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31日,由唐山市教育局、国际学校在线联合主办,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协办,唐山东方国际学校承办,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学院指导的“国韵东方·经典传承——国学双语课程发展高峰论坛”在河北唐山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00余位知名专家、校长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国学双语课程的创新、实践及未来发展进行主题分享和互动交流。
培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国际人才是国际化学校的理念与宗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桥梁,是国际化学校的使命与责任。国际化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业界的不懈探索,更离不开同仁的交流互鉴。此次国学双语课程发展高峰论坛的召开,旨在通过交流,一同体验泱泱华夏的文脉之盛;通过探索,一同接力文化旗帜,为文明互鉴贡献智慧力量。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得到了优教育的赞助支持;得到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央视频、学习强国、河北日报、长城新媒体、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唐山劳动日报、唐山广播电视台、唐山交通文艺广播、唐山自媒体联盟等媒体的特别支持。
开幕式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有: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唐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唐山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绍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常委周满生,长春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勇,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国学双语顾问赵彦春,河北省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桂玲,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书记贾小琴,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参赞陈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洪成文,外交学院教授武波,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总经理徐庆明,晟泰教育集团总裁张小杰,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贺萍,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马建华,浙江君华国际学校校长李武南,北京实验学校校长、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名誉校长曾军良,无锡华锐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校长荆洪光,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张靖,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资源部副主任,河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永军,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河北省分会专家组成员韩永江,晟泰教育集团总督学贾大明,枫叶国际教育集团华中地区CEO朱奇,唐山市路北区教育局局长田子印,开平区教育局局长冬绍辉,芦台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孙学斌,汉沽管理区教育局局长曹会武,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张国富等。唐山东方国际学校李海凤、吴学飞英汉同步主持大会。
会议现场
李海凤、吴学飞主持会议
开幕致辞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做开幕致辞。他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就必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双语人才,特别是要有懂得国学文化内涵、掌握国际语言工具的人才。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教育者的使命,需要我们主动担当,深入探索。国学双语课程虽然是一个小切口,但解决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民办国际化学校特色发展的大课题,唐山等地民办国际化学校“中国灵魂+外语工具”的探索和实践正当其时,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重要意义。他倡议大家一道努力,用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华优秀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广和发展、为使中华优秀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唐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唐山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绍辉在致辞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文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良好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跨越时空、融通中外、富有魅力的鲜明特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他表示,在当代教育发展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有责任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有义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更加走近世界。
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张国富在开幕式上表示,唐山东方国际学校已经开展长达11年的双语教学,在全学科全学段双语教学领域积极进行尝试与探索。目前,在赵彦春教授团队的指导和引领下,国学双语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国内首家基础教育阶段国学双语研习基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充分的自信,把国学双语教学工作落实好、实践好,力争摸索出适合国际化教育需要的、可复制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我们将用最美的语言,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和推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主旨论坛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刻,要加大这一阶段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力度。”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满生做了题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演讲。