的线下工作坊系列要上线了。 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重庆、成都、杭州等较多城市定点 (具体可以加小助手问全名单),也是 由我来主授课,助教老师辅助带坊 ,主题是父母教养力提升之「天赋觉醒」系列。
今年,换我去线下见大家了~带着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陪大家一起成长。
我希望可以带大家开启哈佛大学多元智能理论中「内省」智能修行模式,结合教育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理论,用沉浸式的深度体验带大家更好地 重塑亲子关系、加强情商教育、提升教养认知、挖掘孩子天赋。
因为我也不打算做大规模,更想要跟大家保持深度链接,所以这次我们工作坊做的是私密小班,人数10-15人/班,老朋友都知道,我首发期永远都是给学员最大的福利,价格也是相当实惠(先保密,怕被业内同行投诉)。
想在家庭教育、养育方面深度提升的朋友可以预约今年8-12月的课程,若开课前7天取消,均无条件全额退款。
直播预约点这里:
我希望在养育路上陪大家走得更踏实、更有作用,因为不管社会怎么变、未来怎么发展、竞争压力大不大,要知道——
先来看网传的第一张北京牛娃简历。校内成绩297.5分,小红人+学生干部,英语、语文、声乐、钢琴特长突出,数学还行。▼
为什么说数学还行呢,主要是对比另外一张北京海淀区孩子的简历。区三好、二星章、数学、语文、英语、乐器、编程、科创、机器人、围棋均有特长。▼
看完这两个孩子的,先吸一口气,来看看网传广州牛娃的简历。
这个牛娃简历相信大家应该多多少少传阅过,她后面还拿了一个宋庆龄奖学金,是国家颁布的全国中小学生最高荣誉奖,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了。▼
但在这个牛娃简历之前,还有一个简历也被大家纷纷传阅,看完我也不知道该表达什么了,就发给大家看一眼……▼
这几个简历传开来后,我前几天去北京和北京朋友们吃饭,他们都相当好奇向我打听,到底广州是如何培养牛娃,可以让一个孩子语数外同时登顶,还能把小红人等天花板级别的奖项全收了,还能有时间均去做科创、编程等素质教育拓展。。。
我说那是因为北京比较低调,没啥简历流出来。牛娃简历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看个热闹就好。
首先得承认,最开始看到这几个简历时,我也是挺惊讶的,说震惊也不为过,至少我知道里面广州的简历不是假的,甚至都能对应的上是谁。我还因为某些机缘见过真人,确实简历里优秀的孩子,现实中也是真挺优秀的。
但是除了震惊之外,好像就没有其他太多的情绪了。没有羡慕、也没有焦虑,反倒是想说点晚上热评之外的话,想跟大家聊聊「XSC简历」有没有必要准备这件事情。
XSC简历对大部分学生没必要
但备着也没坏事
咱们培养孩子,一定要牢记大趋势不可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XSC都是摇号,所以有没有简历,都不影响摇号派位的结果。
哪怕摇号进去了学校有隐形分班,那也是考试,所以不需要看到简历就焦虑,不需要跟风传播简历,这都XSC的大趋势都不会起什么作用。
有一种情况是需要准备的,那就是想要给心仪学校发情书,或者准备当地一些公开遴选的学校,这个时候,有简历是加分项。
但每个地方情况不同,以广州为例,现在除了个别初中外,大部分还是把摇号和面试结合起来,在随机性里找确定,在确定里随机选。
不管哪一种,都大大降低了对简历的需求。
简历的要求是符合学校要求,所以孩子们要走的路基本上少不了,如果这个领域是孩子愿意的、欢喜的,有激情的,自然是极好的,但如果不是呢?家长会不会为了简历而去“催熟”牛娃?
我并不是说每个牛娃简历背后都是催熟的家庭,只是如果跟着牛娃简历去复制培养孩子,而不是从孩子兴趣、爱好角度出发,就很容易两头不讨好。别人家用同样的路径是培养出牛娃,但搞不准稀里糊涂的复制的结果确实培养出废娃。
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可以把学习规划做长远计,也可以把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爱好做长远计,唯独不需要把别人家孩子的简历,当成是育儿标准。
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的特点和花期都不一样,有些孩子走得快、有些孩子走得慢,这里没有高低之分,重要的是孩子在小学阶段学到了踏实、坚定和安心地前行。
成长得有水到渠成的惊喜
太雷同的简历不是好事
我家老大秋天也到五年级了,看完很多简历样本,我却跟孩子说,没事,你按照你的成长脚步走就好了,有啥我们写啥,再不济录个视频表达下自己。
哥哥虽然今年数学奖项拿得很不错,但其实半年前我们也只是三等奖而已。孩子写在证书上是好看的奖项,可是在我眼里却可以看到他在这半年是如何一步一步稳步提升,让自己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开花。
诚然孩子准备简历是给别人看的,但孩子每一个写在上面的简历,应该都能让父母发自内心感到孩子有水到渠成的惊喜,才更为安心。
什么是水到渠成的惊喜呢?这意味着家长能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孩子的热情、坚持、激情和优势。如果一个钢琴10级的孩子,拿到证书后再也不去弹钢琴了,那你觉得这可以是水到渠成的惊喜吗?
