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时代大背景下,机器人开始作为载体,频繁出现在科技教育的课堂里。各大985、211高校纷纷将机器人知识竞赛获奖者作为录取对象。对于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童程童美认为机器人教育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能力训练的有效工具,在教育界认可度越来越高。
孩子们通过自主搭建,从众多积木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马达、齿轮、轴等结构件,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机器人,随后连接到电脑上,操作带有各项命令的组件,进行编程导入机器人的硬盘里。接着在查看机器人是否能够按照自己便携的程序正常运行,如若不是便要及时进行修改,调试,知道能让机器人按照指令运行。
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孩子们在玩机器人的时候,其实是在尝试把模仿学习模式转化成试错学习模式。以前在课堂上学生总是模仿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不能说不好,但却不利于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试错学习则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补充方式。当孩子自己产生强烈的需求,想让机器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任务时,那么他就会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此刻他将全部的心思,能量聚集在这个方向上,那么他的潜能就会被挖掘出来。这其实也是机器人教育的本质,让孩子在玩机器人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让他们先动脑,再动手,通过反复的调试和修改,完成自己的。
即使在多次尝试失败后,孩子也从中掌握了很多方法及经验,较终他一定会成功。而这种由内在驱动力激励后所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了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东西。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已经越来越倡导孩子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机器人教学正是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慢慢的改变孩子“模仿式“学习模式,注重建立探索性、鼓励孩子试错的主动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孩子收获更多的知识,收获更多的自信和满足,同时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
机器人学习能弥补学校传统教育里缺乏对孩子动手能力训练;机器人是跨多知识的综合教育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机器人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物理、工程、机械、电子、计算机、通信、生物等多知识,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巨大;通过机器人比赛获奖可以为加分。孩子学习机器人课程,还可以走科技特长生这条路线。科技特长生政策是为照顾特殊人才而设立专项加分政策,在国内小升初、中考、高考都有加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