他对中西方教育差异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教育需要转型,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的分析,他总结了备受重视的六大能力和素养:数学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国际理解能力、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创造力、就业能力。归纳和概括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分别是:(1)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2)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3)让学生学会问题发现;(4)培养创新型教师;(5)改革课堂教学;(6)训练思维方法;(7)改革学生评价方式;(8)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最后,周满生副主任强调创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受着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较为视角,深入了解国外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据。
“博雅教育要为中国文化伟大复兴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人才。”
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国学双语顾问赵彦春教授做了题为《双语教学的范式革命》的演讲。作为古诗文国学双语翻译领域中的专家,赵教授分享了“以诗译诗,以经译经”的翻译原则以及众多经史子集的翻译佳句。他提到博雅教育要培养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人才。基于这样的思考,他带领上海大学团队与东方国际教育集团合作编写了国学双语教材、研究了教法、建立了题库,确立了教学模式,力争让唐山东方国际学校成为复兴中国伟大文化梦想起飞的地方。
“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培养讲中国故事的人,构建讲中国故事的平台。”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参赞陈跃做了题为《国学双语人才培养与中外人文交流》的主旨发言。他表示,目前我国对外人文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存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普遍单一、多语种人才匮乏、文化产品质量和数量不足等问题,亟需培养大批能掌握一种以上专业及相关技能、熟练使用一种以上国际通用或非通用语言、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的人才。他介绍了新西兰开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和做法,认为对我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地位,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是坚持核心文化价值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和生活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度和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三是坚持把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作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四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要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五是构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
“学校发展规划的紧要之处在于要明确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探讨学校的优先发展目标、探讨如何扩大学校的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洪成文做了题为《从发展规划的视角看国际学校的特色构建》的演讲。他从发展规划的视角看国际化学校的特色构建,指出学校发展规划的紧要之处在于要明确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思路是纲领,是与外界沟通的基本素材,需要朗朗上口;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探讨学校的优先发展目标,并能解释清楚;要探讨如何扩大学校的资源,明确学校资源从何而来。学校的发展规划也要重视为教师挖掘政策资源、校友资源,为学生挖掘专家资源。 此外,洪成文教授还据此为唐山东方国际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提升中央部委机关对学校的兴趣;二是与大学进行对口帮扶,对接专家资源;三是成立校友会/基金会,运用校友资源。最后,洪成文教授以“一次东方行,终生唐山情”结束了他的演讲。
“适应基教改革创新方向,培养优秀双语新教师,缩短行业人才供需差距。”
长春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勇做了题为《适应基教改革新方向,培养优秀双语新教师》的主旨发言。他表示,在双语教师人才培养上,应关注三个关键词。一是融合。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融合类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十分关键,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需要融合类教师人才付诸实践。二是反思。要反思目前在基础教育教师岗位上的师范生,有多少人真正认同教育、热爱教育。让师范生意识到自身岗位的作用、价值并产生认同非常重要,所以应该通过反思,让教师认识到未来的发展、认清自己。三是关注。只有关注学生、关爱学生的老师才能与学生真正成为朋友,未来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课题。他提出,要加强创新,继续探索国学教育的双语、汉语教育的双语、科学教育的双语和人工智能的双语等新型双语教师的培养。
“为孩子未来而教,为世界未来而学。”
无锡华锐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校长荆洪光带来了题为《国际化教育中的中西圆融》的演讲。他从国际教育中的中西圆融说起,提出了中国的道与西方的真理殊途同归的观点,由浅入深地分享了中西教育融合的宏观含义、多元化世界发展方向、文化交流的多向性和中国智慧的上扬趋势。他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教育的定义,认为国际教育应该给年轻人提供了解世界性问题的知识,培养他们对于世界性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决心。同时,他呼吁大家正视青少年的“空心病”,回归生命教育。
“汉语是增进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理解和交流的桥梁。”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外办主任、国际关系副校长代理人佐罗托可里林.奥列格做了题为《中文教育在俄罗斯的发展》的简短发言。他认为,中俄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国家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的交流互动,汉语是增进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理解和交流的桥梁。他介绍道,目前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学习中文的俄罗斯学生有300多个,自从2019年俄罗斯将汉语科目纳入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后,越来越多的考生参加中文考试,说明俄罗斯学生对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希望中俄的年轻人未来能用中文相互交流,共同促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
