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历年来,在盐湖这片沃土上,一代又一代干部职工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发展基础;现如今,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践行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围绕“3133”发展思路,一以贯之聚力十大工程,久久为功办好十件实事,奋力实现盐湖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
区政府资料陈列馆用老照片、老物件,钩织成一幅客观真实的盐湖画卷,同时致力于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原历史原貌,厘清发展脉络,讲好盐湖故事,激励广大盐湖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投身幸福盐湖建设的伟大征程。今天带您一道走进陈列馆2020盐湖故事之二十——《象棋漫谈》。
象棋漫谈
象棋,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初次结缘象棋,还是幼年时期在农村老家观看父辈们下棋,虽并无多大兴致,但仍在千回百转间,了解了象棋的一些基本规则,学会了棋子的基本走法。此后,由于完成学业,忙于工作,没有过多机会接触。直到2018年,办公室开始筹建陈列馆,并在馆内布置棋桌、增添棋谱书籍后,重新燃起了对象棋的兴趣。近三年时间里,我曾无数次进出这里,不仅对其中展陈的各类照片、史料如数家珍,更是在工作闲暇之余,会和同事们坐下来,对弈几局。于是,在“跳马拱卒,炮打车吃……”的博弈中,对象棋历史、文化有了更深了解,也有了些许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源远流长的象棋历史
象棋作为一种古老的棋艺,在中国已风行数千年,曾凝结无数前人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起源,在我国古文献中有多种传说:有说是起源于舜帝时期,相传舜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此人平日游手好闲,争强好斗,惹事生非。舜实在没有办法,就给了象一块荒地,让其带领一些人去开荒,并专门令人发明了一种器具,制定了一套规则,以此开导象,故名“象棋”。这既是善兄弟之“悌”,更是慰父母之“孝”。也有说是源于神农氏,如元代和尚念《佛祖历代通载》中就曾记载:“借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还有说是起源于黄帝,等等,不一而足。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由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行棋之前要先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最终制对方于死地。此时的象棋,更多是一种象征战斗的游戏。
象棋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就是“减箸强智”。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至此,象棋棋制完成第一次大改革。第二次就是“著书立说”。三国至隋唐象棋文化逐步深厚,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最终演进为八格乘八格的棋盘,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象经》《象戏·序》《象戏经赋》等象棋著作逐渐成书,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第三次就是“形制初定”。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出现了有河界标识,以及“将在九宫”之中的棋盘。北宋至元明清时期,象棋在民间已广为流行,技术水平也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以橘中秘、梅花谱等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展现出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这也标志着棋形制第三次大改革的完成。
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没有对棋制做大的变化,但象棋的发展依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被列入国家正式体育比赛项目,当年年底曾在北京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比赛——1956年全国象棋锦标赛。在这次比赛中,象棋是唯一的比赛项目,而围棋和国际象棋则被列为表演项目。此后,体育部门几乎每年都会举行全国性的象棋比赛,为象棋的推广普及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如今,中国象棋已经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全球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有中国象棋的存在。
1961年,首届象棋全国个人赛冠军、棋界“魔叔”杨官璘(左)与曾缔造“十连冠”伟业的棋坛“胡司令”胡荣华(右)对弈。二人一起被公认为象棋的一代宗师。
