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01
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宋代编辑的《广韵》收字26194个,清代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这并不能说明宋代、清代使用的汉字要比汉代多好几倍,其实,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很可能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写作辟(注:现在“辟”又简化爲“辟”。)。)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爲已。(同上)
(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于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舍"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舍"字,这也不等于说先秦没有"舍"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舍"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舍"等称为古今字(注:现在"舍"又简化为"舍"。)。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债"、"舍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债"、"舍"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今字不见于《说文》的归a组,见于《说文》的归b组)如下:
a.大太 弟悌 闲间 说悦 孰熟 竟境 队坠 涂涂 赴讣 冯凭 贾价 属嘱 厌餍 县悬 陈阵
b.共供 辟避 知智 昏婚 田畋 戚慼 反返 错措 卷卷 尸尸
(注:"悌"、"境"、"坠"、"涂"、"价"等是《说文》新附字。许慎《说文解字》540部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宋代徐铉等校定《说文》,增补400多字,分别附在有关的各部之后,其中大都是"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这便是所谓新附字。)
一般人常常以后世所习用的字去衡量古书中的字,以为上面两组中的第二个字才是"正字"或"本字"。譬如说,人们总以爲先有一个"悦"字作爲本字,只是经常写一个"说"字来代替它。这是一种误解。既然是先有一个本字"悦",为什么上古的经书中不用,倒反写成"说"字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上古没有"悦"字。战国时代有些书(如《庄子》),"说"、"悦"并用,可能是后人改的;经书不见"悦"字,是因为后人认为它是"经",不敢改,所以才维持了原样。《孟子》有"悦"字,那是因为《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称爲经。许慎《说文》没有收"悦"字,这说明许慎时代"悦"字或者还没有产生,或者是产生了,但因它是"俗字",所以没有收。凡是《说文》所不收的(a类),文字学家们都承认是后起字(今字),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前的文字学家们由于迷信《说文》,对于《说文》所收的字(b类),不但不敢认爲是后起字,反而认爲是本字,同时认爲第一个字是假借字。例如"舍"字,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它假借爲"舍";而在"舍"字条下说:"经传皆以舍为之。"既然"皆以舍爲之",可见"舍"才是本字,"舍"显然是后起字。又如"尝"字,本来是从旨尚声的形声字,以旨爲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所以《说文》"尝"字下说"口味之也"。又因"尝"字经常用作"何尝"、"未尝"的"尝",所以人们又在"尝"字旁边加了个意符"口",用来表示"尝滋味"的"尝"。假如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对"未尝君之羹"这类的用法发生误解。其实"尝"字的历史很短,所以一般字典没有收录,最近汉字简化,又把它给简化掉了。由此可知,所谓"本字",实际上有许多都是后起字。
我们对于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掌握古书的词义;(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从前有些文人专写"本字",不写后起字,那是不值得提倡的。
02
异体字
异体字跟古今字的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在古代,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那是难免的。例如:
弃弃赍賫睹覩廐厩诒贻
谕喻鷄鸡蚓螾照炤凭凭
罪辠
从前文字学家们根据《说文》,把异体字分为正体、变体、"俗体"等。《说文》所载的,被认为正体;《说文》所不载的,被认为变体或"俗体"。这种分别往往是武断的。
异体字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是会意字,"泪"是形声字;"岩"是会意字,"巖"是形声字。
二、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从攴束声的"敕",变成了从力束声的"勅"。从欠的"叹",变成了从口的"叹"。从糸的"绔",变成了从衣的"袴"。
三、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线"从戋得声,而"线"却是从泉得声了。"袴"从夸得声,后来改成从库得声了。
四、改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惭慙"、"和咊"、"鹅䳘鵞"等。有的只是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又写作"芲"。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是后来有了分工。例如"谕喻",先秦两汉都通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寡人谕矣!(战国策· 魏策)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史记· 高祖本纪)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 梁惠王上)
谊追伤之,因以自谕。(汉书· 贾谊传)
