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张**(实名认证)
IP属地:江苏
下载本文档
幼儿园国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计划一、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与理念建构国学启蒙教育是幼儿文化素养培育的根基工程,幼儿园阶段的国学课程开发需立足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双重维度。从认知发展来看,3-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对韵律、故事、具象活动具有天然敏感性;从文化传承来看,国学中的礼仪规范、人文精神需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体验,而非机械灌输。课程开发秉持“浸润式启蒙,生活化体验”的核心理念:以经典文本、传统艺术、民俗礼仪为载体,通过游戏化情境、生活场景渗透,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悟”,萌发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养成“礼、善、美”的行为习惯,为文化认同与人格养成奠定基础。二、三维度课程目标设计(一)认知目标引导幼儿感知国学经典的韵律美(如《三字经》的节奏、古诗的平仄),初步了解传统节日(中秋、端午)、民俗活动(贴春联、包粽子)、日常礼仪(问候、就餐)等文化常识,建立“中华文化”的初步认知框架。(二)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在经典诵读、艺术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通过“孝亲”“友邻”等主题活动,萌发仁爱、友善的情感态度,增强文化自信心与归属感。(三)行为目标将国学中的礼仪规范转化为日常行为,如主动问好、有序就餐、整理物品;在合作游戏、角色扮演中践行“谦让”“分享”等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与社交习惯。三、模块化课程内容架构课程内容以“经典浸润+文化体验+礼仪践行”为核心,分四大模块设计,兼顾年龄差异与文化深度:(一)经典诵读模块小班:选取《三字经》(节选自然常识、生活礼仪部分)、古诗《咏鹅》《江南》,以“儿歌化诵读+动作模仿”为主,如用手指操表现“白毛浮绿水”的画面。中班:拓展至《弟子规》(筛选“孝亲”“待人”等正向内容,辩证讲解“盲从”类表述)、古诗《悯农》《春晓》,结合绘本故事理解诗意(如《悯农》配“农民耕种”的手绘插画)。大班:引入《论语》短句(“不学礼,无以立”)、古诗《望庐山瀑布》《游子吟》,通过“诗词情景剧”(如用布偶表演“慈母缝衣”)深化理解。(二)传统艺术模块美术:小班玩“水墨拓印”(感受宣纸晕染),中班学“剪纸团花”(寓意吉祥),大班尝试“国画蔬果”(模仿齐白石风格)。音乐:欣赏《茉莉花》《金蛇狂舞》,用响板、铃鼓为经典诵读伴奏;学唱改编版国学儿歌(如《三字经》童谣)。手工:小班做“端午彩绳”,中班编“中秋纸灯笼”,大班制“春节福字贴”,在动手过程中感知民俗符号的文化内涵。(三)民俗体验模块节日活动:中秋“赏月故事会”(听嫦娥传说,尝月饼)、端午“模拟包粽”(用彩泥、粽叶体验流程)、春节“贴福字大赛”(了解“福倒”寓意)。节气探索:春分“竖蛋游戏”(结合《春秋繁露》节气知识)、冬至“搓汤圆”(感知“阴极阳生”的民俗智慧)。(四)礼仪践行模块日常礼仪:入园时“拱手问安”(改编自传统揖礼)、就餐时“食不言”(结合《弟子规》“对饮食,勿拣择”)、离园时“感恩道别”(说“谢谢老师,明天见”)。社交礼仪:创设“国学小茶馆”情境,幼儿扮演“茶客”“掌柜”,学习“奉茶”“让座”等传统礼仪;通过“礼仪小明星”评选,强化行为习惯。四、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一)情境教学法:打造“文化小场景”创设“国学小剧场”“民俗集市”等主题情境,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文化。例如,在“中秋集市”中,幼儿用自制“月饼券”(手工纸制)兑换“桂花糕”(仿真玩具),同时学习“交易礼仪”与中秋习俗。