博大精深的象棋文化
人类任何一样东西的发明、创造、完善,不但与其发明地的政治、科学、文化、哲学、习俗和思维方式等有密切关系, 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特性呈现出来。象棋作为中华民族一项特有产物,它势必一方面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 一方面又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形成自己的特点而独具一格。象棋之所以数千年至今不衰, 就是由于它既有一个无限的创造空间, 又有着独特的、广博而奥妙无穷的文化内涵。这其中,艺术化与社会化就是它最大的文化魅力。
首谈艺术化。象棋虽只有寥寥三十二子, 但其中却深藏着中国文化丰富的意蕴, 如棋枰的对称美, 棋子摆布的建筑美, 行棋运子形成的书法的空灵美, 无不体现着艺术的韵味。又如它的开、中、残局,犹若诗词的起、承、转、合, 戏剧的呈现、发展、高潮、结局; 对局的突变、惊险迭出, 如若小说曲折的情节, 悬念的设置。当然,还有棋盘上各子不同的性格,如戏剧、小说对人物的塑造一般, 既有正气凛然的车,浪漫空灵的炮, 亦有刚柔并兼的马, 忍辱负重而勇于自我牺牲的兵卒。
任何一门艺术, 都是含蓄的,人们只有通过细细的品味, 大胆的联想, 心身的融入,才能悟到它丰富的美。象棋亦然。所以说象棋是动的诗, 静的画, 一个艺术化了的人生舞台。而正因她是艺术化了的舞台, 我们体味到的就不是五子棋、六子棋那样简单的搏杀快感了。当我们打棋谱,或看高手下棋, 我们就可以看到: 有的行棋豪放, 无一子不像汹涌的大潮,不像奔腾的马,仿佛李白的“银河落九天”, 令人心胸澎湃, 大气盎然; 有的行棋细腻, 宛若丝丝春雨, 一层一层地为你露出“春天”的真容; 有的刚柔并济, 既为你开出花的柔美, 又为你展示雪的冷峻,使你如感受着有甘有苦的人生。因其艺术的丰厚, 我们时常能通过高手的对决,品味到其如诗般的棋韵,画般的意境, 书法般的流畅自然。
散落于各城市的中国象棋文化雕塑
再说社会化。毫无疑问,在没有电视、电影等现代化娱乐设施的时代, 象棋是千家万户娱乐的道具, 它的普及性,它的男女老少皆宜的特色, 是任何项目都所不能比拟的。更因它不是给人被动地接受,而是让人直接参与, 自娱自乐, 常常给人一种创造的新奇,使人获得的美感层出不穷,每时每刻都充满新的愉悦, 从而使它保持一种永恒的魅力, 深入人心。另一方面, 由于它的象征特性, 能充分地寄寓人们的理想、追求, 也就很自然地社会化, 充注着平民百姓的思想。如兵卒的吃帅捉将, 体现着“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人文意识。而且, 象棋本身, 亦呈现着一种社会模式, 它的将、士、象、车、炮、卒的设置, 犹如社会划分的上、中、下三个阶层, 各自的职能、威力有着明显的区分,俨然是一个浓缩的人生社会, 使人觉得棋如人生。所以, 当象棋进入社会后, 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难以分离了。
正是由于象棋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历史上有关象棋棋谱的书籍非常多。著名的有中国象棋史上第一部棋书大全《象棋谱大全》。该书由中国近代著名象棋大师谢侠逊,循前人棋谱,集其精华,于上世纪20年代研究编撰,共分三集12册,200余万字,至1941年,已再版9次。另外还有古代流传最广的象棋谱《橘中秘》,号称三百年寂寞无敌,以及清代最著名的古谱《梅花谱》,两书是迄今为止传世最广、影响最大的两大象棋谱之一,在中国象棋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蕴含丰富的象棋哲理
象棋不仅是一种博弈游戏,还蕴含了巨大的人生智慧。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诸多象棋谚语,无不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比如,“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输棋不输品,赢棋不赢人”讲的就是人的心态。无论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上,都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儿。此时,我们要保持心态,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站起来。“马走日,象走田,炮打接山,老将不出城,小卒不返乡”,这强调的是象棋的规则。启示我们,做人需要有道德的底线,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底线,那他的人生将是丑陋的,是会被周围人所唾弃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又讲的是站位不同,围观的人总比当局者看得清楚。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纵观全局运筹帷幄之能力,更要保持清醒,善于倾听不同声音、采纳不同意见。还有“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人生的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每一步都要慎重,世上没有后悔药。正所谓落子无悔大丈夫,这才是人生的担当。
