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更加关注学校的课后服务对孩子们的各项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北京市中小学打造了一批质量高、覆盖面广的社团,深受各学校孩子们的喜爱。《现代教育报》创刊30周年之际,特开展首都校园特色社团征集展示活动,发掘展示北京市各中小学特色社团。
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金帆话剧团
对于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每周的戏剧课是他们最为期待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他们学编剧、学表演、了解舞台艺术、学会沟通合作……在排练表演中,他们尽情地享受戏剧带来的快乐。学校戏剧节上,每个孩子都绽放着童年的精彩:眼睛亮了、笑脸多了,一个个经典的角色、剧目诞生了。作为一所拥有112年历史的民族学校,学校以戏剧教育为切入点,坚持“夯实发展基础、滋养民族情怀、提升艺术素养、提高生命质量”的理念,大力培养“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练能、以美践行”的“四美少年”。
欢乐戏剧 舞台绽放童年精彩
“学校以金帆话剧团为龙头,通过年级剧社、班级剧组等平台,用各种形式开展戏剧体验。”学校德育主任何林表示,“孩子们有着真切的感受,在参与创作、排练、表演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学习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成长。”
多年来,金帆话剧团尝试排演了大量的课本剧、心理剧、皮影剧、民族歌舞剧、原创校园剧等。小演员们把自身经历搬上舞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思维碰撞等用戏剧艺术的方式进行了多样化的展现,从而实现了自我教育和互助成长。学校金帆话剧团表演的剧目大多取材于真实的校园生活,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戏剧情境中获得启迪并受到教育,生活态度、社会情感等均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积累。
剧目《冰雪冬奥梦》是学校金帆话剧团的原创剧目,剧中的两个小演员给话剧团的老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剧目讲述的是冬奥小使者选拔的故事。学校举办“冬奥小使者”的选拔活动,参与的学生要从肥胖或近视的角度出发,讲述自己如何行动、如何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故事。在选拔的过程中,五(2)班的两位小同学几度想要放弃,但是在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最终还是全力以赴地奔向了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赛场,把同学们期待冬奥的心声,传递给了每一位同学。“两位小同学克服困难,走上赛场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何林老师介绍说。
“在生动活泼的戏剧情境中,每一个孩子都自信地登上金帆舞台,成为最亮的那颗星。”校长刘燕君介绍,学校金帆话剧团每年还排演多部原创剧目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并在历届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中屡获金奖。学校也成为中央戏剧学院教育教学示范基地、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话剧分团等。“一路走来,金帆话剧团已经成为学校亮丽的名片。”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第一小学舞蹈团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第一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学校的舞蹈团有着33年的历史,多年来,舞蹈团以寓教于乐、培养兴趣、提升自信、提高综合素质为教学基点,学生们无论对待舞蹈还是对待学习都是充满了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训练有素,精神饱满”是团风,舞蹈团的课堂始终是“轻松而不散,充实而不乱”,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历年硕果累累。
小小舞蹈团 传帮带中传承爱
当前,校园舞蹈团以女生队员为主,即使是成人舞蹈团男性也是凤毛麟角。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素质,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寻求舞蹈团项目特色的突破点,学校在巩固校园舞蹈团的基础上,首次尝试组建男生舞蹈团,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在实践中探讨研究男生舞蹈的管理训练方法,填补目前学校舞蹈艺术样式中的缺憾,促进了校园舞蹈团进一步发展。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特成立富有艺术特色的舞蹈男团备战第24届区级艺术节。男生们都是第一次接触舞蹈,在柔韧性和表现力上每一步都很艰辛。但学生们潜力无限,通过刻苦练习,表演动作整齐、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展现出男生的阳刚之气,赢得了台下观众们的阵阵掌声,首次参演即取得了优秀成绩。
