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专家古蒂·辛格博士的带领下,一个由世界顶级儿童发展专家组成的团队提出了关于婴儿大脑的新见解。在一个专门的婴儿实验室里,他们探索了婴儿的各种行为,包括发脾气、大笑、共鸣和学习。这是一项对生命最初两年,进行的最深远和最全面的研究。它将启迪婴儿的内在心灵,并最终揭示是什么造就了我们。
大家常认为,婴儿在刚出生的几个月里,不是吃,就是睡。但我们发现,婴儿会对外界的信号做出反应。而现在,在最新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对婴儿的社交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实验过程:给刚出生一周的婴儿看两种类型的移动图案(机械玩具和人脸),观察其反应,及大脑的波长有何不同。
实验结果:婴儿对人脸的反应比玩具大的多。
小结:我们出生不久,首先会对人脸产生较大的反应,这建立起了婴儿日后社交生活所需的联系与框架。当外界与我们开始交流时,大脑中负责此部分的区域开始迅速发育。
实验过程:让4个月到1岁间的婴幼儿们先和自己的照顾者互动,遂照顾者转过身半分钟,转回来时,照顾者的脸上不会出现任何表情,并且在两分钟内不与婴幼儿互动。
实验结果:一分钟内,婴幼儿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如把手伸出来或非常吵闹)。但非常明显的是,他们非常努力的在能力范围内用尽一切办法,想赢回照顾者的关注。而当父母依然没有反应的时候,他们会开始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
我们早期建立的联系不仅是为了乐趣,还是未来融入世界的基础。婴幼儿时期的社交经历能做为一种例子(到公共场所去交到其他朋友),做为其在日后生活中,建立其他重要关系的基础。
成人在初次见面的几秒内就会对陌生人产生初印象,以此决定对方可信与否。那么我们是何时懂得作决定的呢?
实验过程:让7~12个月的婴幼儿观看一个无音乐无台词的木偶情景剧,结束后观察他们认可好的木偶还是不好的木偶。
实验结果:所有的婴幼儿都认可了好的木偶
小结:从7个月开始,我们已经明白了和好人在一起我们会更开心。这是学会信任他人的起点,也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实验过程:让志愿者听四种不同类型的声音(成人的哭声,婴儿的哭声)每听完一种声音后让其玩一轮打鼠游戏,来测试不同的声音,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
实验结果:除两组志愿者以外,其他志愿者听到婴儿哭声后,反应更加迅速了。
小结:婴儿的哭声就像生物钟一样,一种可以穿透任何声音的生物钟,所以我们能特别专注于满足婴儿的需求,这成为了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作为成年人要照顾好婴儿。
婴儿的哭声能产生如此效果,是因为哭声中变化非常大,大到你可能在不自觉中,就区分了音量大和小的部分。这种特别的指标,我们把它叫做粗糙度。粗糙度刺激了成人大脑中杏仁核结构的运动,因为杏仁核运动触发了其他变化,类似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以及呼吸加快。
我们大脑对婴儿哭声做出反应的速度,比对其他声音快的多。虽然婴幼儿不能自己开口说话,但这一点仍然让我们将它们放在宇宙的中心。
实验过程:让照护者与婴幼儿玩五种不同的游戏,看看能不能把宝宝逗笑(撕纸;法兰绒巾塞进嘴巴里;把杯子放在头上;假装动物,然后发出不匹配的声音;躲猫猫)
实验结果:假装动物只有28%宝宝会笑;撕纸和把杯子放在头上则有百分之40到50%的宝宝会笑;60%的宝宝会因为把法兰绒精塞进嘴巴里会笑;而躲猫猫游戏则有70%的宝宝都会笑,而且笑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游戏
为什么“躲猫猫”这么受欢迎?
因为躲猫猫与社会联系有关 “我能看见你吗?我看不见你了”。这是一种婴幼儿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对婴儿来说,他们获得了奖励和喜悦。当然,婴幼儿对特定的人也会笑得更多,比如年龄更大的兄弟姐妹,很容易就能把婴儿逗笑。
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狗”,在照顾者的看护下,婴幼儿与狗狗的互动能产生非常多乐趣。对于婴幼儿来说,狗的有趣程度是猫的两倍。狗狗非常愿意讨好人类,非常善于社交,不管得到什么关注,他们都会觉得开心。所以,让有好又开心的狗狗一起玩耍,会制造出非常多的乐趣。这与不协调匹配的事物无关,这是与其他生物建立联系的过程。
实验过程:让12~14个月大的婴儿,和被人控制的机器人来模仿一来一回的谈话模式
实验结果:婴幼儿大概在六个月的时,会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但声音是没有规律的,这是他们在练习说话的机会。
婴幼儿得到越多练习说话的机会,就会说的越好,他们会观察身边的人,观察对话的规律,以及对话的节奏等等。特别是对于发育时期的婴幼儿来说,他们非常期望明白对方的意思,并渴望与他人对话。
他们会用尽各种方法试图说话,这是因为这些早期的,学习语言之前的互动,对于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这些活动是为婴幼儿将来进行真正的对话而铺路的。
研究表明,在两岁之前,未来与人交流的基础能力已经就位了,但真正与身边的人建立起双向联系之前,我们的大脑需要发生一个重要的转变,即发展出自我意识。
实验过程:让16~24个月大的婴幼儿进行实验,把颜料抹在脸上观察他们是否会抚摸自己脸上的颜料(先从年纪小的开始)如果触摸颜料,则证明他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
实验结果:16个月大的婴幼儿还没有发展出自我意识,19个月大的婴幼儿已经显现出具有自我意识的迹象, 21个月及24个月大的婴幼儿已经有了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这种发展趋势也会一直延续下去。
自我意识就像一个洋葱,一开始我们只有最核心的一层,自出生以后,与其他人外界交流的自我意识非常小。然后以核心层为基础,自我意识一层层长出来,最终形成了我们的个性、思想以及对自己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觉醒,刺激了婴儿社会发展过程中另一种能力的进步,婴幼儿在五岁之前不会意识到,他们的所感所想和其他人不一样。但情况一定会有所变化,如果宝宝们想建立并维持关系,他们就必须明白其他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些可能跟他们自己的不一样。
多年来,人们只知道当孩子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已经拥有这种技能了,一般来说,大概是五岁左右。
实验过程:在15个月及以上的婴儿们面前放上两盘食物,一是盘他们喜欢的,一盘是他们不喜欢的。实验者明显的表现出婴幼儿不喜欢吃的东西,在自己那边是喜欢吃的,观察其能否理解实验者的需求,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实验结果:15个月的婴幼儿还不太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18个月的婴幼儿已经明白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此次研究表明,成长到24个月时,多数孩子已经学会这种重要的社交技能了,这同时也是为他们未来发展各种关系的基础。
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理解他人的感受,换位思考,这就是共情的意义。科学家们认为,共情是分阶段发展的。首先,共情与他人的情绪有关,我们要学会,用一种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做出回应,但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展现出来。而最近,密歇根大学的一个研究表明,在年轻人中,共情可能正在降低。那么了解婴幼儿发展共情的方式,能扭转这个趋势吗?
问题:婴幼儿是否对别人的痛苦有反应?以及他们是否会伸出援手?
实验过程:两岁及两岁以下的婴幼儿面对小宝宝哭泣时的反应
实验结果:17个月的宝宝可以感同身受,但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做;而18个月的宝宝已经学会找人寻求帮助;20及以上的宝宝甚至会做出安抚的动作。
可见,小于2岁的宝宝也是有共情的,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共情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要做出正确的反应则需要在社会中学习。当然,成长的过程不同,做出的反应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