除却谚语,象棋还有很多让人思考的故事。关羽刮骨下棋。据传说,关羽率军攻打樊城,被曹军射中一箭。由于箭头有毒,关羽右臂青肿不能活动。当时的神医华佗闻讯及时赶来,经过诊断发现箭毒已经入骨,要割开皮肉 直至见骨,接着刮去箭毒。手术进行中,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早已心惊胆战,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淝水之战谢安下棋定军心。大军压境之际,谢安若无其事,一如既往,照常下棋、饮酒、作诗,闭口不谈战事。两则故事除表现了将帅者的超然气度和沉着修养外,也足以看出,象棋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与智慧。真正的棋者就该有“对面知为敌,浑输却有翻”的心态。
最近在工作之余,和身边几位同志约战。本就棋术不高,加之多年未再触摸,技艺更是生疏。每坐桌前,总是一上来就连输好几局,败得惨不忍睹,甚至严重打击了我的自信心。后来我便分析原因,虽说客观上是因为长久不曾下棋,导致技艺生疏,没有章法,从而导致犯了很多低级失误。但仔细想来,却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自己当时的心态处在一个相当浮躁的状态,对弈过程中,没有一步一步的好好思考,就草率的下棋,急于获胜。而且没有端正态度,把自己的胜利希望寄托在对手可能的失误上。其实,下棋对弈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心态浮躁,沉不下心来冷静思考。只有越是沉着冷静的思考,才能在对弈的过程中,降低自己失误的可能性。现在,随着渐渐进入状态,内心也越来越平静,沉着应付,低级错误也越来越少,后面的胜率也就一步一步的提升起来。
现在想来,很感谢自己的父母,让我从小了解象棋,学习象棋,通过感受象棋氛围,磨练心性,锻炼思维。也让我在现在的工作生活中,克服浮躁于事,毛手毛脚的习惯,不再好高骛远,能够学会思考,从无知走向渊博、从狭隘走向广阔、从小我走向大我,象一枚普普通通的棋子,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把领导安排的工作、交办的事项,一件件有条不紊地落实。
亟待破解的象棋困境
“马走日,象飞田,车走直路,炮翻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古往今来,不分社会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钟情喜爱。曾有一些研究学家认为,象棋是中国古代文化普及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一定的文化“扫盲”作用,在贵族封建政体统治之下,社会文盲率高达30%以上,但车、马、炮、兵、卒等象棋棋子汉字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新中国成立后,象棋更是得到进一步推广,继50年代纳入赛制比赛后,2006年,象棋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正是这项被我们奉为国粹的智力运动,如今却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在国内,它的关注度和职业化每况愈下,正在被逐步忘却;而在国外,它的推广进程也是举步维艰。这其中首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象棋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大,从历史根基和艺术性来讲,中国象棋丝毫不比国际象棋差,但是现在的中国象棋在国际化方面远远不如国际象棋。其实,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全人类,全世界的,因此,必须要让中国象棋走出去,避免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我限制。其次,中国象棋的基础性教育是块明显的短板。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报诸如音乐、美术、舞蹈、武术等各类兴趣辅导班,但很少听说报象棋班,总认为象棋是老古董,学了也难登大雅之堂。基础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象棋普及不够,后继乏人。另外,还有科技的发展,各种软件的开发。业余棋手往往通过软件演示,就能在初期较短时间提高水平。但棋类运动的魅力就在于人脑的思考与创新,电脑分析取代了人脑的思考,事实上违背了开展这项运动的初衷,这不仅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更可能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给整个象棋运动开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2020年盐湖区体育中心主办的山西省十大文化活动暨“彩虹茶城杯”象棋大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我们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历史关头,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潮头,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都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象棋这颗早已埋在中国人心中的结维系好、传承好,让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今天,陈列馆的大门已经打开,陈列馆的大门还将永远打开。我们相信,象棋的明天必将以更富活力的文明成就走出国门、贡献世界。(解治国)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