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印度帝国时期,一盘棋局不仅是消遣,更是一场军事模拟和哲思。在公元六世纪至七世纪的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一种名为“恰图兰卡”(Chaturanga,意为“四支军队”)的棋类深受精英阶层喜爱。
它模拟古印度的兵种布阵:步兵、骑兵、战象与战车,分别衍化为现代国际象棋中的兵卒(Pawn)、马(Knight)、象(Bishop)和车(Rook)。
据史书记载,诗人班纳巴塔(Banabhatta)在其著作《哈沙传》(Harsha Charitha)中首次提到“恰图兰卡”一词,他写道:只有蜜蜂为采集露珠争斗,只有棋盘教人布阵思考,可见在当时,棋局已不仅是娱乐,而是智力与谋略的象征。
传说中,这款棋由印度智者西萨(Sissa,又作Sessa)发明。他在国王面前展示后,国王问他需何奖赏。
智者只请求:在棋盘的首格放一粒稻米,第二格放两粒,以此倍增,直到每一格都加倍。国王起初不以为意,但当真正去计算时,惊觉所需稻米之多足以耗尽整个王国的储备。
这正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棋盘与稻米倍增”故事,蕴含着数学哲理与对微小力量累积的敬畏。
有传说记载,大约在公元七世纪,波斯君主霍斯劳一世(Khosrow I)收到来自印度国王的礼物,其中就包括一套用红宝石与绿宝石雕琢的棋具以及智力挑战。当宫廷谋士成功破解棋局后,这种游戏在波斯贵族圈中的声望进一步提升。
进入中世纪欧洲后,规则和棋子角色逐渐发生新的变化。“王后”(Queen)这一棋子在欧洲棋局里地位陡升,从只能走一格斜线,逐渐扩展为可以横纵斜全盘纵横的强力角色。这种变化既是规则演进的结果,也常被解读为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中女性地位变动的一种文化隐喻。
与此同时,“王车易位”(Castling)等新规则逐渐出现,使棋局节奏加快、变化更多,这才让它一步步接近今天的国际象棋。
在这段历史的演变中,印度哲学的意味依然潜藏其中:棋局上再缜密的布局,也可能因一步失误而满盘皆输,仿佛在提醒世人:人生虽可谋划,却难以掌控。
而最卑微的兵卒,也可能凭借一步步坚持,最终抵达终点,化身为后。这与西萨的稻米故事互为映照:看似微不足道的起点,叠加之后往往蕴含惊人的力量。
直到今天,印度仍然保持着浓厚的棋文化。比如在喀拉拉邦(Kerala)的马罗提丘村(Marottichal),几十年前因为村民戒赌、戒酒而开始推广象棋,如今六千多居民中有四千人能熟练对弈,被誉为“印度棋村”。
从维斯瓦纳坦·阿南德(Viswanathan Anand)到古克什·多马拉朱(Gukesh Dommaraju),一代又一代的印度棋手,正把这份古老传承推向新的国际舞台。
从王宫贵族的兵阵推演,到今日世界冠军的舞台,恰图兰卡与国际象棋之间的关系,仿佛是一条不断演进的文化脉络。
它未必是一条直线的演化,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交流与再造。棋盘上的黑与白,不仅承载了千余年的文明回响,也让人再次看见印度古老智慧的光芒。
注: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不可思议的印度”所有,部分信息与素材引自网络,非常感谢。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非商业平台如有转载需求,请先和我们联系。所有未经本平台直接授权的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并且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