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象棋就比赛上有分数补偿,中国象棋如果是人机pk的话,先手人机开局优势大一点,一般来说会赢,但也看算力。国际象棋大多数人机pk都是和棋,先手优势比起中国象棋来说差的多,但是还是有,主要来说是看算力。而且现行规则一般来说是最优解,有的没有办法改或者没有适合的规则改。
现在象棋关注人群也在减少,信息时代,大家都上网了。个人认为只要是棋,棋子的棋力就不应该是一定的数值,应该是此时场面上棋子的重要性。
在绝大多数局面上,你所要运用的的任何棋子都是关键,而只要能对敌方照成一定打击,棋子在这时的重要性就会远远高于其他子,或者提升其他一些与其配合的子的重要性。
在中国象棋中,对局时是没有后手补偿的,和棋的情况不是很多。在不算和棋的情况下,同等水平下是先手优势大,但不能说胜率就高,以布局情况而定。而越级的话取决于级别,就算和棋算级别低的赢,级别高的一般来说胜率都会高于低的,这种很常见。而巅峰对决,每一步都是关键,失误了就可能败。所以对于中国象棋来说,补偿是要的,但是现在没有特别合适的规则去补偿后手。所以在正规比赛后手赢是有分数补偿的。
个人看来国际象棋和棋比较多,规则上也有很多有关和棋的,和棋有时倒是多余胜负局。个人认为国际象棋实力和反应力是重点,疏忽一点就改变了局势。对于五子棋来说,黑无禁手会玩必赢,这影响公平,所以规则上针对后手有所补偿,黑棋有禁手,让其比较公平些。我认为是空间问题,中国象棋是野战,极大的战略空间,双方都能施展拳脚,但是好的位置是有限的啊,例如中线、肋线、兵林线、下二路、底线等等。谁先占到了,那可是进可攻退可守啊,对方想要打破封锁可是相当麻烦的。国际象棋是巷战,你中有我我只有你。一上来就是短兵相接,争夺有限的空间。这样的话根本就没有好的地理位置,先手方的优势会大大折扣。
中国象棋素有“三步不出車,输死都不屈”的棋谚,强调开局必须快速出动强大子力。极端者甚至有如“铁滑車”的套路,以弃【马】为代价,使得己方【車】得以快速抢占肋道。
除此以外,《橘中秘》最负盛名的“弃马十三着”,同样是极度强调“弃子争先”。“弃马十三着”以顺炮开局,红方从第六着开始弃马设下陷阱,黑方吃马中计,到第十三着即认输。全局仅十三回合,可谓鬼斧神工,天作之合。
中国象棋看重先手,常有“宁失一子,不失一先”的说法。反观国际象棋,在开局的时候,几乎公认应当挺起王前兵,抢占棋盘中心(d4,d5,e4,e5)。
国际象棋的【马】没有整脚的限制,因此也存在“起马局”的走法。但是过早起【马】反而堵塞己方进兵路线,而且孤军深入的【马】没有臂助,要么马失前蹄,要么镣羽而归。这与国际象棋开局“尽快出动子力”的原则相悖。
所谓尽快出动子力,就是要用最少的步数出动最多的棋子。因为,局势的优劣不仅在于拥有的棋子多少,而更取决于起作用的棋子多少。如果一方出动的棋子比对方多,称为出子领先;反之,称为出子落后。因此不同于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开局会优先抢出弱子【兵】。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
这是因为国际象棋相比中国象棋而言,实在是“太拥挤了”!两者都是16枚棋子的情况下。中国象棋有9×10=90个点位;而国际象棋却仅有8×8=64个点位。除此以外,开局的时候,中国象棋较为分散,而国际象棋全部拥堵在底线。
而且不止棋子拥挤,国际象棋的“火力密度”也拥挤。
把车的价值定为相同的分值(10分),这样就可以对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作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象棋的棋盘比国际象棋大,但子力总价值106却比国际象棋的156小,所以就“火力密度”(子力总价值和棋盘大小的比值)而言,国际象棋比中国象棋大一倍多。“火力密度”这个指标可以引出棋局的很多特征。
火力密度小的战场很容易造成兵力的相互突破,这一特点形成了中国象棋的特征——在中局时很容易形成战线突破,甚至成杀。因此,中国象棋对杀法比较重视,棋局更多地在中局收场,进入残局的机会不多。
其他的,中国象棋的炮常常可以出其不意。对初学者而言,敌方3路炮或7路炮打过来底象,也可以将军抽車。可见空旷的中国象棋确实经常可以实现暗度陈仓的奇袭。
而国际象棋的战场火力密度很大,容易造成兵力的相互消耗,所以国际象棋的中局过程是频繁的子力交换过程,很容易进入残局。对于拥挤的国际象棋而言,也几乎不可能奇兵突出,单兵擒王。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象棋更重视子力的价值,这种价值通常会带入残局。另一方面,相对于杀法而言,残局的技术更加重要。
