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十诀与兵法、战争的联系
象棋十诀与兵法、战争联系紧密,全文是:一、 不得贪胜,二、 入界宜援、三、 攻彼顾我,四、弃子争先,五、 舍小就大,六、逢危须弃,七、慎勿欲速,八、 动须相应,九、 彼强自保,十、 我弱取和或“势孤取和”。
介绍象棋十诀:
1、不得贪胜:不要急于求胜,容易犯错,
2、入界宜援:进入敌人的阵地后应该有子力间的配合和援助,
3、攻彼顾我:攻击敌人的时候要先守护好自己的营盘,
4、弃子争先:可以舍弃牺牲掉一个或数个棋子,去取得全局的先手和优势,
5、舍小就大:舍弃小的便宜,争取大的利益,
6、逢危须弃:遇到危险时必须及时舍弃不必要的棋子,
7、慎勿欲速:千万不要谋求速度,要谋定而动,
8、动须相应:行动的时候要有后续、有呼应,
9、彼强自保:敌人强大的时候先要自保,
10、我弱取和:自己薄弱的时候想办法求和)。
现代象棋讲究的“子力均衡发展、马活车明、以双方行棋步数计算得先与否”,也是得益于“象棋十诀”。
汉刘向《说苑·善说》亦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意即劝孟,不妨也像“燕”国一样,斗象棋观歌舞,逍遥一二。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因此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
关于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三、起源于舜的时期。传说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好玩耍。现代学者常任侠《中印艺术因缘》一书中说:“象因桀骜不驯,舜把他禁居起来,又恐他寂寞,所以为他制作棋局,使他有所娱乐。因其名象,故称象棋。”
四、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五、起源于春秋时期。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产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称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不过,象棋也可能是因为棋子是由象牙制成而得名。
六、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