今年9月,舞蹈团参加了西城区第24届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参赛的作品是《龙舟》和《小报童的歌》,三至六年级的42名学生参加了本次的比赛。两个参赛舞蹈均获得区级“金奖”的好成绩,其中《小报童的歌》还将代表西城区参加北京市的艺术节舞蹈展演活动。
在舞蹈团二年级招新后的第一天训练中,老师正在对新来的小队员们说:“舞蹈团是个大集体,现在高年级的姐姐们会照顾你,等你们长大也学着她们的样子照顾低年级的小妹妹们。”话音刚落,今年刚刚升入初中的老队员就进来了,给小队员带来了礼物。她的行动刚好印证了老师前面说的话,这种默契是潜移默化教学成果的体现,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是传帮带教育中爱的传承。行动大于言表,事实证明,复外一小舞蹈团的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体现,更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成果。
北京市丰台区新发地小学向阳花空竹社团
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身体健康素质,1999年,新发地小学将“抖空竹”这项民族体育运动引入校园。2008年,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现在“抖空竹”课程已经成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目前学校已被评为“民族传统运动空竹项目基地校”。学校还以梯队的形式开展空竹社团活动,利用同伴间相互学习、互相竞争的方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宽松、自主的环境中掌握“抖空竹”的基本技法,体验运动的快乐。
阳光少年玩转“空竹”
学校二年级学生每周上一节空竹课程, 在空竹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从认识这一运动项目的历史入手,在技法的不断学习中感受它迷人的魅力。如在空竹课的起始课上,让学生了解空竹发展的悠久历史,知道空竹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陀螺”演变而来的,再来练习抖空竹的基本技术动作。熟练后,学习简单的动作组合,并能与他人合作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展示。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将空竹教育与体育课相结合,制定了符合各年级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此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认识了自我、增强了体魄、树立了自信、磨练了心性,感受到了民族体育运动的魅力。
学校还聘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连元老师、马艳荣老师走进学校为孩子们教授高难度的空竹“绝活”、讲解空竹动作。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空竹博物馆,使孩子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为了给学生多提供展示的机会,学校每学期组织 “抖空竹”比赛,评选当月“第一高手”“表演明星”“最佳组合”“进步最快”等奖项,以赛促练,不断激励学生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京西分校DI创新思维社团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京西分校活跃着一个学生DI社团,每到社团开展活动的时候,校园里充满了智慧的味道,每个孩子脸上的笑靥如花般绽放。DI社团成立得益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的七彩教育理念,郑校长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2006年在主校区建立DI社团,2019年选派指导教师到京西分校建立DI社团,在这里播种智慧的种子,绽放创意的精彩。
玩出智慧和精彩
社团成立后,老师带领队员每天进行“头脑风暴”,追求与众不同的创意思考,创编富有想象的台词,用废旧材料自制道具,进行中、英文表演。老师带领队员参加大大小小比赛,以赛锤炼队伍。每一项DI比赛战线历时近三个月,孩子们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也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中发展思维、收获创意。
在2020-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DI创新思维展示活动中,在挑战D结案项目中,一举包揽了初中组文艺复兴奖最高分暨一等奖第一名,同时获得即时挑战第一名。并在挑战PO专案播客项目中,获得团队挑战第一名和火炬奖,实现了该项目的大满贯。这是DI项目38年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团队同时参加两个项目的角逐,且同时包揽两个项目最高奖项!首战告捷是给予这支队伍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在2020-2021DI青少年创新思维全球总决赛中,DI社团共派出7名学生代表中国参加了挑战PO播客专案项目的角逐。与来自全世界48个国家及地区,近千支参赛队激烈竞技。最终,DI社团以极其出色的表现一路披荆斩棘,首次由小学生参加初中组的角逐,一举打破三项世界记录,代表中国队历史上首次在挑战PO的项目上获得世界冠军。这是门头沟区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际级竞赛上夺冠,荣登世界DI赛场的最高领奖台!