“‘一带一路’需要既懂中国传统文化、有家国情怀,又懂当地语言与文化、具备专业知识的‘又红又专’的人才。”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张靖做了题为《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的主旨发言。他表示,‘一带一路’需要既懂中国传统文化、有家国情怀,又懂当地语言与文化、具备专业知识的‘又红又专’的人才。他还特别提到中国文化特色的全球胜任力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感,胸怀天下。二是有包容心,既要懂得中国文化又能接受不同文化和事务,这需要长期的积累。三是有应变处理能力,这个能力与在国内的应变能力完全不同,它包括突发的政治问题、种族问题、法律问题等,这都是不可预测的;四是有团队合作能力,能够组织团队完成任务,它不是单一的中国团队,而是不同种族或不同人种的团队,这需要具备不同文化下的牵引能力。
“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资源部副主任、河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永军做了题为《国学双语课程的实施建议》的演讲。他表示国学双语是一个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共同去探讨。他从方向和方位的角度指出国学双语课程的实施应当明确现在在哪里、为什么做、未来的方向在哪里的问题。他从方法与方式的角度思考了国学双语特色课程实施,内容精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学科素养,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他并从品质与品牌的角度希望国学双语能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外交学院教授武波带来了《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的主题演讲。他以习近平主席2019年11月在希腊的讲话为题,贯通中西,引经据典,提出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核心观点。他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标志的时代,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能改变世界语言版图,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与中式英语(Chinglish)不同,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些概念、表达方式等,将不可避免走进“环球英语”。
“教育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每一位老师前行的步履中。”
北京实验学校校长、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名誉校长曾军良做了题为《新时代教师的素养与追求》的演讲,曾军良校长的演讲极具诗意和个人魅力。他回顾了自己作为教师、校长36年的教育经历,并以亲身经历为例,展示了良好的心态如何绽放教师的魅力,师爱如何让教育的风景更加绚烂。最后他以诗歌的形势阐释了他对新时代教师素养与追求的认识和理解:
登高望远,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
脚踏实地,率先垂范的精神风貌
精耕细作,勇创一流的质量意识
善于交流,守正出新的改革勇气
精诚合作,锐意进取的奋斗激情
终身学习,完善自我的超越精神
热爱集体,公而忘私的奉献品质
重视科研,探寻规律的创新能力
尊重学生,激活潜能的教育智慧
面向未来,培英育才的天下情怀
“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它包含着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过程。”
唐山东方国际学校校长兼国际部校长桑南做了题为《双语教学实践探索与成果》的主题演讲。他介绍了唐山东方国际学校的发展历程,并从双语教学实验、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和双语教学实践成效等方面介绍了唐山东方国际11年在双语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他认为,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它包含着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过程。双语师资需具备三项教学素养,即学科专业知识、学科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英语语言素养。最后,他呼吁大家走近和走进唐山东方国际学校,走近,才能感受唐山东方国际学校深厚的底蕴;走进,才能享受唐山东方国际学校先进的理念。
“用多种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传递中国声音,我们一直在路上。”
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副总校长张硕颖带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与弘扬》的主题演讲。她从汉语教育推广的背景和现状说起,用可视化数据展示了全球汉语学习与教学发展变化,介绍了俄罗斯对汉语教育政策的支持,分享了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和规划。最后,她介绍了为实现集团全球化发展及海外办学的战略发展目标,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俄罗斯海外分校——圣唐国际中文学校于2015年在圣彼得堡建立。在中国集团总部全力支持下,拥有强大的师资团队,并持续获得中国总部在课程、教学、游学、研学、留学等方面的强力支持。
圆桌论坛
在5月30日举行的圆桌论坛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总经理范晓虹,长春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兼教务处副处长杜若松,枫叶国际教育集团华中地区CEO 兼总校长朱奇,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书记、副校长夏丽琼,围绕国学双语教学话题进行了探讨交流。论坛由晟泰教育集团督学范奎明主持。
主持人:
大家上午都去唐山东方国际学校参加了国学双语特色课程观摩,请几位嘉宾谈谈,您们如何评价学校的国学双语课程和教学,有哪些建议?
朱奇:
中国传统文化要变成像中国制造那样走出国门,它需要大批能够用西方人可接受的方式,能读得懂,听得明白的语言的人才,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这需要扎根基础教育,打好人才基础。
杜若松:
今天我在唐山东方国际学校一共认真听了两节国学双语课,感到非常震撼。传统意义上的对分学堂指的是一半老师教学,一半学生实践。在唐山东方国际学校,课程是由英文老师和中文老师同时进行教学。中文老师负责从古诗词的意蕴、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讲解,英文老师从词汇、语言能力迁移等方面帮助学生转化。课堂内容充实丰富,形式多样,这样的国学双语授课模式非常新颖,完全体现了东方国学魅力文化的特征。
夏丽琼:
在东方国际学校,我观摩了国学双语、数学双语、美术双语课程,印象深刻。学校各学科的教师都能具备双语教学的能力,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东方国际学校做到了,并且他们的国学双语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模式。
范晓虹:
我之前来学校观摩过双语课程,印象十分深刻。学校使用的科学教材是由外研社出版的,看到我们的教材能在教学一线得到很好的使用,我感到很欣慰。
主持人:
在座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管理者或校长,能否请各位谈一谈,作为管理者应如何为双语教学创新去创造一种生长环境,又该如何维护这样的生态?
