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儿童学什么教材

明代仇英的《村童闹学图》,描绘了开学后学堂里的场景,将数十个孩子的天真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明人鉴》中的王应麟像。

“扬州八怪”之一的华喦绘《桐屋闹学图》(局部),讲述东汉名人边韶作为私塾先生伏桌而睡时学生淘气的场景。

清代年画 《闹学顽戏》。

一丁/文

又逢开学季,琅琅书声即将在校园响起,每位学子都将领到自己的新教材。回望历史长河,数千年前的中国孩童,手中捧着的,是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经典蒙学读本。这些传统蒙学教材,以精妙的韵语形式,不仅教会了无数孩子识字明理,更构建了一套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密码。让我们追本溯源,走进这些蒙学经典的智慧殿堂。

急救篇

罗列天下名物

蒙学,是古代教育体系的起点。

蒙学一般指中国古代针对儿童进行的启蒙教育,其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急就篇》等。

其中,《急就篇》历史极为悠久,为西汉时的文字学家史游所撰写。史游的生平已难以考据,《汉书·艺文志》注称史游为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即宦官。

“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急就篇》开宗明义,说明搜罗天下奇书(奇觚),分章叙述各类名物,诸如姓氏人名、饮食、服饰、植物、动物、疾病等。比如提及身体部位时称:“颊颐颈项肩臂肘”,提及家禽时则称:“六畜蕃息豚豕猪”。《急就篇》的目的,不仅能够教学童识字,而且还有传授知识的实际作用,因此它在古代既是识字课本,又是常识课本。

古代最为重要、流传最广的儿童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部。这三部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三百千”。

跟《急就篇》一样,《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首先承担的是识字功能,除此之外,它们其实还承担着推广常识、传播伦理道德的职责,而这套体系千年不衰。

三字经

伦理与常识的启蒙基石

在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中,《三字经》最为浅显易懂,是古代私塾的蒙学首选。《三字经》字数很少,全文仅千余字,除去重复者仅五百余字,其语言通俗,近于白话,诸如“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在音韵方面,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便于背诵和记忆——这些是它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三字经》的作者有数种说法,一般以为是王应麟,另一说为宋末以博学闻名的顺德人区适子。王应麟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经史学者,曾担任过礼部尚书等高官,在宋亡之后隐居不仕,在家乡讲学二十余年,相传《三字经》是王应麟为教育族中子弟而作。

《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开篇,从人的可塑性切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辅以“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窦燕山教子”等典故。

《三字经》同样是古代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它通过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历史故事倡导孝敬父母、兄弟友爱。

《三字经》还涉及自然与社会常识,涵盖数字、五行、四季、地理、天干地支、动植物等,诸如“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经子通,读诸史。”对于典籍与历史,《三字经》也有关注,对“四书五经”皆有介绍,对朝代更迭一一罗列,串联起中国历史的脉络。

虽然只有短短的千余字,《三字经》却将社会伦理与自然、历史知识融合,形成了一部袖珍的“蒙学百科全书”。

流传千年的《三字经》,也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1579年,后来被称作“西方汉学之父”的意大利人罗明坚,来到澳门学习中文,两年后开始将《三字经》翻译为拉丁文,这也是《三字经》的第一个外文版本。

1727年,俄国学生罗索欣来到中国研习儒家文化,并将《三字经》翻译为俄文。经过上百年的传播,《三字经》成为俄罗斯整个社会的流行读物。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系在设置课程时,均将《三字经》列为初级读物。

在19世纪上半叶,《三字经》流传到了英国、法国和美国等欧美国家。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在世界教育史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百家姓

姓氏文化的识字入门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百家姓》是用常见姓氏编就的韵文,四字一句,同样具有押韵上口、易诵易记的特点。

《百家姓》产生于五代十国末期至北宋初年的钱塘地区(今杭州),其作者为当地的一名文人。

《百家姓》最初收录411个姓,后世陆续增补至504个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除了“上官”“欧阳”等常见复姓外,“万俟”“第五”等罕见复姓亦列其中。

《百家姓》的排序,并非按照每个姓氏所拥有的人口数量而排。开头八个姓为何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呢?宋人王明清的《玉照新志》解释得非常清楚:“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着。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氏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无可疑者。”