那肯定不是。这只是完成任务的KPI,既没有点亮孩子,也没有启发孩子,只不过是孩子配合家长完成了一道入学KPI而已。
培养孩子需要具备长线思维,唯有长线思维可以把父母从竞争泥潭里拉出来。简历不应该是你有我也有,而是要真正地知长扬长,让孩子能在小学阶段,找到自己真正的优势。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那么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事,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这是《小王子》的一段话,对每个成人的养育之道也很有启发。
每个孩子生来不同,这些不同里,总是会有一两点是孩子特别突出的,可以说是天赋,也可以说是礼物。
获得了一份礼物却视而不见是可惜的,我们更需要看重孩子心中对自己的简历。
唯有每个孩子心中的简历是有血有肉的,唯有简历=自我,唯有能从简历中看到孩子的热情、天真、纯粹、追求和美好,这才是一份真正独一无二的不雷同的简历。
只有见过星辰大海,才会知道人类之渺小,每个孩子都不能被定义,又怎么能简单被世俗所捆绑呢?
教育得量力而行谨慎而为
不做蒙在鼓里的家长
我做了那么多年的父母课程,从情绪管理、早教启蒙到自驱力培养,说实话,我也很希望 每个父母教养力都能提高,孩子成长力能max。
因为这才是最有利于家庭成长之路,孩子和父母的幸福值、凝聚力才会更高。
陪娃这几年,我对孩子的成长更为关键的因素也越来越清醒,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量力而行就可以的,什么是一定不能被蒙在鼓里的,我也早早梳理清楚了。
A:亲子关系大于教育
我见过很多“初心对但方向错”的养育困境,大家可能都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看起来好带,但自己孩子却那么糟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孩子是从天而降的“王炸”, 学业挑战、同龄竞争、关系焦虑、 幼小衔接/小初衔接,都是大部分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道道关卡,但亲子关系是孩子 最重要的地基。
比如高效的稀缺的教育资源。能帮到孩子显著提高,不走弯路的资源,值得我们仔细甄别、果断入手。孩子的成长也有时间窗口,不能兜兜转转走弯路。
说实话,像科学、编程、机器人等我应该也是很早就结合孩子兴趣给他们选了。这几年观察下来,大部分东西经过实测,都是有超人意外的学习效果,也节省了孩子的时间窗口。这便是回报率极高的投资。
比如能支持孩子长期兴趣的投入。我也会跟孩子选一些长期兴趣班,甚至有个别学了几年了都没参加过什么大型比赛。比如绘画和声乐在我们家就属于这个领域,我把它当一门热爱慢慢孵化,孩子喜欢我就坚持,他们觉得开心就行。
那哪类需要我们额外警惕呢?
短视的、夸大宣传的、过度承诺的、货不对板的教育项目,我们要额外警惕。
孩子的小学阶段,是价值观、认知观建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不要引导孩子学会脚踏实地,要不要带着孩子体验长期视角,是可以选择的。
C:不做被蒙在鼓里的父母
我之前写过一篇《》,值得大家多看一下。
收集和过滤资源,学会基本的搜索能力,身边有靠谱的人可以再证,对我们都是很重要的资源。
孩子的成长也不要陷入“二元对立思维”,什么孩子只要简历丰富就是被鸡娃的,孩子没简历就等于将来不受重视,要快乐健康就不能参赛考级,爱学习的孩子就一定是牺牲户外运动时间等等……这些想法我多多少少都有听人诉苦过,但这些想法都容易让人陷入困境,反而找不到自在、从容的育儿之道。
养育之路,其实也是一个寻求自洽之旅。
就好像我今年决定要做线下工作坊,也意味着我下半年开始会有高频的出差,我也跟孩子讲我的工作规划,并和他们一起探讨下半年新的学习模式。
唯有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场注定为了分离的陪伴之旅。
但正是这段互相扶持之路,塑造了孩子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和认知观。
眼里有光、热情、坚定和独特,也是孩子小时候应该有的样子。
互勉,yours,萌芽。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