从全国第一到世界冠军,一个个金灿灿的奖杯,见证着DI社团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见证着社团勇于逐梦的勇气,折射出学校立足更高站位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智慧,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承办“城乡一体化学校”的责任担当。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大拇指金帆合唱团
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大拇指金帆合唱团成立于2011年9月,现有团员100多名,合唱团分为:合唱精品团、基础团、预备团三个梯队。合唱团秉持“学习音乐开启梦想、坚持训练铸就成长”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开展日常训练,代表区、市参加各类国内外合唱艺术展演及比赛,分别获得优异的成绩。2017年,获评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成为房山区第一个金帆音乐社团。
乘着歌声的翅膀 扬起金色的风帆
在艺术教育中,良乡四小提出了“让孩子每天过艺术的生活”的目标,坚持将金帆团工作做到“四个融入”。校内外专业教师组建的训练团队确保了合唱团在名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稳步提升。合唱团坚持每周下午课外活动训练,学校音乐教师针对团员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歌唱水平,分别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指导计划。合唱团员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训练。指导老师们努力让每个团员学到了音乐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排练方法,循序渐进地渗透在每次的排练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歌唱水平及合唱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校全方位地为孩子们搭建艺术实践的平台,在各级各类的表彰、展演活动中,都有良乡四小金帆合唱团的身影,无论是房山区老干部新春团拜会,还是党建品牌发布会;无论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舞台上,还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上,孩子们用歌声传递着温暖,传递着爱。
合唱团连续十年荣获房山区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第一名,并在北京市合唱展演活动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其中,2018年参加北京市第二十一届学生艺术节合唱展演金帆组获金奖;2018年在奥地利维也纳成功举办“我们和Supperar有个约会”良乡四小金帆合唱团专场音乐会;2019年在德国柏林“唱响五洲”2019 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比赛中获得童声合唱组金奖;2019年参与建国70周年天安门联欢活动;2019年举办“遇见美好”专场音乐会;2021年7月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蜕变——夏若繁花”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建校十周年大拇指金帆合唱团专场音乐会。
一次次的实践让孩子们感受到歌声带给自身的愉悦,享受到歌声带给他人的美好,歌声也穿越时空,成为一种力量,成为一种温暖。
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阳光书画社团
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位于永定河畔,坐落在有“西瓜之乡”之称的小镇上,是一所新时代朝阳下的百年老校。学校以“让每一个生命阳光绽放”为办学理念,重视学生艺术课程的学习与渗透,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结合“双减”工作要求和学生需求开设了阳光书画社团,旨在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美、行为美的能力。在活动设计上,低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绘画基础以及锻炼学生空间思维的引领,高年级侧重学生综合创意,培养再创造的能力。学校在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校外教育资源,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以制作脸谱、画脸谱、粘脸谱等形式呈现,找准学生兴趣点,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跨学科结合 传艺术之美
学校为社团的同学准备充足材料,每周固定时段保障活动时间,让学生们有连续创作的过程,有更多的时间发挥自己的创意,开阔思维。日常课每班每周2次课,目前200余名学生参加。老师们结合课题《跨学科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展学生系列活动,把美术、书法、音乐和语文学科相结合,带领学生一同感受多课程的奇妙,感受传统文化。
书画社团在日常课堂上进行拓展延伸,为有兴趣和基础好的同学提供更好的机会深入学习。在一次主题为《笔墨游戏》的课程中,学生认真练习书法,把国画与诗词进行结合,把自己学到的进行创意组合。社团负责人李娜老师介绍道:“自从开设社团活动以来,学生变得积极、认真、耐心,我们也有更多的干劲儿去准备有意义的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艺术课程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拘泥于一种形式,可以进行延伸等表现。”
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收获乃至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了质的飞跃。