赵姓排第一,是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赵为“国姓”。钱姓排第二,是因为诞生《百家姓》的钱塘地区在五代十国时属于吴越国,其国王姓钱。北宋建立于960年,而吴越国于978年纳土归宋,在并入北宋版图之前,吴越国也一直执行与中原王朝交好、奉其为正统的策略,从姓氏的排序可以推算,《百家姓》产生的年代大致在北宋建立和吴越归国的18年之间。孙排在第三,是因为吴越国最后一代国王钱俶(忠懿王)的正妃姓孙;第二句“周吴郑王”,则因为此四姓是吴越国开国国王钱镠(武肃王)及其后代国王的嫔妃。可见《百家姓》前两句的排序是基于政治考量。

至于将李姓排在第四,则是因为李姓为南唐国王之姓君主之姓,南唐与吴越相邻,因为经济、文化发达而对吴越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百家姓》是一本基础的识字书,它通过姓氏串联汉字,解决了识字过程中的枯燥问题。同时,它又传播了姓氏文化,强化了社会身份认知,构建了文化认同。

千字文

千字不重的宇宙百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千字文》一开篇,以短短的十六字描绘了宇宙的起源、天地的形成、日月的运行和星辰的分布,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都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宇宙观。

《千字文》也是传统文化中一本流传极广的字书,全文共250句,每句4字,押韵且具有意义,千字无一字重复。

广泛流传的《千字文》,为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周兴嗣所撰。

晚唐李绰《尚书故实》载:“《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

唐代韦绚所撰《刘宾客嘉话录》则记载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人皆不晓其始。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撮一千字不重者,每字一片纸,杂碎无叙。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次进上,须发皆白,而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

梁武帝为了让皇子练习书法,命殷铁石从王羲之书法中拓取1000个不重复单字,因字零散无序,遂让他很赏识的大臣周兴嗣重新编缀。周兴嗣才思敏捷,果然一夜成篇,却鬓发尽白。

《尚书故实》和《刘宾客嘉话录》虽为笔记类书籍,但正史《梁书》中多次记载梁武帝对周兴嗣的赏识,有“其文甚美,高祖嘉之”“高祖以兴嗣为工”“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等语。而《梁书》中“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一语,明确提及《次韵王羲之书千字》,能够证实周兴嗣为《千字文》作者。

《千字文》融合哲学、历史、伦理,为古代的蒙学学生奠定了文化通识基础。

识字之外,《千字文》还有一种进阶用法,即利用其千字不重的特点,进行书法训练,尤其是配王羲之字帖临摹。

千家诗

唐宋诗歌的启蒙阶梯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部蒙学教材,合称“三百千”,还另有一种“三百千千”的说法,最后一个“千”字,即《千家诗》。《千家诗》作为“三百千”后的进阶教材,承接由识字、了解常识通向古典文学之路。

《千家诗》最初为南宋刘克庄编撰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它收录了唐宋古诗供儿童启蒙之用,共计一千二百余首。后由南宋谢枋得整理增删为《重定千家诗》,收录数量缩减至百余首。到了清代,又再度整理编辑增加,如今流行的版本收录七绝、七律、五绝、五律共224首,题材涵盖四时风物、家国情怀。

如今我们所知的许多古诗都能在《千家诗》找到其身影。比如开篇第一首便是孟浩然的《春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除此之外,还有登临抒怀、以景喻理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抒发隐逸情怀与孤高心境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述水乡生活与人间情味的“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以及写节庆民俗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四时风物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离情别绪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写历史沧桑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同《唐诗三百首》相比,《千家诗》所选之诗或更偏重于生活情趣,其中的一些更是充满了儿童的情趣,比如这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落日余晖,牧童吹笛牛背,不管能不能吹出曲调都充满了乐趣。

《千家诗》里的诗句,大多浅显易懂,节奏明快,非常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感与美学思维。

古代的蒙学教材,数目巨大、种类繁多,除了上文所述“三百千千”之外,常见者还有百科典故的骈文集成《幼学琼林》、日用伦理的行为准则《弟子规》、典故汇编的读史速成《龙文鞭影》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蒙学的体系化教育——

以“三百千”解决汉字认知,以《弟子规》细化日常规范,以《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奠定文史根基,以《声律启蒙》《千家诗》培养诗歌语感,以《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传递处世智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