所以,对中国象棋而言,开局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好的开局将使棋手在中局快速获得胜势;而国际象棋容易进入残局,开局时的节奏相对缓慢。因此,中国象棋后手劣势更明显,而国际象棋后手更能针锋相对。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中国象棋的高手一般尽量避免兑子,因为这会使得局面简化。除非处于劣势,才会主动邀兑。而国际象棋大师则不同,下棋时必定上演疾风骤雨一般的兑子,因为实际上不可能不兑,早兑晚兑迟早得兑,不如痛痛快快兑了。否则棋盘堵得水泄不通,谁也没法入局。这同样是因为过高的“火力密度”,导致“牺牲不可避免”。
最后的,结合上文浅谈一下两种象棋的优势的异同。
对于象棋而言,优势不外乎以下4种:子力优势(Material Advantage)、时间优势(Time Advantage)、空间优势(Space Advantage),以及兵型结构的优势(Pawn Structure Advantage)。第一个子力优势好理解。
中国象棋有“一車十子寒”的说法,而国际象棋的【后】威力无可比拟,意大利人称它为Robioso(狂暴的棋子),两种棋是一样的。
第二个时间优势,强调对攻环境下先将死对方。这一点在中国象棋里极为重要,中国象棋强调“子<先<势<杀”。因此中国象棋有大量“弃子争先”、“弃子成杀”的名局,而国际象棋不尽然。
第三个空间优势,强调占据有利地形,使得子力活跃。国际象棋相比中国象棋,更强调空间优势和战略纵深。
对于国际象棋的【兵】而言,接近敌方底线时,实际子力约等于一【马】甚至一【車】。因为一旦到达底线,将有机会升变为【后】。而中国象棋的“低兵”意义寥寥。国际象棋的【王】可以满世界跑,甚至可以通过【王车易位】来“闪现”跑路。因此非常强调活动空间。而中国象棋的【将】和【帅】是国家的君主,他们不能擅离职守,必须与社稷共存亡。
当然了,中国象棋同样强调占据有利地形:
中国象棋将【马】跳向棋盘中央,这被称为“正马”,与之相对的倒不是“歪马”,而是“边马”。但是古人云:“马跳边,易被歼”。可见活动范围的重要。
仅仅做猜想,中国象棋的可攻击棋子较少(将帅士象均无法过河),小卒的价值又非常后期,因此达成和棋非常简单,即使二防一,也可以一换一,如果能达成大子1:2(0:1)、士象全基本上就能求和,但是留意不要让兵过河,对位段位、经验差距过大的棋手其实很多时候根本没想着赢,一开始就奔着和棋过去,输了不丢人,赢了还有点牛逼,而红子一般都是给弱方的,因此需要给先手进攻压力。
国际象棋不一样,每一个子都可以进攻,自己的王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没有九宫格限制还可以斜走),兵更是强力的联防战力,有一说小卒过河变成车,国际象棋小兵却可以升格,一般是王后,王后多强不需要我说了吧?横竖斜线都能无限走,如果放兵过去了可能还得用一个子去看底线。骑士又不憋腿,无法用子去卡,吃不掉就只能躲。即使积极换子,到终盘还是很难提和。另外国际象棋的先手优势也稍小一些,原因还是兵的强力,中国象棋中出车的速度关系着一整局的胜败,不会玩的人光是巡河车控制一条线就建立小优势了。国际象棋中即使早早把女王拉出来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放在哪,到头来还是得应付一排兵,反倒是骑士前期比较活跃。唯一比较容易和的方面就是王太灵活,比较难将死。卡的没法动也算和棋——王虽然没有被叫将,但是无论走哪一步,接下来对方行动就会把王吃掉的情况算和棋,不管对方有什么优势或执什么颜色。比如我只剩一个王了,虽然没有被将军,但被卡在火力网中间动弹不得,我一动,下一步王就会被吃。看似我被打爆了,却算作和棋。
最后一个兵种结构的优势,比较复杂。中国象棋里,兵种越丰富,杀法越多。因此,马炮的价值略高于双马或双炮(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对方阵容调整兵力。作为进攻方,炮的价值还取决于敌方是否有仕相。若对方有【士】,则【炮】威力巨大。(有炮需留他家士);而若对方少【相】,同样可以令【炮】价值更高。(缺相怕炮)
而国际象棋里,有“双象优势”的说法。开放性局面中双象对双马或马单象具有一定的优势。每次双象控制不同色格,相互补充,协同作战。
中国象棋真的需要后手补偿吗?如果追溯中国象棋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千百年来都没有什么后手发补偿。那么为什么现代象棋比赛中出现了后手补偿这一规则呢?其实这只是为了使得比赛更快分出胜负而提出的一个规则,即“和棋黑胜”规则,也称之为“胡规”。
正是因为象棋专业化发展太快,棋手彼此之间水平十分接近。大家为了名利,在比赛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消极和棋。胡荣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不得不站出来提出“和棋黑胜”的规则。以促使棋手在比赛中积极进取。其实这只是为了节省时间成本,才采取的一种手段。并非象棋真的需要后手补偿!假如两位棋手以多局制(番棋)对决,肯定可以分出胜负。这就不利于当前大规模象棋比赛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