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开展艺术节作品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区级以上比赛,给学生建立一种主动参与的意识,塑造学生自信心。同学们在学习中获得可喜成绩,先后在第25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中11位学生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在“共促三方友好,共绘友谊画卷”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青少年美术作品征集及展示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校长张江涛表示,书画社团的开展是有意义的,通过进一步的艺术学习,使学生的眼睛和耳朵会说话。艺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开拓和艺术审美等多种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将力求打造书画社团品牌,扎实推进,探索更深层次的教育模式。
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儿童画玉雕”社团
“中华玉,八千年,古至今,始相传……”在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学校从2008年开始,对中华玉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挖掘玉文化中蕴涵的教育教学资源,攻坚克难,研发校本教材,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积极打造百节玉文化教育精品课,建设学校玉文化教育基地、玉文化教育成果展室,研发学生玉雕机,组建玉文化学生社团,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玉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受到了系统的玉文化教育,真正做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开创出了一条以玉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
玉上作画 尽显大千世界
学校在白庙、郑各庄两个校区分别开设了“儿童画玉雕”学生社团,共有辅导教师10人、社团学生70余名。同学们通过玉雕艺术家和社团教师的言传身教,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力,发现和感知到了身边的美。
玉雕文化重在随心、随意、随性、随趣,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写刻下了他们的所见所闻,在体验琢玉的过程中,老师会把传统文学作为素材,诸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历史人文、诗、书、画、印等内容,循序渐进的融入作品之中,让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创作过程的快乐,还能加强道德观念,明白更多做人的道理,并展现出他们的“童观世界”。经过将近两个学年的“儿童画玉雕”作品创作,学校已经形成“儿童画玉雕”作品180余套件。
为深入推动“儿童画玉雕”工作的开展,平西府中心小学还定期举办了“儿童画玉雕”学生作品设计大赛。2019年,平西府中心小学计划完成“儿童画玉雕”作品100套,并应邀参加2019中国南京工艺美术博览会,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特设奖项“中国玉石器百花奖-新蕾奖”,并于2021年5月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基础教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
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武术社团
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由四所校区组成,分别为卸甲山校区、西田各庄校区、疃里校区、太子务校区。位于辖区内的太子务村民自古就“尚武崇德”,所研习传承武艺为形意拳。形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其动作简洁朴实,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为了传承经典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做好“五育”中的“体育”,学校聘请形意拳传承人季宗发老先生的弟子为孩子们传授武艺,体育教师刘怀峰更是亲自拜老先生为师,专心习武传授。2017年形意拳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太子务校区为传承单位。基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学校在校长王春艳的带领下,深入推进“双减”政策,启动“以武术为龙头的体育特色”课后服务工作。四所校区以形意拳为基础开设8个武术社团,分别为“舞龙”“舞狮”“太极扇”“刀术、剑术”“棍术”“伞武”“灯笼武”“形意拳”。
登上央视大舞台的乡村少年
“咚咚锵、咚咚锵……”随着鼓乐伴奏,一条“黄龙”和一条“红龙”在“龙珠”的引导下,穿、腾、跃、滚……变换着各种造型动作,将龙的精、气、神、韵展示得淋漓尽致,你可能想不到,这些“舞龙高手”是一群还不满十一二岁的小学生。
习武先习德,传承“武艺”不仅强身健体,更是要通过武术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意志,不怕苦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精神。每天习武之前孩子们都要背诵武德精要“我会谦虚谨慎而不妄自菲薄,我会尊重长辈和师长并为后辈树立榜样,我会努力修炼而不恃强凌弱”。
武术的练习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孩子们开始兴趣很浓,看着老师们精彩的表演,一个个摩拳擦掌,但学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就怕累了,也有的觉得枯燥无味,还有的摸爬滚打之后浑身酸痛,慢慢有了退却之意。
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给孩子讲道理,讲武林的故事,还采用比赛、晋级等形式调动孩子积极性。渐渐地,孩子们克服了困难又喜欢上了武术,晨起或饭后经常自己习练,同时这项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随着技艺的提高,逐渐赢得了社会关注,密云区当地媒体多次传播孩子们的“武艺”。2021年6月,这些乡村少年精彩的表演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风车》栏目进行了展播,受到社会的好评。
策划:何文洁 娄雪 张秋颖 苏珊 张广林
李继君 冉阳 王小艾
通讯员:赵莉江 董菲菲
编辑:何文洁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