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是价值最小的棋子,双方各有8 个。其走法为沿所在直线向前走,不能后退,也不能横平。第一步可选走一格或两格,以后每步只能走一格。是唯一吃子法不同于走子法的棋子,它只能斜进一格吃子,此后在所斜进格子的直线上前进。
在对局开始前的初始位置时,8 个白兵位于第二横线,从a2 依次到h2 ;8 个黑兵位于第七横线,从a7 依次到h7 。兵的称谓既可按代数制记录法,如a 兵、b 兵等,也可按描述制记录法,如后翼车前兵、王翼马前兵、后前兵、王前兵等。
兵的价值虽小,但作用却不能低估。18 世纪最伟大的棋手兼音乐家,法国菲利多尔的名言是:“兵是棋局的灵魂”。兵虽然会被对方子力封锁而不能前进,但也可以威胁对方子力,迫使它们后撤;兵虽然步履缓慢且不能倒退,但一旦冲至底线就可晋升为威力最大的后。(关于兵升变,下面讲)兵的这些特点是大多数对局战略的基础。开、中局阶段双方兵的布置形状对局面的持久影响,是棋手估价局面、制订计划的重要依据。残局阶段往往多一兵可决定胜负。
兵(Pawn )的名称起源于英语和法语的Poun ,最后从阿拉伯语的baidaq (意为步兵)中直译过来。在国际象棋前身沙特兰兹和早年的欧洲国际象棋中,兵第一步不能走两格,从13 世纪起,兵的走法才革新成为现制。
兵有两种特殊走法,一是兵升变,二是吃过路兵。
兵升变是当一方的兵通过直进或斜吃而到达底线(对于白方是第八横线,黑方是第一横线),可以升变为后、车、马、象4 种棋子中的一种,但不能变王,也不能不变。兵一旦升变,立即具备新棋子的性能。因此,一方可以有两个或更多的后,或是3 个或更多的车、象或马。
现行的兵升变规则基本上与英国棋王斯当顿(1810-1874 )于1851 年在伦敦主办的第一届国际大赛时的规则相同,如果兵到底线,变成了对方的棋子或已方的王或者不变,均属不合规则的着法。那时候,在非正式比赛中,棋手要升后而找不到备用的后,可用己方的车倒转来代替,或者车也没有,则用其他物品代表。
兵升变这种特殊走法可溯源至国际象棋的初创时期。在“沙特兰兹”和中世纪国际象棋时,兵只能升变为firz 或Firman (阿拉伯语,大臣或宰相之意)。当1475 年国际象棋演变成现制时,关于兵升变的改革仍有不少异议。一些人振振有词地说,如果可以接受一方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后,那不是等于宥恕夫君的通奸行为吗?另一些人,从他们自身的国际象棋逻辑出发,认为一方不应有超过对局前初始的子力力量的可能性。
在1728 年德国第一本出版的棋书上明文写道,兵到底线只能升变为己方已被吃去的子之一。要是除兵外未被吃去一个子,那末这个到底线的兵只能蛰伏着,直至一子被吃而代替之。在18 世纪末,德国棋手和棋艺作家阿尔盖尔(1763-1823 )指出了上述规则的荒谬,并例举了图例予以说明。
到了19 世纪,中世纪对局中兵升变的最低限度的优势已被忘却,它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的优势却仍被考虑。有人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兵到底线的最好着法是不升变,德国排局家和残局分析家克林(1811-1876 )还作了一个排局来说明这一点。
1862 年的伦敦会议上采用了兵可以不升变的规则。1889 年,第一位正式的世界冠军斯坦尼茨说,他支持这一规则。在20 世纪20 年代国际棋联统一规则之前,也许只有圣彼得堡的规则唯一提到兵只能升变为同方子力之一的规定。不少排局家和棋题家则利用了其他规则中未提同方子力的疏忽。另外,更早的卢赛纳(15 至16 世纪的意大利棋艺作家所提出的规则是当兵升后以后,它的第一步着法还具有马的威力。
吃过路兵是兵吃兵的一种特殊走法。当一方兵从初始位置一步走两格时,所到格子同一横线的相邻格子上如有对方的兵,则后者可以立即吃掉前者,就像其走一格时一样。因后者吃前
者以后,占有前者经过的格子(不占有所到格子),故名。吃过路兵必须立即吃,隔了一步,这项权利便自行失去。吃过路兵仅限于兵吃兵,其他棋子无此权利。
虽然自15 世纪起,吃过路兵规则早已被熟知,但是只有当意大利棋手在1880 年放弃旧规则后才被全世界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