朱奇:
其实就是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契合,第二个是文化。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老师把这种理念作用到终端的具体实践,是认知与具体实践的高度契合,董事长校长与中层管理者的高度契合、教师与学生的高度契合。只有形成从理念到认知到实践,从领导到管理者到老师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契合,才能呈现出今天我们耳闻目睹的唐山东方国际学校。当这种实践坚持做下去,自然就能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长相,也是一个学校未来发展的基因。
杜若松:
2010年,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的张国富董事长来到我们长春师范大学,当时挑走了我们第一批非常优秀的16名毕业生。从2010-2021这11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大批的毕业生在东方国际教育集团成长成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桑南校长。那么我们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上也要去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学校接轨,不断创新融合,推行反思关怀的人才培养模式。
夏丽琼: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国际化学校,双语教学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它的困难在于师资稀缺、学生的英文水平以及政策的监管,而东方国际学校用英文来上国内课程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案例。
范晓虹:
扎根中国大地办国际化特色的教育,是国际化学校的正道。教育创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唐山东方国际学校开展的国学双语课程是一个有益尝试,但能否坚守沉淀,使之成为东方国际学校与众不同的DNA,并推而广之,影响众多同行者,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教育从业者的一道努力和共同支持。只有具备了好的土壤和生长环境,教育创新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主持人: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课程和教学都是育人的工具和手段,您认为国学双语这种教学范式创新和课程融合探索对于人才培养、对于学校实现育人目标有何作用和意义?
朱奇: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世界其实就是两种思维。一种是以汉语为代表的表意文字思维,还有一种是以英语为代表的表音文字思维。学生在双语教学的课堂当中,可以在在汉语和英语的两种思维切换,具体一点来讲,那就是在形象性、模仿性、抽象性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去切换,在多维的立体思维与平面的线性思维之间切换,在主次的伦理思维和主体的尊重思维之间切换。学生具备了这两种思维,就能够用西方人可接受的方式和能听得懂、听得明白的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杜若松:
教育虽然是有课程的元素,但是是一个全员、全格局的过程。教育既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今天在唐山东方国际学校看到的国学双语课程展示,每一个孩子精神饱满地用双语讲述学校培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
夏丽琼:
在国际学校,我们希望孩子们能真正懂自己的社区、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然后懂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这些目标可以通过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实现。
范晓虹:
课程和教学是育人的重要抓手,其中的关键在于老师。我们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应该先培养什么样的老师。对国学双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寻求突破,要发现和培养具备优秀双语能力的老师,使之成为教学和课程的催化剂。二是打开视野,向外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走更加开放包容的融合创新之路,把国学双语课程做得更好。
交流晚宴
晚宴中,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周燕来在致辞中简短介绍了唐山基础教育的基本现状后表示,双语教学和国学双语,是唐山东方国际学校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成绩,获得了好评,有一定影响,有较好的推广和传播价值。希望借助此次会议,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更好的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学,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传播。培养出数以千万的优秀学生,在世界舞台上能够更加自信的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全面、立体去展示中国文化的力量和精髓。
宴会上,隆重举行唐山东方国际学校与三所单位的战略合作签约及授牌仪式,以此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互惠合作。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唐山东方国际学校签定合作框架协议
唐山东方国际学校与浙江君华国际学校签定国学双语课程体系输出协议
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授予唐山东方国际学校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示范校
伴随着婉转动人、充满中国风的歌舞开场,同学们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上,献上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国学双语文艺盛宴。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双语诗歌朗诵《长相思》《小池》《山居秋暝》,有激情四射、蕴含东方风韵的《东方之子》《锦绣前程》,还有热血澎湃、催人奋进的《百句诗 百年颂》,绚丽的舞蹈、别出心裁的设计、妙趣横生的舞台,一个个节目让人目不暇接,尽显国学双语的魅力。
交流晚宴
《长相思》
《东方之子》
《小池》
《山居秋暝》
《锦绣前程》
《百句诗 百年颂》
詹大年:批评是叫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i周报|深圳新增多所民办高中;中国新增两个世界第一一流学科
教育学书籍阅读的“三重门”
LORS Land发布|这是我的名片:诞生于国际教育 4.0 时代的上海诺思兰顿学校
i访谈 | 苏婕:做国际教育这些年,改变最大的是家长的观念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