(二)游戏化教学:让经典“活”起来诵读游戏:设计“古诗接龙棋”,棋子为古诗卡片,走到对应格子需接下一句,获胜者得“国学小博士”勋章。礼仪游戏:开展“礼仪闯关赛”,第一关“敲门礼仪”(轻敲3下说“请问可以进来吗”),第二关“递物礼仪”(双手递接物品),通关者获“礼仪小达人”称号。(三)生活渗透法:一日生活皆“国学”将国学融入生活环节:洗手时念《洗手歌》(“挽起袖,轻流水,搓手心,揉手背,讲卫生,好习惯”,改编自童谣);午睡时听《诗经·鹿鸣》轻音乐;区角活动中,“国学区”投放竹简、汉服、传统玩具(七巧板、华容道),让幼儿自由探索。(四)家园共育法:构建“文化共同体”亲子任务:每周发布“家庭礼仪挑战”,如“为长辈盛饭”“亲子共读国学绘本”,用照片或视频记录,在班级“文化墙”展示。家长课堂:邀请文化学者讲解“国学启蒙的现代价值”,消除“复古”“说教”的误解,引导家长以“榜样示范”传递礼仪(如家庭就餐时践行“长幼有序”)。五、分阶段教学计划实施(一)学期规划(以秋季学期为例)阶段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第1-4周经典:《三字经·人之初》
民俗:中秋“赏月故事会”
礼仪:入园“拱手问安”经典:《弟子规·入则孝》
艺术:剪纸“团花”
礼仪:家庭“孝亲任务”(为长辈捶背)经典:《论语·学而》(“孝悌也者”)
民俗:重阳“敬老行动”(制作贺卡送社区老人)
礼仪:社交“待客礼仪”(模拟招待客人)第5-8周艺术:水墨拓印“小鱼游”
民俗:重阳“登高”(户外观察菊花)
礼仪:就餐“食不言”经典:古诗《悯农》
艺术:国画“禾苗”
礼仪:公共场所“轻声慢步”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
艺术:手工“瀑布立体画”
礼仪:团队“合作礼仪”(小组完成“诗词拼图”)(二)周实施安排集体活动:每周2次,每次20-30分钟(小班20分钟,大班30分钟),内容涵盖经典诵读、艺术体验或礼仪情境剧。区域活动:国学区每日开放,投放竹简、汉服、传统桌游(如“华容道”),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生活渗透:每日晨接、就餐、离园环节渗透礼仪,如晨接时行“揖礼”,就餐前念“感恩词”(“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六、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一)过程性评价:关注“成长轨迹”行为观察:用“礼仪行为观察表”记录幼儿主动问好、分享合作等行为的频次与质量,每周形成“成长小记”。作品分析:收集幼儿的国学手工作品(如剪纸、绘画)、诵读音频,分析其对文化符号的理解程度(如是否能说出“福字倒贴”的寓意)。(二)多元反馈:汇聚“成长声音”幼儿自评:用“笑脸贴纸”评价自己在国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我今天主动表演了古诗,贴一个大笑脸!”)。同伴互评:开展“礼仪小评委”活动,幼儿互相评价“谁的递物礼仪最标准”,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家园反馈:通过“国学成长手册”,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的礼仪表现(如“孩子主动帮奶奶盛饭了”),教师给予个性化指导。七、课程保障与优化机制(一)师资保障:提升“文化素养”定期开展“国学启蒙工作坊”,邀请幼教专家讲解“幼儿国学教育的适宜性”,文化学者解读经典文本的现代价值,避免“机械说教”或“文化误读”。建立“教师国学资源库”,提供经典解读、教学案例、优质绘本等资源,支持教师自主学习。(二)资源保障:创设“文化环境”打造“国学长廊”:墙面布置传统节气插画、经典童谣图谱;地面用“跳格子”形式呈现《三字经》选段,让幼儿在游戏中诵读。投放“多元教具”:采购国学主题绘本(如《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传统玩具(九连环、鲁班锁)、汉服体验装,丰富活动材料。(三)动态优化:践行“反思迭代”每学期末开展“课程复盘会”,结合幼儿发展数据(如礼仪行为进步率)、教师教学反思、家长反馈,调整课程内容(如替换幼儿兴趣低的经典选段)、优化教学方法(如增加“户外国学”活动,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