前三例中的"喻"和"谕"都是懂得、晓谕的意思,后二例中的"喻"和"谕"都是比喻的意思。可见这两个字通用。但到了后代,"诏谕"、"晓谕"的"谕"不能写作"喻",而"比喻"的"喻"也不能写作"谕"。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第一,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们当作异体字。例如"寘"和"置",就"放置"这一意义说,二者相通,可是"置"还有一些别的意义是"寘"所没有的,况且这两个字的古音也不一样,所以"寘"和"置"不是异体字。同样的情况还有一些字,例如"寔"和"实"。
第二,有些字,它们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也不能把它们看作异体字。例如"雕"、"彫"、"凋",雕的本义是鸟名(又写作鵰),彫的本义是彫琢、绘饰,凋的本义是凋伤、凋零。在《说文》里,它们是分为三个字的。由于它们是同音字,所以在某一意义上常常通用。拿雕字来说,彫饰的彫可以写作雕,《左传》宣公二年:"厚敛以彫墙" ,一本作雕。彫琢的彫更经常写作雕,例如《文心雕龙》、" 雕虫小技" 等。至于凋伤一义,上古也曾写作雕,例如《国语· 周语》:" 民力雕尽" ,但后来就不通用了。拿彫字来说,它曾经和凋伤、凋零的凋通用,《论语· 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一本作彫;《荀子· 子道》:" 故劳苦彫瘁而能无失其敬" ,就写作彫;但后代也很少这样通用了。再拿凋字来说,它的意义最窄,只表示凋伤、凋零,不能表示雕刻、彫饰。而凋和彫都不能表示雕鸟的雕。由此看来,这三个字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它们不是异体字。其它像游和游,修和脩都是这样。
第三,有些字通用是有条件的,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例如" 亡"和"无"相通,《论语· 雍也》:" 今也则亡" (如今就没有了)。但并不是所有用"无"的地方都可以换成"亡"。后来这种用法只限于"亡何"、"亡虑"等少数固定形式。又如"沽"和"酤",在买酒或卖酒这个意义上是相通的,看来似乎像异体字,可是酤的物件只能是酒,而沽的物件可以是酒,可以是玉,也可以是别的东西。意义广狭不同,严格地说,这不能算是异体字。
03
繁简字
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有不少;北魏时代,乱字已经简化为 乱,和现在公布的简化字相同;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 中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今天我国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既要掌握简化字,又要掌握繁体字;因为 一般古书都用的是繁体字。学习繁体字,要注意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第一,绝大多数的简化字跟繁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我们只要把繁体字记住就行了。例如:
爱:爱罢:罢办:办达:达递:递矾:矾
茧:茧籴:籴窃:窃灶:竈隶:隶粪:粪
只有少数是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例如:
当:当当尽:尽尽坛:坛坛
干:干干亁系:系系系台:台台台台
第二,有些简化字是可以从古书中找出根据来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例如:
舍:舍古今字。
荐:荐古通用。
夸:夸古通用。
踊:踊古通用。
启:启开启的启本作启。
网:网网是网的本字。
气:气气本作气,饩本作气。
礼:礼古异体字。
粮:粮异体字。
了解这些关系,我们可由此知道古代已经有了这些字,今天简化,只是选择了笔画较少的,放弃了笔画较繁的。我们切不要以为 现在的“舍”字在古代都该是“舍”,现在的“荐”字在古代都该是“荐”。这样,反而是弄错了。
第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相干的,或显然有区别,仅仅因为 是同音的关系,简化时就采用了那个笔画较简的。这就是说,在古书中,本来是有分别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经过简化之后,混为 一个了。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如果用现在简化字所代表的那个词义去解释古书,就会发生误解。现在举些例字 分别加以说明。
(1) 后后在先秦少数古籍中曾以“后”代“后”,但不普遍,后代一般不再通用。至于“君主”、“皇后”的意思,决不能写作“后”。《孟子· 梁惠王下》:“ 书曰:' 徯我后,后来其苏'!” 两个“后”字都是指商汤而言。《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夏后皐之墓也” 中的“后”,也是指君,这些“后”字决不能写作“后”。
(2) 适适在古代汉语中“适”和“适”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字。“适”音kuò,适音shì。《论语· 宪问》:“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 这里“适”不是“适”字。又宋代有人叫洪适。这种地方如果不知道它和“适”的区别,就会弄错了。
(3) 征征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在征赋(税)的意义上有时相通之外,决不混同。“征”是旅行(特指在外服役)、征伐。征是证验、征兆、征辟、征求;又是音乐中的五声之一(用于这个意义时读zhǐ)。像《论语· 八佾》的“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中的“征”,决不能写作“征”;《战国策· 燕策》中的“ 爲变征之声” 的“征”,决不能换成“征”。反过来看,《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南征而不复” 中的“征”,不能改作“征”;《周易》的“ 征夫不复” ,也不能写作“征夫”。
(4) 余余“余”是第一人称代词,“余”是剩余的意思。在古籍中两个字如果都写作“余”,或都写作“余”,许多话就会无法解释。如屈原《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 中的“余”,如果换成“余”,“ 余马”就不通了;杜甫“隔篱呼取尽余杯” 的诗句,如果把“余”换作“余”,那就成了“尽我的杯”了。
像这种情况还非常多,我们只能举其一隅。总之,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只有懂得了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这种分合关系,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