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本科文凭,却选择走进职业院校“回炉淬火”——7月29日,重庆交通大学2025届应届毕业生姜欣茜踏入重庆巴蜀职校,开启为期5个月的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培训。当天,与她一同入学的还有8名大学生,他们的目标明确:通过技能考核后直接入职企业,初级岗位月薪5000元起。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自动化产业人才需求“井喷”与高校培养结构性错位下,毕业生探索就业新路径的趋势,更凸显了电气自动化工程师、工业机器人调试工程师等技术岗位的紧缺现状。
“简历投出去常常石沉大海,企业开口就问‘会不会编程?能不能调试设备?’”姜欣茜坦言,大学期间理论知识扎实,但实操经验几乎为零,求职时屡屡碰壁。她的经历并非个例:当前自动化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企业对具备实操能力的技术人才需求迫切,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因“理论强、技能弱”陷入就业困境。
江苏携同机器人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今年计划扩招50名工业机器人调试工程师,虽开出月薪5000至1万元,但符合要求的应聘者不足三成。“能独立完成设备编程、现场调试的熟手‘一才难求’,哪怕是初级岗位,也需要掌握机器人操作、PLC编程等核心技能。”该负责人透露,为填补缺口,企业和重庆等多地职校合作“订单式培养”,学员经5个月培训合格后可直接上岗。
“全国多地人才急需紧缺目录中,机器人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电气控制工程师等均被列为‘重度紧缺’。”重庆巴蜀职校负责人陈思学指出,随着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加速渗透,企业对“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激增。据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数据,仅工业机器人调试、电气自动化控制两个领域,2025年人才缺口就达3.2万人,且呈现“高薪难聘”态势。
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回炉”职校成为新趋势。“培训后拿到中级证书,月薪有望过万。”姜欣茜的期待并非空谈——江苏携同、重庆智邦等企业均明确,具备技能等级证书的从业者,3年内薪资涨幅普遍达50%以上。
为破解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各地正加速推动产教融合。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发布精准的紧缺岗位目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广“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已推动56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年培养技能人才超8000人。
“本科文凭是基础,技能是‘加分项’。”业内人士分析,当产业升级倒逼人才标准重塑,“回炉”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对职业路径的精准规划。随着更多高校毕业生主动拥抱技能提升,自动化领域的“人才荒”或将逐步缓解,而这背后,正是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